西湖[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

西湖[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

《西湖》是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投資千萬、浙江衛視歷經3年打造的大型人文紀錄片 。片子以恢宏的視野和精微的視點,集婉約與豪放於一體,熔紀實與寫意為一爐,不但注重細節,而且打開空間,貫通中國歷史的文瀾道脈,發掘江南文化的深層底蘊,博採獨絕天下的四時光影,使之成為一部視覺藝術的西湖全書。對一些典型的歷史事件施諸情景再現,對西湖演變的往古歲月再作三維復原。 《西湖》共分10集,依次為《西湖雲水》、《臨安的記憶》、《西湖舊影》、《湖山晴雨》、《香市》、《戲文的神采》、《畫印西湖》、《西博往事》、《伊人在水》和《天堂》。 《西湖》全部使用高清攝像技術,從一個全新的藝術視角展現西湖:婉約中蘊藏著豪放,陰柔中含納著陽剛。紀錄片自2006年投入拍攝以來,幾次顛覆性修改文稿,無數次反覆拍攝畫面,是浙江電視史上耗時最長,投資最大,規模最巨的電視紀錄片作品。 《西湖》由劉郎導演,共10集,於2006年開始拍攝,2010年3月1日在浙江衛視首播,榮獲第22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

內容介紹

西湖 西湖

《西湖》以恢宏的視野和精微的視點,集婉約與豪放於一體,熔紀實與寫意為一爐,不但要注重細節,而且要打開空間,力求這一部西湖新作,能夠貫通中國歷史的文瀾道脈,能夠發掘江南文化的深層底蘊,能夠博採獨絕天下的四時光影,使之成為一部視覺藝術的西湖全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對與西湖相關的人物、景物、文物與風物進行深入細緻的拍攝,同時,也將對一些典型的歷史事件施諸情景再現,對西湖演變的往古歲月再作三維復原。

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 西湖 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 西湖

通過披閱西湖的文獻史料,分析已有的各類作品,和對與關於西湖的具體採訪,在事件分類、人物分類、細節分類、景點分類和再現分類等諸項工作的基礎上,《西湖》產生了十集的篇目,它們依次為《西湖雲水》、《臨安的記憶》、《西湖舊影》、《湖山晴雨》、《香市》、《戲文的神采》、《畫印西湖》、《西博往事》、《伊人在水》和《天堂》。這些篇目,不但與統領全片的主題緊密相銜,而且有著各自的獨到使命,同時也將展示出“和而不同”的藝術特色。僅以《西湖舊影》為例,它既要爭取蒐集到大量的早期影片資料,又要計畫在同機位、同景別、同景物而又要攝取到不同景色的前提下,完成西湖舊影與當今風貌的比照,使這部作品具有一種文獻感。

分集劇情

第1集 西湖雲水

水,又是財富的象徵,在中國古代“錢”字與“泉”字原本就是互相通用的。西湖,最先也曾叫做錢塘湖,既寓本地的水泉之多,又寓杭州的經濟富庶。經濟學家曾斷言: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方都在江河的下游。因此,若用今天的話說是占盡了區位的優勢,杭州才有了“錢塘自古繁華”之說。

第2集 臨安的記憶

為了展現西湖的歷史並彌補影像的缺失,情景再現的創作手法也在西湖中多處運用。再現的場景一共拍攝了數十場,但仔細算下來還是以南宋的情景為多。對於西湖而言,南宋的內容尤其是臨安的內容,是無法繞過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南宋的人物、南宋的民俗乃至南宋的飲食其實都是關於臨安的記憶。

第3集 西湖舊影

1929年6月6日,首屆西湖博覽會開幕,4架飛機飛臨西湖上空助興;2008年9月8日,由浙江廣電集團組織西湖歷史上第一次高清航拍正式開始;1929年6月6日,一架名為“金馬號”的飛機上,有一位乘客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了一張西湖全景照,這是人類第一次全景俯瞰西湖。有文字記錄的西湖兩千年,有繪畫記錄的西湖一千年,有影像記錄的西湖也就一百多年。

第4集 湖山晴雨

2008年的春節剛剛過去,當西湖正在期待春天的時候,久久陰沉的天上,卻不知不覺的下起雪來,最後,竟形成了一場在西湖歷史上罕見的大雪。由於大雪過於持久,自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但是,對於一個以審美著稱的湖泊,這場大雪在世人的眼中卻呈現了久違的容顏。

第5集 香市

香菸繚繞的名山古剎,拂面而來的紫陌紅塵,在這裡構成了西湖的另一道獨特的景觀,它就是西湖的香市。近年來,前來上香的人數,不是數萬、數十萬,而是數百萬。這些善男信女絕大多數是來自江南一帶的婦女,舊時江南的鄉村女子,從十幾歲嫁人算起,一生都要給某一個菩薩燒香,因為她們大多是來自魚米之鄉的桑娘蠶婦,所以,杭州人便給了她們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蠶花娘子。

第6集 戲文的神采

晚上八點,西湖的遊客們會看到一場在西湖水面上的表演,這是以西湖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相輝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西湖》,如夢如幻的藝術呈現讓現代觀眾流連忘返,西湖歌舞從來都是“錢塘自古繁華”的一個縮影。

第7集 畫印

這是一場有海內外數千人報名參加的西泠印社的入社海選,終於進入了最後階段,所謂最後的階段,就是從10個賽區選拔出來的180名選手當中再次選出50位。西泠印社在百年歷史中,僅僅吸收過400多位社員。決選社員與報考美院的盛大場景,同樣出現在西子湖邊是絕非偶然的,因為西湖的印藝與西湖的美術,從來就是同一話題的兩條主線。

第8集 西博往事

1929年6月上旬的一天,4架飛機飛臨西湖的上空作環湖飛行表演,在其中一架名為“金馬號”的飛機上,有人拍下了從空中俯瞰西湖的照片,於是人們觀看西湖勝景又有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時間是一種最有效的淡忘劑,今天許多人已經不會知道那一張著名的航空照片的來歷,一些湖邊的遊人甚至都不會知道在西湖的邊上曾經有過一次其實是可以讓人追懷的壯舉。

第9集 伊人在水

西湖,這又被稱為西子的一湖碧水,自古以來,不知留下了多少名媛、才女的身影。西湖,既是愛情的多發地段,又是傳奇的集散之區,每當“月上柳梢頭”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起生長在杭州的朱淑真;每當眺望“藕花深處”,人們也會想起詞名遠播的李清照;當然棲身於西湖之畔的江南才女蘇小小,更是讓後世文人多發臨水憑弔之聲。那些湖山間的芳魂,從未隨桃花流水遠去,惟其如此,這湖面的波光,才迷離如伊人的身世,這天邊的紅霞,才照眼如婚禮的燭光。

第10集 天堂

在今天的西子湖畔,矗立著一尊非常特殊的銅像,說他特殊是因為西湖邊的銅像幾乎都是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先賢,而這一尊卻是一個外國人的形象,他就是數百年前曾以十分詳盡的文字向西方介紹杭州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今天,在我們的網際網路上,關於杭州與西湖的詞條已經多達數千萬,西湖,正是世界的西湖,擁有西湖的杭州正是人們心目中的天堂。

獲獎記錄

2012年,《西湖》榮獲第22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紀錄片大獎。

幕後製作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

為了向觀眾展示一個頗具新鮮感的西湖,攝製組費盡心思,動足了腦筋。比如在《西湖舊影》一集中,攝製組蒐集到了大量舊日西湖的影像資料,然後在同機位、同景別、同景物的前提下,完成了西湖舊影與今日風貌的影像比照。再比如,第一集《西湖雲水》中有一個非常唯美的西湖夏荷鏡頭,而為了這么一個鏡頭,攝製組動用了一輛卡車裝載拍攝設備,還用上了大搖臂。

“我總結了一下,我們有3次推倒重來,第一次把10集的稿子全部推翻了;第二次是剪完了以後把初剪的樣片全部推翻了;第三次是在審了幾集以後把餘下的幾集全部推翻。”同為該片總導演的夏燕平對記者說,這幾年攝製組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認真地、靜靜地做著這件事。如何在綜藝節目的圍攻下,讓《西湖》這樣的人文紀錄片突圍,他半開玩笑半當真地對記者說,“如果你們能幫忙吆喝就幫忙吆喝兩句!”

一朵荷花, 攝製組在北山路用大搖臂拍了3年

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 西湖 浙江衛視大型人文紀錄片 西湖

西湖對於浙江的電視人來說,就像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這么多年,關於西湖的電視節目從未間斷,怎樣才能拍出西湖的新意呢?《西湖》攝製組選擇了更精美的電視語言。細心的觀眾一定記得第一集結尾那朵的荷花——大氣、驚艷、色彩飽滿,很多人都以為那是通過3D技術製作出來的。其實,那個從俯拍到仰拍的長鏡頭,是攝製組扛著大搖臂機器,在北山路口完成的。

“拍西湖的景色不外乎是荷花、湖水,但是我們的攝像機拍出的綠色調都挺土,即便是我們用高清拍,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後來,我們想出了個用大器械拍小玩意的方法。用大搖臂拍荷花,肯定會出不一樣的效果。”《西湖》的編導兼攝像楊銘表示。拍好荷花,還要捕捉它在晨昏不同光影下的身姿。三年下來,光是荷花鏡頭的素材,他們足足積累了三四個小時那么多。

評價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用“行雲流水,美不勝收,回味無盡!有知識,有才情,有思想”來評價這部紀錄片。 (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評)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路海波表示,看完《西湖》後,自己的心情很激動也很興奮。“在文化生態浮躁的當下,能誕生這樣一部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人文紀錄片,很驚艷。” ( 中戲電影電視系主任路海波評)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用“欣慰”兩個字來表達自己的觀後感,“和以往看過眾多——只見西湖形、不見西湖神——紀錄片不一樣”,《西湖》讓他感受到了西湖的氣質和靈氣。 (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評)

第22屆電視文藝“星光獎”的評審們對《西湖》的評價是:在歷史的高點,以人文的情懷,用獨到的思考,借優美的傳達,給了我們一個博大而美不勝收的西湖。 ( 第22屆電視文藝“ 星光獎 ”的評審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