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

1983年4月,又將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列入世界銀行第二期農業教育科研項目分項目貸款,進行重點資助。 經過近四年的組建工作,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已具雛形,並與國內同類研究單位建立了學術聯繫,受到普遍重視。 在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機構和實驗室的基礎上,1993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旱地農業重點實驗室”,依託西北農業大學。

基本概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於1979年開始籌建,1980年經原農牧漁業部批准,列入我國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糧農組織簽署的“加強農業教育”項目,接受部分資助,正式開展活動。1983年4月,又將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列入世界銀行第二期農業教育科研項目分項目貸款,進行重點資助。經過近四年的組建工作,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已具雛形,並與國內同類研究單位建立了學術聯繫,受到普遍重視。1985年4月1日,原農牧漁業部正式批准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的建制和人員編制,並定名為“西北農業大學乾旱半乾旱研究中心”,成為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旱區農業研究機構。1993年農業部審查後再次發文同意繼續保留該機構。

發展歷程

在乾旱半乾旱農業研究中心機構和實驗室的基礎上,1993年農業部批准建立“旱地農業重點實驗室”,依託西北農業大學。1996年、1999年兩次均通過農業部評估驗收。2002年根據農業部指示,和“農業水土工程”實驗室合併組建“旱區農業節水重點開放實驗室”。下設旱地農業、環境生態、水分生理、節水灌溉、作物營養與調控、農村能源利用、情報資料7個研究室。目前,實驗室已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富有一定特色的研究實體。

研究方向

研究中心以旱區水分高效利用、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研究方向,進行旱地農業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注重套用研究,推廣旱地農業新技術。研究內容包括:抗旱作物育種和抗旱生理、旱區作物耕作與栽培、旱區土壤培肥和旱區農業增產技術、生態環境及農牧結合技術和病蟲防治技術研究;重視旱區水土保持和土壤沙化監測與防治、乾旱氣象規律和中低產田改良與區域綜合治理研究、旱區節水農業理論與水分調控技術、高效節水可調微灌技術、農田土壤水分運行規律與潛力開發、乾旱脅迫下作物生理生態與土壤水分、養分循環機制及其調控的研究;集水、節水農業技術、旱區農業生產配套農機具研究與開發;旱區農村能源開發及綜合利用研究;加強旱區生態農業技術、地域資源優勢開發及產業化研究。

運行機制

中心是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依託,其主要領導成員由專家推薦、學校任命。實行學校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全面負責研究中心科研、行政、人事、財務等工作。下設的各個研究室實行主任負責制,完成中心主任所布置的各項工作,並對本研究室的工作全面負責。各個研究課題實行項目主持人負責制,其課題的人員組成及管理辦法實行承包、切塊等方法。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行“專管共用”制度;研究工作人員採用聘任制,並且要嚴格進行考核。

合作交流

實驗室面向國內外開放,科研課題內引外聯全方位開放,按照研究工作的需要,有計畫的發展專職研究人員,聘請校內外兼職和客座人員(實驗室現聘請客座研究人員12人,分設10個專業),實行跨國界、跨單位、跨學科的聯合與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吸收國內外科學家和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到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共同推動我國旱地農業研究工作的發展。①依託攻關項目;②依託基金項目;③依託外援與國際合作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