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心丸[《醫學正傳》]

補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正傳》卷三,名見《東醫寶鑑》卷一。具有養血補心,安神鎮驚之功效。主治心虛手振。

組成

川歸身一兩五錢(45g),川芎一兩(30g),粉甘草一兩五錢(45g),生地黃一兩五錢(45g),遠志(去心)二兩五錢(75g),酸棗仁、柏子仁各三兩(90g),人參一兩(30g),辰砂(另研)五錢(15g),金箔二十片,麝香一錢(3g),琥珀三錢(9g),茯神七錢(21g),膽南星五錢(15g),半夏五錢(15g),石菖蒲六錢(18g)。

用法用量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七八十丸,津唾咽下,或薑湯送下。

功用

養血補心,安神鎮驚。

主治

心虛手振。

方義

“諸風振掉,皆屬於肝",“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驚痼風眩,無痰不作”。本方配伍,深合上述經旨。用生地、當歸、川芎以調肝養血。血無氣不行,因以人參、炙草補益中益氣。養血必須安神,乃重用棗仁、柏子養血安神,治虛煩不眠。欲使人睡深,法宜媾通心腎,使水火既濟,石菖蒲功通腎氣於心,遠志肉溫宣心氣於腎,氣道或有痰涎阻滯,或血分有瘀停為患,酌加膽南星、琥珀,麝香可以消痰、化瘀、通竅。增金箔,硃砂鎮靜神經,如此處理,不僅能治手振心虛,既使是全身性震頗、失眠、怔忡等屬於心血影響病變皆有效。

附方

名稱:牛黃補心丸

組成:牛黃、龍腦、硃砂、麝香各一錢,蟬退、烏蛇肉(酒浸)一兩,全蠍(炒)、僵蠶(炒)、桑螵蛸、羚羊角、阿膠(炒)、天麻、防風、菊花、蔓荊子、桂心、細辛、側子(炮,去皮)、獨活各五錢,犀角五錢,麻黃七錢五分

用法:上為極細末。豆淋酒送下

主治:瘈瘲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一

名稱:奇想補心丸

組成:柏子仁(去油,為末)二斤,白朮(炒)一斤,生地(焙)一斤,紅棗肉(蒸熟)三斤

用法: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日服三次

主治:《集驗良方》:怔忡

出處:《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二二

功用:補益

名稱:天王補心丸

組成:地黃、天冬、麥冬、玄參、當歸、丹參、酸棗仁(炒)、柏子仁、黨參、五味子、茯苓、制遠志、石菖蒲、硃砂、桔梗、甘草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濃縮丸一次8丸,一日3次

主治: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乾燥

出處:《中藥學專業知識(二)第7版·2015》

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名稱:天王補心九

組成:硃砂(半衣)、半夏(浸十日,換水十遍,每換水攪一次)、人參、南木香各三錢,琥珀、杏仁(炒黃色,卻以湯泡,去皮尖)、麝香、青木香、檳榔、葶藶子(炒黃色)各一錢,江子(去皮,去油)七粒

用法:上各為細末,麵糊為丸。如蘿蔔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歲五七丸,三歲二十七丸;虛者減丸數,壯者加丸數;荊芥湯送下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東醫寶鑑》:“補心丸,治心虛手振。酸棗仁炒、柏子仁各三兩,遠志薑汁炒二兩半,當歸、生乾地黃、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茯神七錢,石菖蒲六錢,牛膽南星、半夏曲各五錢,琥珀三錢,川芎、麝香各一錢,金箔二十片。上為末,蒸餅和丸綠豆大,硃砂五錢為衣,津咽下七八十丸,或薑湯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