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粘

能使血液變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紅血球、蛋白質等。 影響血液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細胞性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多少、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等。 血液中水分的多少,對血液黏稠度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血粘即 血液粘稠 ,醫學上稱為高黏稠血症。對中老年人來說,如果過度血稠,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病。面對身體亮出的“黃牌”警告,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以防患於未然。

血液粘稠原因

科學告訴我們,人體內血液中除了99%的水分外,還有蛋白、脂肪、糖、無機鹽、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纖維素等成分,血黏稠度的形成及變化規律受到飲食、運動、機體代謝狀況、地理環境、季節、時間和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由於人體對血液黏稠有較強的調節能力,從而使血液內環境維持著平衡和相對的穩定。就個體來說,血液黏稠度主要與血細胞性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多少、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漿性因素(如血漿蛋白,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長度、直徑和內膜光滑度等)有關。其他因素,如吃的飯菜過於豐盛,喝水少,嗜好菸酒,生活無規律,不愛鍛鍊、情緒波動等,就容易使血液中成分的質和量發生改變,脂肪類、胺基酸、糖等相應增多,水分減少,血液就會變得黏稠。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血稠程度也處於時高時低的動態變化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

影響血液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細胞性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多少、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漿性因素,如血漿蛋白(特別是纖維蛋白
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長度、直徑和內膜光滑度等。其他因素,如情緒、生活模式、吸菸、飲酒等。以上因素如發生障
礙活出現異常,就可發生血液粘稠。
所以,要確診是否高黏稠血症,需做系統的血液流變學檢查和綜合分析,檢查包括血液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積、紅細胞變形能力等,還要看全血黏度應包括從1~200秒範圍內的至少4個切變率,並儘可能有兩個切變率接近這個範圍的兩端,以反映血液的非牛頓流體的黏滯特性。進行綜合分析,可對高黏稠血症給予分型診斷,便於指導醫生用藥治療。

增加血液粘稠的因素

通俗地講,就是血液過度粘稠了,是由於血液中紅細胞聚集成串,喪失應有的間隙和距離,或者血液中紅細胞在通過微小毛細血管時的彎曲變形能力下降,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循環阻力增大,微循環血流不暢所致。
能使血液變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紅血球、蛋白質等。紅血球數量越多,血液黏稠度就越高;血漿中蛋白質、脂肪、糖分越多,血液越黏稠;血中的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蛋白質成分增多,與紅血球一起黏合形成網路,致使血液流動的阻力增大;紅血球與血小板的結構改變,互相凝結成塊,阻塞了血管;紅血球等血中細胞的變形能力減弱,不能順利通過小血管,從而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

【一】體內失水:水是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長期飲水不足,體內血液便逐漸濃縮,血粘度自然增高。
【二】長期不合理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膳食,可使熱量過剩,血液里的膽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出現升高,引起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多食高糖食物,尤其在睡前服用如蜂王漿等食品會加重血液粘稠度。
【三】生理功能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當體內脂類代謝或血液凝固機理失調,血管壁、血液成分、血流速度都會發生改變,從而影響血液粘稠度。
【四】其他因素:血小板在早晨容易凝聚,血液粘稠度明顯增高,若不吃早餐又不喝水,更加會加重血小板的活性。吸菸會使血液粘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形成血液凝塊。
影響血液粘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細胞性因素,如血細胞數量多少、大小、形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漿性因素,如血漿蛋白(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長度、直徑和內膜光滑度等。其他因素,如情緒、生活模式、吸菸、飲酒等。以上因素如發生障礙活出現異常,就可發生血液粘稠。
在同樣條件下,有些環境因素也累及血液的黏稠度,如夏季血黏度增高,冬季低;清晨與上午高,傍晚與下午低;陰雨、悶熱、低氣壓時高,風和日麗時低;厚味飲食後高,清淡飲食後低;腹瀉、出汗後高,足量飲水後低。上述因素中,有些與水平衡有關,有的與血液有形成分增加有關,有的則與人體生物鐘有關。了解了這些規律,有利於防止血液黏稠,預防相關疾患發生。

診斷檢查

①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及血漿粘度有一項增高即叫可診斷。
②高粘血症程度的輕重,以超出上限值的標準差數將高粘血症分為以下3度:
輕度:上限+<2SD;中度:上限+<4SD;重度:上限+>4SD

血液粘稠危害

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如果經檢查確診為高黏稠血症,切不可掉以輕心。
血液黏稠度增高時,可使血液流速減慢,加上過多的紅細胞老化、硬化,易發生紅細胞聚集,進一步加重血稠程度,造成對心、腦血管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可引發頭昏腦脹、頭暈頭痛、心悸氣短、胸悶胸痛、頸項強硬不適、四肢麻木、乏力、嗜睡或失眠等症狀;若血液過度黏稠,處於高凝狀態,容易形成血栓,如堵塞了冠狀動脈血管,則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堵塞了腦動脈,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血栓還會堵塞腎動脈、腹部動脈、下肢動脈等而引起缺血性急症。
糖尿病患者血稠,可加重大血管的損傷,影響微循環,加速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癌症患者如有血稠,可促使癌細胞的生長繁衍、擴散和轉移,還會使抗癌藥物失靈。
血液黏稠怎么辦
對待血稠,社會上流行的是打吊針。其實要不要打吊針,應視具體情況而定。若是只做一次檢查,發現血稠,本人又無不適的症狀,就不需要打吊針。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如血小板聚集性強者用小劑量的阿斯匹林,紅細胞聚集性強者用潘生丁、複方丹參片,紅細胞變形性差者用三磷酸腺苷等,纖維蛋白原增高者用蝮蛇抗栓酶,紅細胞增多者可用血液稀釋法,血脂異常者用調脂藥,糖尿病患者要積極進行降糖治療。也可請中醫辨證論治,服用活血化淤,疏通經絡的中草藥,如丹參、當歸、川芎、紅花、桃仁、生地、赤芍、山甲等,可改善血管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微循環,抑制血小板凝集及溶解血栓,防止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如果患者過度血稠,出現脫水,本人又不能經胃腸道補充水分時,可打吊針,通過靜脈補液,或輸入低分子右鏇糖酐等,也可採用自血光量子療法,以降低血液高黏稠指數。所以說,對高黏稠血症的治療,貴在遵從醫囑。

血稠和高血粘是一回事嗎

血液黏稠度增高時,會造成心、腦血管供血不足,缺血缺氧,引發頭昏腦漲、頸項強硬不適等症狀,甚至形成血栓。糖尿病人血稠,可加重大血管的損傷,加速心腦血管病、腎病等的發生和發展。癌症患者如有血稠,可促使癌細胞的生長繁衍、擴散和轉移,還會使抗癌藥物失靈。
預防血稠,飲食要平衡合理,飯菜宜清淡,多吃些粗糧、豆類、瓜果蔬菜,還要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要做到有規律地生活;堅持適度的運動鍛鍊,並保持心理平衡

出汗多的人容易患高血粘嗎

“額外”的血液循環負擔,不僅會使血壓進一步升高,增加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而且當水分補充不足時,還會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大而導致缺血性中風。
專家提醒,夏天老年人常處於脫水狀態而不自知,因他們對缺水不太敏感,所以即使“不渴”也要喝水,應採用“少量多次飲用”的補水方法,以保證體內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血容量。宜喝些綠豆湯、菊花茶等,這對防暑降溫十分有利。
同時,適量飲用淡鹽水,補充大汗淋漓時丟失的鹽分。但切忌一次大量飲用白開水,否則會引起“水中毒”,出現胃腸不適、頭暈等症狀。

如何預防血稠

一是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飲食要平衡合理,飯菜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吃些粗糧、豆類及豆製品、瓜果蔬菜。可常吃些具有血液稀釋功能的食物,如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草莓、鳳梨、檸檬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西紅柿、紅葡萄、橘子、生薑等有抗凝作用;香芹、胡蘿蔔、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二是要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血液中水分的多少,對血液黏稠度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理想的稀釋水是25攝氏度左右的白開水,其張力、密度等生理活性都十分接近血液和組織細胞,易被吸收利用。因此,平時養成愛喝水或綠茶的好習慣,堅持清晨、中午、晚睡前各飲一杯涼白開水,對防止血稠大有裨益。
三是要做到有規律的生活。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應去除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毛病。平時要作息有時,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並做到不吸菸、不酗酒。這樣,體內的生命節律才能有條不紊地運轉,各組織器官代謝正常,血流自然暢通。
四是要堅持適度的運動鍛鍊。持之以恆地進行適度的有氧代謝運動,如慢跑、做體操、打球、跳健身舞、騎車、登山、游泳等,可有效地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
五是要保持心理平衡。研究表明,血液黏稠度的高低與人的情緒好壞密切相關,長期過度精神緊張、過重的心理壓力,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調節好自己的心態,保持一顆淡泊寧靜、隨遇而安的平常心;要多些興趣愛好,以放飛心靈,陶冶情操,讓情緒處於愉悅之中。有了心理平衡,各臟腑生理功能才能平衡,代謝正常,血液也自然暢通,何愁血稠呢?

如何降低血粘

水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物質,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劑、腹瀉等引起的身體失水,都可使血容量減少,此時血液中有形成分(紅細胞等)相對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一旦飲水充足,體內水分得到補充,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釋。所以血液黏稠除了藥物治療外,科學飲水和選擇食物也可以起到稀釋的作用。
一是要掌握時機。早晨起床後、三餐前(飯前1小時)和就寢前,最好每次飲水200毫升。二是應飲用稀釋效果好的水,鹽水會促進細胞脫水,不宜飲用;冷水會刺激胃腸血管收縮,有礙水被吸收進入血液,不宜飲用;純淨水因太“純”,其低滲狀態會使水很快進入細胞內,稀釋血液的效果也不理想。
理想的稀釋水是20℃~25℃的白開水或淡茶水,其張力、密度都更接近於血液和組織細胞。除了正確飲水之外,有的食物也具有稀釋血液的功能(高粘血症飲食)。例如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草莓、鳳梨、檸檬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西紅柿、紅葡萄、橘子、生薑具有抗凝作用;香芹、胡蘿蔔、魔芋、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具有降脂作用。
血液過於黏稠的人,應該按照上述方法飲水和選擇上述推薦的食物。日常飲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多吃魚類、新鮮蔬菜、瓜果、豆類及豆製品等,這樣可以起到稀釋血液的作用。

早期症狀

一、體檢驗血時,往往針尖阻塞和血液很快聚集在針管中;血流變測定時,血液粘度\“+++\”以上,其他各項指數也顯著增高。
二、晨起頭暈,晚上清醒。
三、午餐後犯困。
四、蹲著幹活氣短。
五、陣發性視力模糊。

血液粘稠是血脂高嗎

所謂血液粘稠的最大危害是容易形成血栓乃至發生心腦血管卒中。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是進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篩查和及時醫療干預。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吸菸、肥胖、不運動等,盡最大可能糾正和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就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率。
一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防止血液粘稠和形成血栓,因而套用於有血液粘稠因素、有形成血栓危險性的患者人群如糖尿病人群,防止缺血性血管疾病。
目前,市面上(包括一些醫療單位)有不少檢查血液粘稠的手段,但是,這些手段多數是欠科學的,有些做法甚至是浪費錢財、增加患者痛苦而無效的治療方法。比如,對於健康人,定期地輸液輸注藥物來防治血栓形成,這是沒有必要的。

血粘度過高症狀

●蹲著幹活時氣短。血黏度高的人蹲著幹活時會感覺胸悶氣短。這是因為蹲著時,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加之血液黏度過高,就會導致呼吸困難、憋氣。
●晨起頭暈,晚上清醒。血黏度過高的人,清晨起床後感覺頭暈,當吃過早餐後,大腦逐漸清醒。到了晚飯後,精神狀態達到最好狀態。
●午飯後犯困。正常人午飯後也有睏倦,但可忍耐。血黏度高的人午後就犯困,如不午睡,整個下午就會無精打采。睡過後,會感覺精神狀態明顯好轉。
●出現陣發性視力模糊。有些中老年人平時視力還行,但常會有暫時性的視力模糊的情況,應引起注意。
●高血粘過度容易引起心、腦、肺、腎的供血不足,從而導致冠心病、腦梗塞、腎衰等病情加重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