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式建築

蘇聯式建築簡稱蘇式建築就是前聯式的建築,典型的蘇式建築有兩大特點:首先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迴廊寬緩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結構,“三段”指的是檐部、牆身、勒腳三個部分。目前人們所說的“蘇式建築”,更多的是一種寬泛的說法,並沒有明確的嚴格定義。符合以上兩個條件的建築,都可以算是蘇式建築。

來源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前蘇聯建築界以批判結構主義為名,打出了“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的旗號,開始了建築復古風潮。在“中蘇友好”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開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廣泛借鑑前蘇聯模式。在北京,分布在長安街附近的眾多部委辦公大樓和公共建築里可以看到許多蘇聯建築風格影子。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築是它們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就是標準的史達林建築。而它們中的大多數是以民族風格的“大屋頂”代替哥德式尖頂的蘇聯建築“中國化”,來表現“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

評論

蘇式或仿蘇式建築在當時的中國遍地開花,甚至遠在農村的供銷社,也採取仿蘇式風格,而且門樑上方都有個紅五星。通過對比各地供銷社的老照片,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其實,蘇式或者仿蘇式建築出現在中國的各個城市,是顯得有點突兀的。曾有人評論說,在當時還以四合院為主的北京,冷峻單調的蘇式建築與講求圓融內斂的傳統四合院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當時的北京城市面貌有點不倫不類。同時,蘇式建築適用於身處寒帶地區的蘇聯人,但未必適用於中國所有地區。而且年代越往後,蘇式或仿蘇式建築就越顯示出不便和破敗。也因此,對於一部分人而言,蘇式建築帶來的是美好的記憶;對於另一部分人而言,則正好相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