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第六中學

蘇州市第六中學

蘇州市第六中學位於蘇州東北街132號,是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藝術學校。 學校始建於1940年,原名蘇州有原學校,1953 年改名為蘇州市第六中學。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39名,教師146人。學校占地29225平方米,建築面積16441平方米。學校教育設施齊全,藝術樓、科學樓、實驗樓、體育館、佩文樓、文英藝術樓等現代建築與明清建築交相輝映,錯落有致,景色宜人,環境幽雅。

基本信息

學校教育

學校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快發展的步伐。特別是從1992年至今,學校根據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依託蘇州吳文化的獨特優勢,調整、最佳化學校教育諸要素的關係,把藝術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藝術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藝術教育成為學校的教育優勢,形成了“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辦學風格,學校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辦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段時間,學校為各類高校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畢業生,他們被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著名院校錄取。學校因辦學成績顯著,1999年,被評定為“基本達到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標準的省級重點高中”;2004年,被評定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2009年增名為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

學校特色

蘇州市第六中學校園一角蘇州市第六中學校園一角

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暨蘇州市第六中學,是江蘇省唯一一所省級藝術高中。學校於92年開設藝術班,至今已有十餘屆學生畢業,聯考錄取率近100%,本科率90%以上。錄取的高校有:中央美院、清華大學、中國美院、北京廣播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舞蹈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西安美院、西安音樂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

學校藝術教育已17周年,藝術專業教學自成體系,專業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熟悉各種藝術類院校的招生要求和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因材施教,並根據學生條件為學生進行專業設計。學校以文化課與藝術課並重,文化課教師有著豐富的藝術班教學經驗。

2009年我校將招收四個市區藝術班。設有美術、音樂、舞蹈、影視表演和播音主持四大專業。其中美術專業含一個國際班,與烏克蘭中央美院聯辦,由外教擔任專業教學,學生畢業經學校推薦可直升烏克蘭中央美院;學校是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的生源基地,每年可派出一定數量的音樂專業學生赴新留學並按一定比例享有不等數額的獎學金;影視表演和播音主持專業是與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進行的合作辦學,定期會有高校教師授課;舞蹈專業與南京藝術學院合作辦學,有南藝的專業教師來校定期指導。

藝術特色介紹

多年來,我們在“全面育人,辦學有特色”的思想指導下,按照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藝術教育的目標,以承擔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為載體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肯定,在蘇州市乃至省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分別以《蘇州市六中創辦特色高中》《樹特色教育之范走和諧發展之路》、《藝術教育:知識與個性和諧發展的精神家園》為題,對我校的特色教育作了報導。由於辦學模式示範性,教育教學的獨特性,教育部授予我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江蘇省教育廳命名我校為首批“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2009年1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學校更名為“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校”。

獨具特色的藝術課程建設

一所學校有什麼樣的特色課程,就有什麼樣的辦學特色,一所優秀的學校最關注的永遠是課程建設。特色學校只有用高質量的特色課程做支撐才具生命力,校本課程開發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彰顯學校特色,提升學校內涵的過程。為此,我校在堅持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藝術特色班的實際情況,開發具有六中特點的藝術校本課程。我校的校本課程主要包括藝術選修課和活動課。

我校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充分挖掘蘇州地方資源和學校資源,對原有各項專題講座的內容進行整合、開發,並用課程要求加以規範和提升,形成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和提高學生能力為目標的藝術選修課。例如:為藝術班美術類學生開設素描、色彩、設計基礎、欣賞等課,為音樂類學生開設聲樂、樂理、視唱、練耳、形體、舞蹈、器樂、欣賞等課。為影視表演和播音主持類學生開設表演、形體、台詞、聲樂等課。2009年我校將增設舞蹈專業,招收第一屆學生。準備為舞蹈類學生開設芭蕾基訓、古典舞基訓與身韻、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劇目排練、舞蹈作品賞析、舞蹈概論等課。

我校依託蘇州吳文化的優勢,開設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藝術活動課。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校內,成立合唱團、舞蹈隊、銅管樂隊、民樂隊、詩畫社、速寫興趣小組、動漫興趣小組、泥塑興趣小組、國畫興趣小組、書法興趣小組、攝影興趣小組等;一種是在校外,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活動,如舉辦畫展,進行服務演出,以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同時,經常開展單項藝術活動,定期舉辦綜合性的藝術節。

我校還組織教師編寫出《吳門畫派名作欣賞》、《人物速寫教程》、《速寫卷》、《素描卷》、《色彩卷》、《視唱》、《表播教程》、《台詞教程》等校本教材。

校本課程的開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提供了空間與舞台。在2008年聯考中,我校藝術類考生專業達本科線率為96%,其中有一名學生以338分名列江蘇省音樂統考第三,文化達本科線率為99%,文化、專業雙達本科線率為96%,我校也因此在蘇州市直屬高中2008年聯考總結表彰會上獲“特色發展一等獎”。

獨具特色的藝術管理體系

多年來,我們堅持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管理體系。

首先,科學制定規劃,實現目標管理。我校根據《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和《江蘇省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的精神,制定了《蘇州市六中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3年—2010年)》。為落實發展規劃,先後制定學校五年工作目標、近三年工作目標及年度工作目標。

其次,加強體制建設,狠抓組織落實。我校成立了藝術教育領導小組,並專門設立藝術教育處(簡稱“藝教處”),由一名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副校長分管。藝教處負責全校範圍內藝術教育的計畫制定、課程設定、課時安排及教學活動的實施,並對藝術特色班的專業考試、填報志願等工作進行指導。學校建立了完備的藝術教師考評機制,促使藝術教師苦練內功、外樹形象,促使青年藝術教師快速成長、成熟。為提高藝術教師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藝術教師全部擔任藝術班班主任工作,在擔任班主任工作中教學相長,藝術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第三,建立必要制度,實施規範管理。在認真貫徹各類教育法規的基礎上,我校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制定了《蘇州市第六中學管理手冊》,其中有“藝教處工作職責”、“藝術教學常規管理條例”、“教育科研成果獎勵條例”等,“獎勵條例”明文規定:藝術競賽獲獎者享有與文化學科競賽獲獎者同等待遇。在實施過程中,重視以德管理,以情管理,以法管理,注重日常的指導和檢查,並組織評價工作,使各項制度得到落實。

我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中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那就是我們的藝術班學生人人都有兩本學業成績冊,一本是文化課各科各模組的學習成績和學分記錄及教師的評語;另一本則是藝術成績冊,記錄了各專業教師對每門藝術選修、必修課程的專業評語和點撥,各門藝術課程的成績。

第四、量身定製目標,強化藝文並進。面對我校的生源情況,我們採取“目標管理”機制,要求學生藝術、文化齊頭並進,力爭每一個學生都走向成功。藝術班聯考要求文化、藝術並重,高中三年要合理安排藝術課、文化課的比例,才能保證藝術生聯考時藝術能通過,文化能達線。在文化教學上,嚴峻的現實逼著我們在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考綱和學生的實際,注重取捨,敢於取捨,採取了低課時安排,中切入選題,高效益教學的做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應對聯考。我們文化、藝術兩頭都抓,兩頭都硬,才鑄就了每一個考生都能走向成功。

獨具特色的藝術環境營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課程,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校本課程。因此我校十分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藝術氛圍。例如:利用課間有計畫有目的地選播一些音樂作品。為了辦好音樂播放節目,我校還成立了一個“校園音樂播放的研究”課題組,重點研究一年四季不同時間對節目應如何選擇,經典作品的重播率及時間間隔等問題。我校的藝術畫廊經常展出學生、老師的作品。徜徉在校園中,你會感到校園的每一個空間都賦有一種藝術教育的功能。

學校自實施藝術特色教育以來,積極建設校園環境,各教學樓內都布置我校師生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並擁有六百多平方米的美術展廳,經常舉辦師生書畫展,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力求和“以人為本,尚美求真”的教育理念相吻合,創設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園氛圍。

同時,我校想方設法,積極改善藝術教育條件,近三年,學校藝術教育經費逐年增長,藝術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設施提前達到教育部規定的要求。我校擁有蘇州市一流的藝術教育設施,總面積為2973平方米的“文英藝術樓”,內設美術作品展廳、演出大廳、排練廳、琴房等,佩文樓(綜合樓)內有蘇州市一流的畫室。目前,我校位於大柳枝巷內的南校區改造工程正在進行。這個占地3.5畝,投入在4000萬左右的新校區將成為江南地方文化和現代藝術潮流相結合的開放的美術教育區,以後所有的美術教育活動都將在這裡進行。

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

我校作為“蘇州市中國小藝術教育研究中心”,積極開展藝術交流,充分發揮四星級學校的示範輻射作用,擴大了蘇州市藝術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我校的藝術交流和示範主要體現在三個“聯動”。

一是我校與國內外的很多高校聯動。我校與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上海音樂學院、南京師範大學、烏克蘭中央美院(原蘇聯著名的三大美院之一)、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江南大學等高校保持密切聯繫。我校與世界著名的烏克蘭中央美院簽約合作辦學,成為該院的教學基地,我校開設了“烏克蘭班”,聘請該院的教師來校授課,我校優秀的學生可以免試直接進入烏克蘭中央美院。我校與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合作辦學,成為對方在蘇州的教學及培訓基地,同時也成為該校聯考招生在江蘇的招生點。此外,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南通大學、江南大學以及浙江湖洲師範學院等紛紛給我校掛牌,使我校成為這些高校首選的生源基地。我校又與新加坡蘭佛士音樂學校簽訂了合作辦學協定,每年可以直接選派一批學生到新加坡留學。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溝通,使我校把握住學校與學生髮展的契機,提高學校的辦學檔次。

二是我校與國內外同類學校進行聯動。我校與英國艾塞克斯郡香菲爾德中學結成友好學校,兩校師生建立了網上聯繫,通過交流,借鑑了英國藝術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同時也擴大了中國學校藝術教育的國際影響,現在兩校每年都有師生互訪。我們還與全國美術特色教育名校­——青島六中建立姐妹學校,並加強了與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藝術特色學校的聯繫,藉以實現信息互通、師資交流,共同提高。

三是我校與蘇州市藝術特色國中校、蘇州市區國小、少年宮進行聯動。至今蘇州各縣市區共有18所國中學校成為我校的藝術生源基地,蘇州市二十六中學、蘇州市二十中學已成為我校的藝術教育基地。

特色辦學就是讓學校找到令自己卓越的領域,從優勢項目到項目特色,從項目特色到學校特色,再從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創新過程。1992年,我校在進行辦學模式的改革中選擇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創辦藝術特色教育,通過十幾年的努力,以點帶面,以局部代整體,實現整體最佳化而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優質、穩定的辦學風貌。2007年9月蘇州市教育局批准我校增名為“蘇州市藝術高級中學校”,2009年1月,我校被江蘇省教育廳批准更名為“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校”,這標誌著我校已實現了從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的轉變。今後,我們將在促進藝術教育內涵發展上狠下功夫,為學校、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會和空間,為把學校辦成人民滿意、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優質高中而不懈努力。

歷任校長介紹

張希斌第一任校長任期:1940~19471948~1950

錢首璞第二任校長任期:1947~1948

高晉傑第三任校長任期:1950.4~1953.1

錢輝唐第四任校長任期:1953.1~1954.9

黃則民第五任校長任期:1954.9~1964.2

呂賡麐第六人校長任期:1978.8~1981.8

潘良雲第七任校長任期:1981.8~1984.9

周鳳昌第八任校長任期:1984.9~1989.2

男,1930年3月4日出生,江蘇無錫人,漢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49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90年6月離休。1949年7月~1949年8月無錫周潭鎮夏征工作;1949年8月~1952年1月無錫東宋巷國小校長;1952年2月~1952年7月無錫燒香浜國小校長;1954年8月~1958年7月江蘇師院附屬工農速成中學團委副書記、教工黨支部書記;1958年8月~1972年6月江蘇師院附中辦公室、政治處、教導處主任;1972年7月~1990年8月市六中副校長、校長、調研員。2003年10月去世。

肖德生第九任校長任期:1989.2~1998.7

男,1938年3月13日出生,江蘇張家港人,漢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60年3月參加工作,1998年8月退休。1960年7月~1960年9月蘇州建築工程學校教師;1960年9月~1962年7月上海師範大學大專畢業;1962年7月~1972年9月蘇州建築工程學校教師;1972年9月~1980年3月蘇州市教育局工作;1980年3月~1989年2月蘇州市第二中學政治教師、副校長;1989年2月~1998年8月蘇州市第六中學校長、書記。

高德興第十任校長任期:1998.8~2002.8

男,1947年8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82年7月蘇州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82年7月~1984年7月吳江市銅羅中學任教;1984年8月~1987年7月吳江市八坼中學副校長;1987年8月~1989年7月吳江市桃源中學校長兼書記;1989年8月~1991年7月吳江市銅羅中學校長兼副書記;1991年8月~1995年7月蘇州市一中副校長兼教導主任;1995年8月~1998年7月蘇州市一中副校長、三元中學校長(書記);1998年8月~2002年8月蘇州市第六中學校長;2002年8月調至蘇州市教研室。

吳法華第十一任校長任期:2002.8~2005.8

男,1948年7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68年10月參加工作。1968年10月~1977年2月太倉市歸莊務農;1977年2月~1978年2月蘇州木材加工廠工人;1978年2月~1982年2月江蘇師院物理系本科畢業;1982年2月~1999年7月蘇州中學教導主任;1999年8月~2002年7月蘇州市第十中學副校長;2002年8月~2005年8月蘇州市第六中學校長;2005年8月起任蘇州市第六中學正校級調研員。

唐愛民第十二任校長任期:2005.8~2010.10

男,1968年生,中學高級教師,研究生學歷,蘇州市第三中學校長。歷任吳縣中學副校長、虎丘實驗學校校長兼書記、蘇州市第六中學校長。蘇州市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原吳縣市政治學科帶頭人,原虎丘區首屆名教師。現兼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創造學會理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刊»學術研究員,«基礎教育參考»理事會副理事長。

董彬第十三任校長任期:2010.10~現在

男,1965年9月生,中共黨員,江蘇教育學院政治系本科畢業,遼寧師範大學在讀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中學高級教師。1985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擔任學校教研組長、團委書記、教育局教研室管理組組長、中學政治、德育教研員,學校副校長、校長兼書記、蘇州市教育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蘇州市教育學會中學思想政治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職務,現任江蘇省蘇州市藝術高級中學、蘇州市第六中學校長。先後被評為局級、市級優秀共產黨員、關心和支持工會退教工作好領導、局“黨員承諾活動”先進個人、蘇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12月當選為平江區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教學特色:“四點一面”教學法即面向全體學生,講清知識點、激發興奮點、捕捉髮散點、滲透教育點,被評為蘇州市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教學格言:讓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地方。

學術成果:先後主持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教法研究》、《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研究》、《空乘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普通高中空乘特色學校建設實踐研究》等多個國家、省、市教科研課題,撰寫的《讓思想政治課充滿生命的活力》、《中學思想政治課考試改革之我見》等10多篇論文在全國、省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被評為蘇州市區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