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希氏彎喉海螢(學名:),一種介形蟲,簡稱海螢,是生活在海灣里的一種浮游生物,為螢光動物。海螢的身體內有一種叫發光腺的構造,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時,就會產生淺藍色的光,一般在六、七月份出現,而且是沿著沙灘呈帶狀。夜間能閃閃發光,科學家稱這種生物光為“冷光”。 該物種以其生物發光,因其中螢光素和螢光素酶之間的反應產生的藍色色光,在馬來西亞和中國台灣形象地稱作藍眼淚。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希氏彎喉海螢是一種小動物,只有3毫米長 。是一種會發光的海洋浮游生物。其光的最大波長取決於pH值和水的鹽度,波長變化在448-463納米之間。這意味著光被著色為藍色的各種色調。具有心臟,具有介形亞綱動物的一般特點,而具有心臟是其與甲殼綱其它動物的一大區別。而兩個密切近似的屬,即貝水蚤屬( Cypris)和離角蜂虻屬( Cytherea),都沒有這種器官;海螢的某一物種具有很發達的鰓,而另一物種卻不生鰓。

頭胸甲由兩瓣介殼構成,整個身體完全包被在殼瓣內,兩介殼有閉殼肌,背面具絞合脊(鏈)相聯結,腹面開啟,兩殼對稱或不對稱,介殼有一定程度鈣質化,表面常有突起和雕紋。壯肢目的種類,在殼前下側具一觸角凹(缺刻),可使第2觸角自由伸縮,幫助游泳。身體分節不明顯,末部向腹面彎曲,末端具尾叉,形狀隨種而異。浮游種類通常呈三角形,其腹面具爪狀硬刺,便於游泳,

足肢目為4對,第一口後附肢為小顎,雙支型,形態多變;第二口後附肢隨種而異,稱第2小顎。第三及第四口後附肢一般呈足狀,末端具爪,用於爬行,具一對無柄複眼。雌雄異體,雌性具 1對卵巢,輸卵管常成對,生殖孔常開於末對附肢之後。納精囊向外以交接孔相通,內與輸卵管相連。雄性精巢多由4長葉組成,輸精管後段為射精管,陰莖位於尾叉的前方腹面,輸精管不開口於陰莖,通過兩個陰莖之間為生殖孔。雌性的卵產出後藏於身體背面兩殼之間,有的直接散布在水中,孵出的無節幼體具介殼,經數次蛻皮,肢體數逐漸增加,達到成體。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藍眼淚[彎喉海螢俗稱]

生活習性

該物種晝伏夜出,並生活在淺水底部的沙層里。海螢夜光是海面上的一種奇景。

發光機理

希氏彎喉海螢受刺激時,就把直徑只有萬分之一厘米的螢光素黃色顆粒,和直徑只有萬分之二厘米的無色螢光酶顆粒,以及由發光腺中產生的粘液一齊排入水中,產生淺藍色的光。從生物體排放出來的某些腺體中含有能發光的物質。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變為光能。因放出的能量很微,稱為冷光。這種細胞外發光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他們發現,希氏彎喉海螢發光是螢光素和螢光酶在起作用。科學家還將海洋生物發光同人工光源進行比較。

四大特點

1、離開海水只能夠生存10秒。

2、只有吹南風且漲潮才會出現。

3、每年4月到8月之間會在台灣馬祖的海灘上發光。

4、如果浪夠大會飄在空中在人身旁,像螢火蟲那樣。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馬來西亞和中國台灣、福建沿海。

希氏彎喉海螢分布圖 希氏彎喉海螢分布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