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賓人之劫

《薩賓人之劫》這幅畫取材於羅馬神話故事,主題思想是為了我們共同的下一代,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基本數據

【名稱】劫奪薩賓婦女
【類別】油畫
【年代】1789年至1799年
【作者】達維特
【規格】約有386×520厘米
【屬地】現藏巴黎羅浮宮

傳說

薩賓人是古義大利的一個民族,他們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脈中央地區,和羅馬人相鄰。傳說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原為一個部落的領袖,叫羅馬諾(後來的羅馬城名依他名而定)。他早就覬覦薩賓婦女的美麗,一心想劫奪為羅馬士兵之妻。他設計邀請薩賓人參加他們的宴會,乘機悄悄地打進薩賓城,劫奪了許多美麗的薩賓婦女和他們的財產。若干年後薩賓人強大了,他們欲報此仇,但是被劫的女子已為羅馬人之妻,為羅馬人生兒育女了,此時薩賓人打來,又勢必使他們淪為孤兒寡母的慘境,因此婦女們拖兒帶女地出來阻止這場親人之間的戰爭。《薩賓婦女》描繪的正是這一情節。

寓意

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是羅馬人與薩賓人廝殺的激戰場面,兩隊人馬中間是一群婦女和嬰兒,視覺中心描繪了一位美麗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奮不顧身地挺身而出阻止這場戰爭,孩子從她的懷抱中跌落在地,引起兩位婦女來搶救孩子,她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阻擋雙方的殺戮,她身後的一位婦女高舉嬰兒,這一情節向人們宣布:為了我們共同的下一代,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成為畫面的高潮和主題思想。

鑑賞

畫面構圖和人物造型完全遵循古典主義法則:嚴格按黃金分割律配置人物,對稱、均衡、變化中有和諧統一。畫面前景那位左手握盾、右手作投擲標槍者是羅馬王羅馬諾,他背向觀眾,對面一位持劍舉盾面朝觀眾的人是薩賓王都斯,雙方構成勢均力敵的陣勢,舉雙臂的艾埃茜妮使箭拔弩張的敵對雙方對稱呼應。情勢雖然萬分緊張,但是畫面人物動勢和標槍、盾牌圓質的形和線的變化造成畫面的穩定感。儘管人人內心激動,但神情毫無生氣。畫家著意於人物的裸體、半裸體造型,嚴謹的雕塑形體和細膩的素描功力使這幅激戰場面變成古代標準人體展覽,缺乏內在精神的感染力,這正是古典主義的缺憾。也反映出達維德此時藝術創造上追求單純的形式美,理性構思和造型沖淡了藝術美的真實激情。
人們認為這是畫家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意志消沉,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借復古以消愁腸。

缺憾

人物的表情卻都是那樣缺乏生氣,顯得有點做作(只有中央的婦女與兩邊兩個部落王,稍顯緊張一些)。 這幅畫暴露了古典主義繪畫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構思沖淡了藝術美的真實激性。達維特在失望與消沉的情緒下,借畫這幅畫來消磨時光,因而難免有"借酒澆愁"之感。 此畫於1799年完成,當它被推出沙龍時,人們立即意識到畫家的意志的轉變。所以到了拿破崙鞏固其政權的年代裡,他也很快成了宮廷畫家。這種局限性在他以後的創作中就更加明顯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