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萃

1939年6月,薛萃從昆師畢業,經地下黨組織安排,受聘到彌勒縣虹簡易師範學校任教。 1945年6月,中共雲南省工委調薛萃到曲靖中學。 1948年2月,薛萃和盧洪生又奉命到會澤楚黔中學任教。

人物簡介

薛萃,字子英,又名薛克明、薛振華,1918年5月出生於曲靖縣東門街一貧民家庭。1928年1月至1937年6力月先後在雲南省曲靖第三師範附小和省立2曲靖中學國中讀書。1937年7月考入昆華師範學校。他學習之刻苦努力,每學期都考全班第一名。同時,深受新民主義革命思想的薰陶影響,閱讀了大量馬列著作及進步書籍,接受了黨的教育,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革命生涯

1939年6月,薛萃從昆師畢業,經地下黨組織安排,受聘到彌勒縣虹簡易師範學校任教。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他不顧個人安危,以教務主任的公開份(後打入國民黨縣政府任掌管印鑑的科,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積極組織各種抗日宣傳活動,並親自登台演出,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宣傳到各階層中去。他對學生要求很嚴,特別重視和關心他們的成長常在課堂上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有時還用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壯舉和革命精神啟發教育學生,引導他們走革命的路。
1941年1月,由於“皖南事變”發生。地下黨組織停止發展黨員。1943年,黨組織恢復個別發展黨員後,由姜必德同志介紹,薛萃於2月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他以主持學校訓導工作的公開身份,發動師生組織師小合唱團、新青合唱團,並親自擔任這兩個團的副指揮。這是由地下黨領導的兩個進步團體,為地下黨培養和輸送了一定數量的新生力量。
薛萃在虹溪任教5年多,對黨的事業認真負責,生活簡樸,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常把薪金捐獻給黨組織作活動經費,還經常幫助的進步學生解決生活困難。
1945年6月,中共雲南省工委調薛萃到曲靖中學。薛萃原是清中學的高才生,在外教書已有一定名望,他應聘回曲靖中學,適宜以教書為掩護天的地下工作。在曲靖期間,他一方面在昆明的進步青組織和同學的聯繫,一方面在本校積極組織和參加“反內戰,爭和平,反獨裁,爭民主,反飢餓,反迫害”的宣傳活動。並在學生中指導閱讀進步書刊,開展啟蒙教育,組織革命積極分子秘密傳閱《共產賞》、《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鄉日報》等革命書刊,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引導他們走革命的道路。同時又I以“交朋友”、“拜兄弟”等形式進革命活動,擴大革命力量。1945年12月,為聲援昆明“一二·一”學生運動,他積極發動曲中師生罷課,並組織為死難學生募捐撫恤費。12月下旬,昆明學聯按省工委決定“停靈複課”(停止出葬四烈士靈樞,複課堅持鬥爭)。他耐心說服師生,這是省工委的鬥爭策略,應該堅決執行。

勤勞獻身

1946年1月,曲靖籍中共黨員楊木永從《新華日報》社調回雲薛萃在曲中開展黨的工作。1月下旬,省工委委員侯方岳會見了薛萃,,研究了他培養的曲中學生盧洪生,陳亮的入黨問題。同年春,還匯報了他長期對嚴紹昆鳥、甘文忠、李鍾猷和薛祖佑等接觸和培養的情況,經省工委同意,這批人由他和其他黨員先後分別介紹入競-黨。4月中旬,薛萃在曲靖地下黨內部,主持舉行了由重慶返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罹難的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同志和黃齊生先生諸烈士的悼念會上,他帶領同志們宣誓:“繼承四·八烈士遺志,全力加強革命工作。為革命灑盡最後一滴鮮血。”
1947年初,因黨的工作需要,省工委調薛萃到黨的另一工作據點霑益龍華中學任教導主任(同時仍負責曲中地下黨組織的工作)。7月,又調赴裊尋甸款中學建立黨的工作據點,並指派盧洪生與他同去。黨交給他們的任務是:辦好學校,建立工作據點,傳播革命思想,培養積極分子,聚集革命力量,進行社會調查,積極準備開展武裝鬥爭。薛萃繼續辦理了該校校長朱明華的入黨手續,為他舉行了入黨宣誓。
1948年2月,薛萃和盧洪生又奉命到會澤楚黔中學任教。當時,省工委決定會澤黨支部改建為會澤特支,任命薛萃(改名薛振)為特支書記。他按照上級黨組織的部署,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和武裝鬥爭。為發展壯大革命力量,他抓住一切機會,通過各種方式對進步青年灌輸革命思想,傳播革命理論,進行形勢教育,啟發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定革命意志。薛萃具有長期從事地下黨工作的豐富經驗,處事沉著、冷靜,視黨的利益為生命,嚴格堅持黨的下工作原則和紀律。
薛萃在認真教學的同時,布置管理圖書的學生(黨員、“青協”成員),收集進步書刊,團結一批進步學生,學習馬列和毛澤東著作,提高覺悟,引導他們走革命的路。經過教育培養和考察,於1948年3月首先在秘密革命目團體組織“學習馬列小組”中發展高一班學生任紹元、戴德華王蔚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在學生中發展黨員18人。同年8月,省工委決定成立中共會(澤)巧(家),薛萃為委員。同月,會澤成立黨的外圍組織“青年互助協會”,楚黔中學先後發展“青協”成員90多人。他親自領導了會澤地下黨的秘密刻印室,印了大批革命文獻和宣傳材料,為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革命道理,指導全縣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楚中引起了敵人的注意,雲南警備總司令部第三偵緝組先後從昆明、昭通派遣特務以轉學讀書為名潛入學校,進行特務活動。薛萃對此十分警惕,親自布置反特鬥爭,及時向黨員通報敵特情況,注意敵特活動。1948年秋,“班聯會”(全校性的學生自治組織)競選主席,為爭取領導權,敵我雙方鬥爭激烈。特支認真研究了對策,取得了既把“班聯會”置於黨的領導之下,又不暴露組織的勝利,挫敗了敵人的陰謀。

聰明革命

1949年4月,雲南人民討蔣自救軍永焜支隊進軍會澤,特支合永焜支隊解放會澤縣城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如繪製縣城周圍的地形圖和國民黨會澤縣黨、政、軍、特首腦的詳細地點示意圖,派一批學生黨員及“青協”成員為部隊當嚮導等。薛萃肩負重大的責任,他心情激動,工作更加繁忙,教學照常進行,一切顯得那么自然、平靜,表現了他非凡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一天,他突然布置學生黨員任紹元在4月9日晚組織一個全校性的晚會,並要動員。晚會如期舉行,10鍾後,城區的同學想回家,薛萃足智多謀,靈活應變,穩住了學生。10日拂曉,永焜支隊首先對金鐘山改發起猛攻,1 1日凌晨1時左右攻克縣城。全城一片歡騰,薛萃和大家一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但他仍不露聲色,象往常一樣有條不紊地處理著下一步的工作,他要學生遵守校規,在校自習,不擅自外出,部隊圍城當天他布置任紹元等學生黨員暗中監視敵特的動向。4月10日晚,部隊進入楚中自衣閣(學生宿舍,也有部份教師住此)抓特務時,他機智地導演了一場雙簧,既不暴露組織和個人身份,又使國民黨特務一束手就擒。他還為部隊擴軍了周密的部署。永焜支隊攻克縣城後,組織了楚黔中學革命師和會中、簡師、城區國小的部份進步師生及農民翻身會會員400餘人參軍,組建為永焜支隊第10大隊。
1949年5月以後,會澤縣的革命鬥爭形勢迅猛發展。6月,省委決定中共會澤縣特支改建為中共會澤縣委,薛萃任副書記。同時在會澤建立了6個區委,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組織發動農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鬥爭,全縣先後建立了14支游擊隊。薛萃對全縣形勢作了認真分析,認為:永焜支隊攻克縣城,給敵人以沉熏打擊,雖使國民黨會澤縣政權機構處於癱瘓,有利於革命,但未徹底摧毀舊政權,城區的大批同志參軍和到游擊區工作,革命力量感到薄弱,因此,要把黨的工作擴展到城郊農村中去。接著,在華泥、石鼓鄉建立秘密革命組織“農民翻身會”,並建立秘密革命武裝,準備開展武裝鬥爭。石鼓鄉的水城村是搞農運的點,萃親自領導點上工作,總結經驗推廣指導面上的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工運工作,組織工會,在實業公司電廠和手工業氈匠工人中發展工會會員,壯大革命隊伍。
1949年10月上旬,經中共滇東北地委批准,將會澤地下黨領的各游擊隊整編為會澤護鄉團,隨後又授予“邊縱六支隊三十二團”番號,薛萃任政委。隨即,率領三十二團一營三連和迤車區中隊,攻打竄入火紅勺沖角村進行槍殺的陸德沛、祿耀寬、金昌明等200餘名地霸武罵裝,斃敵16人。
1950年3月,經中共雲南省委批准,薛萃任中共會澤縣委書已,領導全縣幹部和廣大萬人民進行減租減息、征糧剿匪、鎮壓反革等工作。
薛萃19歲投身革命,為黨的事業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在建黨、建政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為了黨的事業,他置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顧,婉言謝辭了組織和戰友對此事的不少關心,直到1590年他已年過三十,經戰友催促和幫助,才與中共黨員郭天芸確定戀愛關係,於1953年結為夫妻。
1952年9月,省委決定成立臨滄地委及專署,薛萃調臨滄地委秘書室任副主任。1954年夏,薛萃、袁用之(當時臨滄地委副書記)、王澤甫(當時臨滄地委組織部邦副部長)等同志,被誣為“反黨集團”,慘遭迫害。薛萃於1955年7月31日含冤逝世,終年3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