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門

薊門

薊門:原指古薊門關。唐代以關名置薊州後亦泛指薊州(今薊縣)一帶。另北京城西德勝門外西北隅的薊丘也古稱薊門。薊門煙樹,也不是薊城之城門,更不是薊門故址,而是指元代古城的舊址。如今碑在亭無,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此處建設了一座立交橋,命名為薊門橋,建設了一片住宅區,命名為薊門裡,附近還有薊門飯店,以及薊門旅館、薊門商店等,好像給人一種感覺,此處就是古代薊門。今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內,樹立有“北京建都紀念闕”,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題額曰:“北京地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

薊門煙樹無薊門

薊門薊門

在歷代中,都沒有一座城門叫薊門,古代詩詞中“薊門”泛指北京。薊門煙樹,也不是薊城之城門,更不是薊門故址,而是指元代古城的舊址。歷史上確有薊門這一地名,位置在西城區牛街附近,如今早已無存,古薊城位於今廣安門一帶。

在北京德勝門外,有一通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製碑,稱“薊門煙樹”,是燕京八景之一。早年有碑亭,亭頂鋪設黃色琉璃瓦,俗稱黃亭子。如今碑在亭無,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此處建設了一座立交橋,命名為薊門橋,建設了一片住宅區,命名為薊門裡,附近還有薊門飯店,以及薊門旅館、薊門商店等,好像給人一種感覺,此處就是古代薊門。然而歷史並非如此。

北京是著名古都,早在商、周、秦、漢、隋、唐時代,就有燕薊之稱,又有薊城、薊州、薊縣、薊門、薊北等稱謂,但是據文獻考證,不論是薊城、薊州,還是薊縣,沒有一座城門叫薊門。儘管在古代詩詞中,經常提到“薊門”這個字眼,通常是泛指幽燕,即今北京這塊地盤兒,而不是具體指的哪一座城門。薊門煙樹,也不是薊城之城門,更不是薊門故址,這裡是元代古城的舊址。

元代建立大都城,坐北朝南,是南北較長的規則長方形,它的南城牆在今長安街南側,北城牆在今德勝門外小關一帶,東城牆和西城牆與明清北京城的東西城牆基本相合。城周長兩萬八千六百米。有十一座城門,東、西、南各三門,北面為兩門。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歡吟詩作樂,尋幽訪勝,好古成癖。相傳有一次他在讀古詩時,偶然對詩句中的“薊門”一詞產生了興趣。他向侍讀大臣發問:“薊門在哪兒?”侍讀大臣對此一無所知,但又不敢說不知道。於是敷衍而籠統地回答道:“在古城。”這位“真龍天子”非常認真,一定要去古城尋找薊門。不過北京古城很多,到哪裡去找呢?侍衛官有心計兒。若去延慶的古城得走二百里,去房山的古城得走一百里,去石景山的古城得走五十里。只有一處古城最近,在德勝門外,距皇宮不過十里左右。於是侍衛官拉馬,侍候皇上出德勝門,奔西北方向走去。此處古城,是用土夯實而成的,俗稱土城。說來也巧,乾隆皇帝順著土城走著走著,果然發現了一座古城門,他非常得意,認為此門就是薊門。登城遠望,綠樹成蔭,猶如一片林海煙雲,好一派幽靜而自然的景色。他詩興大發,命人拿筆來,即席而作: “十里輕揚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丘。”並立了一通石碑題寫了“薊門煙樹”四個大字。從此,薊門便有了準地兒,由皇家法定此處就是薊丘薊門。乾隆皇帝亂點鴛鴦譜,這就給後人產生了一個錯覺:“薊門煙樹”碑所在地,就是古薊城,此門就是古薊門。其實此處並非古薊城,非古薊門,而是元大都城西面城牆,靠北端的一個門,即肅清門的遺址。

薊門薊門

那么,在北京歷史上,有無真正的薊門呢?

在金代的中都城內,真的有個地方叫薊門。《金史》記載:“大定二十一年二月乙巳(1181年3月15日)”,世宗皇帝對宰相說:“朕前將詣興慶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因為當時的薊門是個繁華的商業區,皇帝原來打算由這裡路過,可是為了不影響百姓做生意,他繞道而行,而沒有走薊門這條路。《析津志》記載:“薊門,在古燕城中,今大悲閣南行一里。”這書中所說的大悲閣,早已荒廢,其故址在今西城區長椿街南口,“南行一里”,則是牛街附近。可惜在今牛街附近辟有清真寺、法源寺還算得上是古蹟,至於古薊門,早已消失了。

“薊門煙樹”源於唐人李益詩:“惆悵秦城送君歸,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來雁,縱遺乘春更北飛”。金中都“燕京八景”之一有“薊門飛雨”,明代依唐詩句,改用“薊門煙樹”。清乾隆帝一家之言定元西垣土城遺址為“薊門煙樹”。古之薊門在何處?

今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濱河公園內,樹立有“北京建都紀念闕”,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題額曰:“北京地區,肇始斯地,其時惟周,其名曰薊”。所言極是,北京古之薊城在今廣安門外一帶,而不是在北三環的薊門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