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茇丸

蓽茇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卷五。具有逐積冷氣,暖脾腎臟之功效。主治脾胃氣虛弱,腑臟積冷,或時嘔吐,不能飲食,心腹脹滿,面色萎黃。

組成

蓽茇、胡椒、檳榔、白茯苓、乾薑(炮裂,銼)、人參(去蘆頭)、肉桂(去皺皮)一兩,訶黎勒(煨,用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二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生薑湯或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功用

逐積冷氣,暖脾腎臟。

主治

脾胃氣虛弱,腑臟積冷,或時嘔吐,不能飲食,心腹脹滿,面色萎黃;下元虛憊;腳氣毒悶,嘔逆吐沫,心煩氣急,不下食。

方義

蓽茇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為君藥;胡椒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平喘;檳榔歸胃和大腸經,可以驅蟲、消積、下氣、行水、截瘧;白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乾薑辛熱,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短;肉桂辛甘熱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訶黎勒歸肺、大腸和胃經,可斂肺、澀腸、下氣、利咽;陳橘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諸藥合用,共奏逐積冷氣,暖脾腎臟之功。

加減化裁

若食不消化,不能食者,加白朮一兩一分,陳曲二兩半(炒令微黃);若大便澀者,加大黃一兩。

使用注意

忌生冷。

附註

《普濟方》:脾胃冷,心腹㽲痛,腸鳴泄瀉,臍下結痛,及痃痞氣塊;五勞七傷,腎虛脾弱,上焦煩熱,下元虛冷,腹內雷鳴,胸膈氣滯,贏瘦無力。

《哮喘專輯》:《內經》謂肺之癰,喘而兩脅滿,蓋肺主氣而合於息。其脈別支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邪氣蘊積於肺,上則為喘急,下連兩胠滿。治宜瀉其肺藏之邪毒,病斯愈矣。葶藶大棗瀉肺湯方,平肺湯方,瀉湯方,杏仁丸方,夜合湯方,華蓋散方,甜葶藶丸方,前胡飲方,款冬花丸方,,貝母飲方,生薑泄腸湯方,大澤瀉湯方,大半夏丸方,甜葶藶丸方,金薄丸方,八珍丸方,銀粉丸方,半夏丸方蛤蚧丸方,貝母煎方,黑金散方,紫菀散方,細辛散方,華蓋湯方,杏仁丸方,金華丸方,殊效湯方,玉液飲方,紫蘇知母湯方,赤茯苓湯方,皂莢丸方,五靈脂湯方,蓽茇丸方,馬兜鈴散方,氣散方,酥蒜煎方,雙仁丸方,厚朴枳殼湯方,栝萎湯方,固氣湯方,麻黃湯方,川I椒丸方,款氣秘效丸方,紫金丸方,桔梗散方,黃芪湯方。地黃黃芪湯方,秦艽湯方,七寶丸方,防己丸方。

附方

名稱:九味蓽茇丸

組成:黑礬、蓽茇、訶子、鐵粉、光明鹽、川西小黃菊、芒果核、蒲桃、大托葉雲實

主治:陰癢、腫痛、白帶過多。

出處:土旦次仁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藏醫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1,第277頁

名稱:附子蓽茇丸

組成:黑附子、官桂、大椒、良姜、陽起石、川姜、厚朴、白朮、白茯苓、赤石脂、肉豆蔻、吳茱萸、蓽茇

用法:上各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服。

主治:經虛月候不時,腸滑下痢頻並。

出處:郭瑞華、柳長華主編《婦科常見病實用方》,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35頁

功用:溫經暖宮,逐寒濕。

名稱:五味蓽茇丸

組成:丁香、肉豆蔻、草果等

用法:一次4~5丸,一日2次。將藥丸嚼碎或碾碎後服用。

主治:用於胃寒、消化功能減退、身體虛寒及婦女不孕症。

出處:格瓊編著《常用藏藥功效手冊》,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04,第86頁

功用:滋補強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