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臨書卷/中國法書精萃

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諡文敏。 一是1579年前後,他因館於嘉興項家,由項穆薦引而結識了堪稱明代第一藏家的項元汴(子京),“三五年間遊學攜李,盡發項太學子京所藏晉、唐墨跡,始知從前苦心,徒費歲月。 ”(《容台文集?卷五?墨禪軒說》)二是1579年秋,於金陵省試時得見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方悟從前妄自標許”,從此擱筆不書者有三年。

內容介紹

《董其昌臨書卷》內容簡介:董其昌(1555-1636),號思白,字玄宰,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諡文敏。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工書畫、富收藏、精鑑賞,是明後期最具有廣泛影響的一代書畫宗師。
董其昌17歲學書,“初師顏平原(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畫禪室隨筆》)。三年後,董便自以為逼近古人,甚至連吳中前輩書家文徵明、祝允明都已不置於眼角了。15年後,有兩件事改變了他的識見。一是1579年前後,他因館於嘉興項家,由項穆薦引而結識了堪稱明代第一藏家的項元汴(子京),“三五年間遊學攜李,盡發項太學子京所藏晉、唐墨跡,始知從前苦心,徒費歲月。”(《容台文集?卷五?墨禪軒說》)二是1579年秋,於金陵省試時得見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方悟從前妄自標許”,從此擱筆不書者有三年。這時的自我否定,激其反省。從前臨帖所學,皆從名刻拓本而來,晉、唐之墨跡在勾勒上石、鐫刻傳拓等一系列操作過程中,筆法往往失真,優孟衣冠,遑論神采,懂得了“古人用筆之妙,殊非石本所能傳”(《大觀錄?卷九?董其昌書月賦詩第三跋》)。針對學書者如何臨帖的問題,董曾以禪喻妙解——“莊子述齊侯讀書有訶,以為古人之糟粕;禪家亦云:須參活句,不參死句,書家有筆法、有墨法,惟晉、唐人真跡具是三昧,其鐫石鋟版流傳於世者,所謂死句也,學書者既從真跡得其用筆用墨之法,然後臨仿古帖,即死句亦活……”(故宮博物院所藏董書《墨禪軒論書卷》)這個論斷,對至今仍矜矜於各執所謂“碑派”、“帖派”一端之說的,無疑是醍醐灌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