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橋村[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臨湖鎮葉橋村]

葉橋村[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臨湖鎮葉橋村]

原名葉宅橋,簡稱葉橋,位於玉山縣西邊,上饒市信州區北邊,是江西省玉山縣臨湖鎮下轄的行政村。葉橋村下轄徐倉塢(祠倉塢)、石潭頭、亭邊門、上汪口、上汪和底村等地。

自然概貌

葉橋部分區域衛星地圖 葉橋部分區域衛星地圖

葉橋村地理坐標約為東經117°51′00〞~118°25′00〞,北緯28°30′00〞~28°56′00〞,身處中國東南部的江南丘陵,附近多為懷玉山脈的余脈,其在葉橋村的最高點位於上周尾附近的雞公嶺區域。葉橋是信江上游的支流星溪的發源地,河水向南於下塘匯入信江,而後向西流向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最後經湖口隨長江東去流入東海。從大山、上汪流出的河水和小西坑流出的溪水在腮汪合二為一(又名“雙溪夾河”),造就了廟門畈附近這片山間沖積平地,也是葉橋主要的水田區。

葉橋附近地質穩定,歷史上未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傳說有尊巨型石牛,葉橋正處於牛背之上,故穩如泰山,地震無擾。極高的森林覆蓋率改變了以前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降低了發生洪澇的頻率,減少了發生滑坡和土石流等災害的風險。本區域的森林大部分為油茶樹、竹林等經濟林,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葉橋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6C°~20C°。夏季酷熱,且持續時間長,最熱月均溫27C°~31C°,冬季較暖,最冷月均溫3C°~9C°。年降水量1300~1800毫米,是中國降水豐沛地區之一。5、6月(梅雨季節)降水最多,7、8月(伏旱)降水較少。

社會經濟

江西省玉山縣臨湖鎮葉橋村,下轄徐倉塢(舊稱祠倉塢)、石潭頭、亭邊門、上汪等若干個自然村。葉橋村是周邊村落的商貿中心,有各類商店和服務網點二三十家,另有農村醫療診所、藥店、中國信合葉橋營業點等相關服務設施。隨著農村淘寶的推廣和發展,葉橋已開通農村淘寶葉橋服務站,村民在農村淘寶上下單後可以到該服務站取快遞。不過,由於葉橋村沒有快遞營業點,導致網上購物的包裹需去十公里外的臨湖取寄,造成了附近村民生活的不便。

葉橋村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水田普遍可種一年三熟,分別為早稻、晚稻和冬小麥或油菜等。不過由於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等原因,如今水田一般種植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一熟。當地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茶、臨湖大蒜、紅薯和油菜等,其中天然山茶油和臨湖大蒜全天然生產,質地優良,口感獨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玉山縣鴻美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葉橋村徐倉塢(葉橋國小西側),主營當地臨湖大蒜 和三清山山茶油等產品 ,並擁有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定的“鴻美山間”特有商標,幫助了當地農民的生產、銷售,便利了消費者購買。

葉橋村有居民三千餘人,其中葉姓、翁姓較多。葉橋村歷來以出產質地優良的青石(羅紋石)而聞名,已數幾百年的開採歷史,所產的青石(羅紋石)可製作本地特有的羅紋硯, 其結構縝密,紋若水波,石面泛著光澤,呵氣成汗;將其沉入水中,則濕潤如玉,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鍾愛。據清同潔《玉山縣誌》載:“石之屬有體青而帶白,紋直而理精者,出沙溪嶺,可研。朱子(熹)稱為懷玉研。” 沙溪嶺即指葉橋和樟村之間的一帶的山嶺。此外,它還廣泛用於製作高品質的瓷磚和檯球桌等,如星牌檯球桌所用的石板。此前,大量珍貴的青石礦被私人挖采,加工青石過程中產生的乳白色廢水不經治理便排放致河裡,污染了河水。 近年來,為了保護環境,原有的青石礦已陸續關停。

葉橋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和經商。外出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比如中山市小欖鎮)和長三角(比如杭州、台州和溫州)等經濟發達區域。未出門的或在家裡開店經商,或在家務農。總的來說,在青石礦及其加工廠關停以後,本地缺少充足的就業渠道,剩餘或半剩餘勞動力在家尋不到工作,農村經濟未有起色,同時村裡的體育文化設施嚴重不足,相關活動幾無開展,村民精神生活匱乏。這助長了村里賭博、賭六合彩的不良之風。尤其六合彩等非法博彩在葉橋歷經二十多年屢禁不止,不斷掏空了相當一部分村民的腰包,加重了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讓非法組織六合彩賭博者獲取暴利,其性質之惡劣、影響之深應該引起充分重視。政府相關部門定要嚴查六合彩等非法賭博糾正歪風邪氣,發展來料加工和特色種植等行業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增加村民收入,有效減輕留守兒童等問題。

隨著村民普遍蓋起了樓房,新建了沖水馬桶等設備,生活污水的治理成為一個迫切問題。同時,村民的飲用水問題也日益突出。當地有必要統籌安排,以期解決飲用水和生活污水的問題。

交通

葉橋村歷史上是德興、婺源等地前往上饒、玉山的必經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葉橋北靠沙溪嶺,南鄰恩豐嶺,西有胡村嶺,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因這三座大嶺相隔,葉橋與外界的聯繫不算通暢。隨著不斷的建設,交通更加方便,省道203和德上高速(在葉橋沒有出口)穿村而過,聯繫著玉山、上饒和樟村,同時有鄉道109與上饒和臨湖相連。距玉山縣城30公里,距上饒市區40公里,距樟村鎮12公里,必姆鎮14公里,距臨湖鎮不到10公里,距德上高速玉山西出口不到8公里。從玉山縣城出發到葉橋,可以在玉山汽車站乘坐“玉山-必姆-蘇村-葉橋-樟村”班車(營運時間6:30-17:30,每40分鐘一班),大約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後到葉橋村,或者駕車經省道203,約半個小時後到達葉橋村。從上饒市區出發到葉橋,可以在帶湖汽車站乘坐上饒至臨湖方向的班車,在坊頭下車再另行轉車到葉橋;駕車經省道201到坊頭或經德上高速到玉山西收費站,再經省道203到葉橋。從臨湖鎮到葉橋,可駕車在楊宅轉鄉道109到葉橋。

葉橋到上饒、臨湖兩個方向暫時還沒有班車,這大大降低了交通便利度,增加了村民的交通成本。

從葉橋到三清山、懷玉山和靈山景區,直線距離在20公里左右,駕車一個小時內均能抵達。由於附近多為山區公路,路陡彎急,加上農村公路的路況比較複雜,請司機朋友減速慢行,注意過往的車輛和路旁的指示牌。

方言

葉橋風光 葉橋風光

葉橋腔屬於吳語--南部吳語-上麗片(上饒麗水片)-上山小片。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是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南部吳語各片區之間幾乎不相通。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吳語繼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以保留全部濁音為最主要特徵,聲母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吳語具有仄音之一的入聲韻。吳語保留平仄聲律,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 ,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

吳語有數萬個特有辭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社會生產、風俗民情、語言習慣的生動體現。吳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國語差別大。吳語分為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六片語片,北部吳語為最大語片。

上麗片有23市縣,750萬人

1.麗水小片9市縣

[浙江]麗水、宣平今屬武義、雲和、景寧、文成(南田鎮)、青田(除溫溪區及萬山區一部)、泰順(除南部閩語區及百丈鎮)、龍泉、慶元(除東部竹坪/合湖以東)。

2.上山小片15市縣

[江西]上饒、上饒縣、玉山、廣豐、德興(隴頭)

[浙江]松陽、遂昌、開化、常山、江山

[福建]浦城(除南部石陂/水北/臨江等5鄉)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此為辛棄疾在離葉橋不遠的帶湖(上饒信州)所作。詞中“醉里吳音相媚好”道盡了吳語的美感。

因處於玉山西陲,屬於廣義上玉山話和上饒話的過渡地帶,受附近玉山腔、樟村腔和臨湖腔(更接近上饒腔)影響,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強調,但和以上三種腔調交流無礙。例如玉山腔、樟村腔叫“蛇(shé)”是“zhuì”,臨湖腔叫成“xiè”,葉橋腔叫作“zhuài”。

官話/國語和葉橋腔/吳語常用詞對比

官話/國語葉橋腔/吳語備註
弗(fú)
不好弗好
真好卷好注音
沒、沒有嘸(mú)
咥(diē)
吃了沒?咥麥兒?注音
喜歡歡喜
什麼歹賽兒注音
忖(cùn)
二十廿
呆(ái)
融化烊(yáng)
隑(gāi)
多少幾(gài)多
[dɔ:]
[suə]
摜(guǎn)、甩(huai)、丟
關(門)gong(meng)
現眼現世
倒霉倒灶
huì
diě
jiǔ
lán
xián
xie
本子簿
乖、懂事頂當
衣服衣裳
漂亮悅貼注音
自己自家
小時 鐘頭
今天閣奈兒注音
昨天舍們注音
明天木奈兒注音
早晨、早上天光
吃早飯咥天光
中午東奈兒注音
吃午飯咥東奈兒
下午斗把兒注音
傍晚烏隱注音
晚上臥昏
吃晚飯咥臥昏
回家 去歸
lí:
瀝(乾)潷(bì)
遲鈍笨、木
斫( duò)
等一會兒捱(ái)會(yò)、等會(yò)
玩會嬉會(yò)、戲會(yò)
好玩好嬉
幹嘛,做什麼 做歹(dǎi)、做歹賽兒 注音
東西東賽兒注音
筷子箸(jiě)
沒面子、丟臉跌股兒注音
沒名堂沒(mo)名件
難看、醜慫、㞞(sóng)
洗澡洗浴(yuē)
紅薯、地瓜番薯
絲瓜天羅
土豆馬鈴薯
瘦肉精肉
螃蟹綁害注音
喝酒席咥酒
右手順手
左手反手
媽媽 mèi
爸爸
奶奶
爺爺公(gòng)
姐姐
妹妹[na] [mɔi]
哥哥[gɔ:] [gɔ:]
弟弟弟(die)郎
兒媳新婦兒
兒、兒子妮(ní:)注音
女兒囡(nā)妮(ní:)注音
女婿囡(nā)賽爾注音
孫子孫妮(ní:)注音
孫女孫囡(nā)注音
外甥女外甥囡(nā)注音
姑姑[nuə] [nuə]
姑夫姑丈
阿姨[xī] [yì]
姨夫[xī] [yì] 丈
大姑、大姨[dɔ: nuə] [dɔ: yì]
叔叔[ʃɔ: ʃɔ:]
嬸嬸[nuə]第四聲 [nuə]第四聲
舅舅舅(gǐu)巴
外婆外婆([bɔ:])
外公外公(gong)
連襟大(dai)小喬
妯娌平肩娘
婆婆麻(ma)麻(má)

教育與衛生

葉橋所在的玉山縣有“中國博士縣”的美譽 。歷史上,葉橋走出的各類人才,絕大部分是葉橋國小和上汪國小培養的學子,不乏有考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名校的優秀代表,有的已經成為名校的碩士、博士甚至教授。

葉橋村有葉橋國小和上汪國小。葉橋國小是六年制的完全國小,也是附近幾個村莊高年級小學生就讀的地方。葉橋國小的現址原為葉福公祠,即當地葉姓人家的祠堂,後因發展農村基層教育的需要轉而建為葉橋國小。在六七十年代,這裡還設有國中部,不過後來只保留了國小,國中部合併到山底壟中學(現臨湖中學的前身)。

上汪國小的現址原為翁氏宗祠,即當地翁姓人家的祠堂。上汪國小設有一至四年級,五六年級需到葉橋國小就學。附近的嶺山國小、小西國小等亦是如此。近年來,這幾個國小的在讀人數日益漸少,甚至出現一個班只有幾個學生的情況。葉橋國小的在校生絕對數量雖然不少,但是教育質量令人堪憂,問題不少。這是現階段欠發達農村基層教育的普遍現狀:農村學校經費緊張,設施不全,師資奇缺,教育質量下降或停步不前,同時這也造成了生源的流失,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投入教育的精力和資源有限,對子女教育的關心和支持不足;當地政府和社會各層未合力營造一個充分鼓勵學習、積極支持教育的良好風氣,教師職業受尊敬度不高,甚至一些讀書無用論、投機取巧論等思想反過來動搖了一部分學生的求學意志。應該看到,教育,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教育,不僅是農村子弟以後找到好工作最便捷的途徑,也是接近科學、打開眼界、提升自我最有效的方式,更是打破階層固化,實現向上攀升的最可靠的選擇。目前葉橋還沒有專業的幼稚園。葉橋國小開設的幼兒班並未配置專門的幼師。希望廣大有識之士們能為農村小孩的教育出謀劃策,出一份力!

葉橋已有兩家農村診所和兩家藥店,方便了附近居民看病和拿藥。兩家診所規模相對有限,設備簡陋,越來越不能夠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衛生和健康需求。從另一方面講,男性村民普遍有抽菸、酗酒的壞習慣,損害自身健康,為家庭埋下隱患。同時,部分居民未重視體檢等必要的健康檢查,導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農村合作醫療給村民看大病提供了實質幫助,但有部分人仍未認清這一點,給家人健康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生活風俗

據說,關於葉橋最早的記錄可追溯至宋朝。傳葉氏族譜曾說到,葉氏先祖彼時從德興通往上饒的路上流連於這方山水寶地,遂遷至此地。葉橋居民基本上是南遷的漢族。歷史上南遷漢人的集體生活以祠堂和宗族制度為中心,注重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族,講究輩分。經過建國後社會主義的改造和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的衝擊後,原有的組織形式逐漸退場。

葉橋人的酒宴十分隆重,要持續大搞數日才罷休。葉橋的酒席是南方農村里常見的流水宴,一般先上瓜子、水果和冷盤(常見的有豬頭肉、蘿蔔絲、皮蛋火腿腸、海蜇絲等),接下來是一道接一道的菜餚,每隔三五分鐘上一道,以燉肉、魚和筍等菜收關。一般的酒席的菜餚不少於25-30個。參加酒席的有親朋好友、鄉里鄉親,少則八桌十桌,多則五六十桌。在準備酒席時,同一族裡的每個家庭至少要出一個人來幫忙,男的一般搬桌凳、上菜,女的一般洗菜、切菜,他們都稱為“行動”。桌子是傳統的八仙桌,即有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正方形桌子,男行動們需要從附近的鄰居家搬來。

按照傳統,酒席之前需托風水先生挑一個良辰吉日。日子確定之後告知親朋好友、鄉里鄉親。男方娶親的完整酒宴要擺四天八頓,女方出嫁酒宴、喬遷喜宴等宴席也要擺三天五頓。假設定的是正月初四的日子,男女雙方在正月初三的晚餐就要開始待客,正月初四的早上男方吃完早飯組織迎親隊伍前往女方接親。迎親隊伍在女方家吃午飯,吃完午飯帶著新娘團隊和嫁妝回家。接下來要在男方擺宴至正月初六的早餐結束。女方的酒宴擺到正月初五的早餐結束。所以,男方娶親酒從初三晚餐到初六早餐共八頓,女方出嫁酒從初三晚餐到初五早餐共五頓。每頓酒席可分為正餐和閒餐這兩種,顧名思義,正餐就是正式的酒宴,要大搞,人多菜也好,相比之下閒餐的菜要少一些,宴席時間也會短一些。

喬遷的酒席也很熱鬧,也要擺上五頓。正式日子的那天中午在新房子裡要“出白”後才能開飯。“出白”主要包括幾個環節:首先,在屋子大廳里擺好馬扎、硬幣和公雞等道具,請師傅拿著出血的公雞在屋裡一陣一陣吆喝“東方不亮西方亮欸……”,每吆喝一聲眾人齊聲回應“aou”;然後,由修蓋此房的泥水匠拿著卷滿長長鞭炮的木棍快速地在屋裡主要房間轉一圈,跑到屋外大家約定的地方讓鞭炮放完;最後,安排幾個人手在新房的樓頂往屋前空地的人群處“灑包兒”,有迷你的小饅頭以及桔子、粽子等零食。

按照葉橋傳統的風俗,幾乎每個季節都能吃到為特定節日量身定製的粿。清明節前後艾草嫩苗剛出之際,用新鮮的艾草加糯米飯做皮,用春筍、酸菜和臘肉做餡形成餃子狀的菜粿或用紅糖做餡形成月餅狀的糖粿,這就是葉橋人清明節家家戶戶要做的清明粿。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做粽子,用黃梔子為染料做出的金黃色粽子最為奪目,此外也有人做出白色和灰色的粽子。葉橋人吃粽子和吃清明粿一樣,甜鹹皆宜,所以粽子也分為鹹骨板栗為餡的鹹粽子,也有紅豆等為餡的甜粽子。到了中元節,人們會做“千層粿”。正如其名,千層粿是把磨好的米漿放在木桶或竹簍里一層一層蒸出來的,吃的時候也可以一層一層揭開吃,頗有趣味。當地美食中還有一種不得不提的就是芋頭粿,把芋頭剁成泥加紅薯澱粉攪拌均勻,捏成條狀放在木桶或竹簍里蒸出來。而以芋頭泥和紅薯澱粉為皮做的芋頭餃(也稱為芋餃)和炒粉、燙粉等一道成為葉橋人在外最牽掛的家鄉美食。麻籽粿則是另一道讓人難以忘懷的粿,不僅在於它的美味,而且還有製作過程的熱鬧。把蒸透了的糯米放在石臼里,一人拿木錘猛錘,每錘一次另一個人必須把熱燙的糯米糰快速翻滾一下,來回無數次才能打出最勁道的麻籽粿。當然,打完以後還得切成塊,然後放入炒著大豆粉和芝麻的熱鍋里滾上一圈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品。

和漢族其他地區一樣,過年是葉橋最熱鬧最隆重的事情。在除夕一大早,村里靠近鷹護殿(在祠倉塢的一角)的村民要前去“謝年”。每家要一大早起來煮“年盤”,包括一整條魚、一整隻雞和一大塊豬肉等。年盤煮好之後先要在家裡香火堂前擺一會,稍後點香放炮仗後才能拿到廟裡去。年盤要放在大木盤裡才能乘下,大木盤則需要置於筙,即竹篾編織的籮筐上由兩個人一前一後抬到廟裡。和家裡香火堂前擺一樣,把年盤放在廟裡正堂後也要完成斟酒、上香、燒紙、放炮仗、敬酒等幾個步驟。而後年盤要抬到一個土地公前擺一會,照舊要經過斟酒、上香等幾個步驟後才算完成謝年。除夕中午往往製作幾個簡單飯菜,一來是要忙活著準備傍晚的“請祖公”和晚上的除夕宴,中午沒空做大餐,二來是大家為晚上大快朵頤作戰略上的節制。快到傍晚時分,家裡大廳要擺好八仙桌,桌上不少於九個菜,在上、左、右三個方向擺餐具,每一方向放三套餐具。八仙桌的下方會擺上香爐和一對蠟燭。把蠟燭點著後,等菜上齊了就可以斟酒了,然後給的香爐上香,並一再重複“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咧,大家咥飽喝好”。這時,請祖公才算正式開始。請祖公的時間比一般的祭祖時間略長,因為這也是祖公大人們回家過年,所以中間還會加一兩次酒,再敬完酒後把碗裡盛上米飯再擺一會。在院子門口燒上大把大把的草紙和冥洋——讓各位先人吃飽之後多帶些“錢”走——這時意味著請祖公快結束了。燒完紙後就是點炮仗歡送各位先人,炮仗聲乍起後大家在門口站成一排一邊鞠躬拜著一邊忙不迭說著“慢走”、“過年快樂”之類的話。接下來就要全力準備除夕夜的晚宴。在一頓大餐之後,大家看到一桌的剩菜毫無愧意,因為這預示著年年有餘,來年還有得吃!把桌子拾掇完,等小孩點完香就輪到煙花上場了。各家的煙花爭先恐後地奔向夜空,天空像一幅畫布,鋪滿繁花似錦的線條。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自然是“開門”啦——燃放長長的炮仗,讓院子裡鋪滿紅紅的紙屑,象徵著開門紅、大紅大紫。這些討喜的紙屑自然不會掃掉,況且這一天還是掃帚的生日,也就是說掃帚今天休息了,不能掃地。在葉橋,早餐很講究。第一,它必須是家裡的男性主廚,女性在廚房裡外忙了一年可算能享用一頓清閒時光;第二,它不能是葷的,因為吃完早飯通常一家子要去鷹護殿里點香拜佛;第三,這一天不光是掃帚的生日,還是水的生日,洗菜等用完的廢水不能隨便潑到外面的地上,而是要用器皿接著。早上,鷹護殿的香客絡繹不絕,炮仗聲轟鳴不止,大家藉此乞求新的一年有個好運。

葉橋傳統的組織形式和風俗漸漸式微,新的組織形式和風氣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傳統文化中好的方面如勤儉持家、耕讀傳家、愛親睦鄰、團結自強等應該保留下來,避免農村文化的空心化,另一方面要堅決破除虛榮攀比、鋪張浪費、嗜賭如命、人情大於法律等不良風氣,加快建設農村新文化,形成愛科學講文明,建民主用法律、重教育要衛生的積極向上的氛圍。

美食

葉橋的飲食文化以贛菜-饒幫菜香辣風格為主,融合了部分東面的浙菜,北面的徽菜和南面的閩菜而獨具風格。最讓人們喜愛的莫過於由本地的山珍和特產農產品製作的各種美食。

葉橋人會做五花十色的粿:清明粿、粽子、千層粿、元宵粿、圓坑粿、麻籽粿、南瓜粿、豆豉粿……除此之外,秋天的時候會把沒吃完的蔬菜製作成各種菜乾:鹹菜乾、蘿蔔乾、乾豆角、南瓜乾、黃瓜乾等等。收穫的紅薯在這會將被製成紅薯澱粉、紅薯冬粉、紅薯粉皮、紅薯乾、豆豉粿。在年前,每家每戶還將紅薯切成薄片放在天然山茶油里炸成紅薯片。與此同時,秋天收穫的大豆此時做成豆腐,再把豆腐放到山茶油里炸成豆腐泡(“胖豆腐”),或者把豆腐加辣醬醃製成霉豆腐。其他常見的醃製品有酸蘿蔔、酸菜、酸辣椒等。

葉橋本地的美味菜餚有:燴芋頭粿、芋頭餃、粉蒸肉、粉蒸菜、鹹菜乾燉肉、清燉臘肉、肉末紅薯粉、豬肝燴粉皮、辣椒炒蛋皮、酸菜炒冬筍、酸蘿蔔炒雞鴨雜、酸蘿蔔炒豬腸、清炒水芹、野蕎炒蛋、豬肚包雞、魚腥草燉肉、爆炒河蝦,香辣小河魚、狗肉燉芋頭、泥鰍燉芋頭、泥鰍燉豆腐、紅燒臨湖豆腐、紫蘇燒魚、薄荷炒河螺、蒜苔炒肉、清炒番薯梗、柴豆腐、蒸番薯、板栗燉排骨、紅燒豬腳、霉豆腐、黃豆醃辣椒、炸豆泡燉肉、清炒板栗菇、涼拌豬頭肉、涼拌蘿蔔絲、乾豆角燉肉、蘿蔔乾炒肉、肉末炒青豆、青豆燒湯、豬肝粥等。

葉橋人愛用木桶蒸米飯,雖然這不如電飯鍋方便,但是木桶蒸的飯透著一股杉木的清香,並且木飯顆粒飽滿,不會粘鍋。用山茶油炒的木桶飯噴香無比,醉人心脾!買點水粉(也稱濕粉、米粉)回家,無論湯粉還是炒粉,都有最飽滿的味道,讓出門在外嗦的粉相形見絀!遍地的野菜,四季的山珍(春有春筍,冬有冬筍、夏有山菇,秋有板栗),全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只需挎上竹籃,帶上工具,新鮮的美味手到擒來。更別說春天的茶子片、茶子桃、萢萢和葛公,夏秋的烏范,秋天的茅楂等野果,簡直是小孩子們取之不竭的果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