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敏[北京聽力協會會長]

萬敏[北京聽力協會會長]

萬敏,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畢業於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萬敏,2003年時任香港船務公司的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公司地點就在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附近,每天她都會看到一些聾兒家長帶著孩子在這裡進進出出。特別是那些含辛茹苦的母親,把孩子放在膝上,將臉頰貼在孩子的臉上,口中一遍又一遍重複一個拼音字母發音的情景,始終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人物簡介

畢業於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萬敏,2003年時任香港船務公司的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公司地點就在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附近,每天她都會看到一些聾兒家長帶著孩子在這裡進進出出。特別是那些含辛茹苦的母親,把孩子放在膝上,將臉頰貼在孩子的臉上,口中一遍又一遍重複一個拼音字母發音的情景,始終在她腦海中揮之不去。

應運而生,應時而生

2005年,萬敏偶然中看到了一個叫沈剛的人寫的部落格,知道他所創辦的“聾人線上”需要幫助,通過部落格和簡訊聊天,她得知沈剛也是一位聾人。萬敏沉默了,她決定幫助這一群體。她一邊每月給沈剛匯款3000元幫助他開展活動,一邊四處奔走,尋求適合投資聾人群體救助領域的機會。

萬敏萬敏

說來也巧,2006年的一天,萬敏經人介紹認識了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的老主任高成華,她和這位德高望眾的老人晤談,點燃了她獻身聾兒康復事業的熱情。由高主任舉薦,她又結識了不少聽障兒童康復領域的專家,同他們的接觸,使萬敏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和使命。此時的萬敏面臨兩種選擇:左手是一帆風順的事業,右手是由零開始的領域。她確信,這個陌生領域雖艱辛而清貧,但美麗而動人。思來想去,理想情感戰勝了理智,她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原來的專業,從此與聽力康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那一年,她41歲。
2007年9月30日,是“國際聾人節”,這天萬敏做了件大事,她開通了一個中國聽力語言康復教育領域的專業入口網站——“聾康網”。從這天起,萬敏帶領著她的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朝心中的目標走去。她是引領者,行進中,她把自己心中的目標幻化成團隊的目標。“奇蹟是大家創造的,我不過是運氣好!”她自信、樂觀,感染和影響每一個走近她的人。
一個人的力量是單槍匹馬,眾人的力量才是翻江倒海。事業的發展要求有更廣闊的空間和舞台,才能書寫帶給聽障人群幸福的“人間喜劇”。
2009年2月,萬敏出資百萬,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設立“聾兒成長行動”專項基金,用於對全國聽力語言康復基層教師的公益培訓活動。2010年,萬敏又與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合作,出資590萬元,用於聽力醫學發展事業。
2010年深秋,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了前所未所的高度。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個機遇,接到時代拋來的每一個繡球,這種力量和素質,是生活文化積澱的結果。那些日子,萬敏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因為這對於一個時期以來,她與聾人康復、醫療、教育、科技領域等眾多人士一起,為共同醞釀發起成立的北京聽力協會提供了合理性、必要性與合法性。有了這個專門機構,他們就可以團結更多專業力量和行業力量,為聽障人群提供更好的境遇服務,為他們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奠基。
2011年初春,北京聽力協會和著時代的節拍,在“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強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與服務的環境和背景下應運而生,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全力扶助下如期而至。在這次會員大會上,萬敏被推選為北京聽力協會首任會長。

真愛無言,摯愛無聲

人是有感情的,這感情中最珍貴的便是愛。愛似知時春雨,潤物無聲。萬敏是個懂得愛的人,她是愛的富有者。
一次,萬敏去陝西鹹陽康復機構調研,無意中了解到當地聾兒康復中心接收了一個“苦孩子”的故事:王姿博自從確診為自閉症後,她的媽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離家出走。爸爸也從此自暴自棄,無心工作。王姿博只能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萬敏聽罷,心被緊緊揪住了。第二天,她接到了王姿博奶奶的求助電話,當即表示“我們能相遇是緣份,您不要著急,我會儘快想辦法。”萬敏決定資助孩子每月2500元的治療費用,直到渡過困難期。

萬敏萬敏

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素不相識的人,對孩子不離不棄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王姿博的爸爸,他終於感受到人間溫情,重又鼓起勇氣外出工作,面對困難承擔生活中的風雨。
從那以後,王姿博的奶奶每逢節日便會給萬敏打來問候電話,時不時地還寄些土特產。人們常說,自閉症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她們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獨自落寞和哭泣。王姿博從小到大,都不曾主動與人說過話,讓萬敏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一次通話中,奶奶突然說:“孩子想跟恩人講幾句話”,電話那一端發出動情而清晰的聲音:“阿姨好!我是王姿博,謝謝!”萬敏的眼睛濕潤了。一晃四年過去了,萬敏和王姿博一家至今也沒有謀過面。
這些年經萬敏幫助過的還有山西臨汾的韓抒吟,廣東汕頭的林伊伊,陝西西安的周穎……萬敏眼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她常說的一句話“幫助一個是一個!”她把博大的愛灑向每一個見過面的、沒見過面的,相識的、不相識的孩子。對殘疾兒童的愛,是萬敏內心深處愛的甘泉的自然流淌。
民辦康復機構的聽障兒童,大多遠離家人寄宿,節假日一般都不回家。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顧,他們的性格變得孤僻。“每逢佳節倍思親”,看到孩子們因為思念親人而痛苦的樣子,萬敏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為了緩解孩子對親人的渴望,讓他們充分感受母愛和家庭的溫暖,萬敏想到了和孩子們在一起。應該說,這裡的聽障兒童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幸運的。
“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是孩子們的世界。每逢這一天,萬敏都要組織協會參加“咿呀總動員”家庭親子遊戲活動,為小朋友獻上精彩節目,並為他們送上一份節日禮物。
今年端午節,萬敏組織協會為北京11家民辦康復中心的聽障兒童送去粽子,與孩子們一起共享甜蜜與溫馨。
今年中秋節,萬敏又組織協會到石景山、昌平、通州等民辦康復中心慰問,為孩子們送去月餅,一起感受團圓的氣氛。她還送去蛋糕,上面插著彩色的蠟燭,燭光搖曳,滿屋洋溢著她對孩子們真誠的祝願。
去年聖誕節來臨之際,萬敏和協會的志願者團隊,精心策劃實施了“聖誕來了”活動。萬敏用手機在朋友圈裡發了微信,向社會徵集活動場地,徵集聖誕禮物。微信末尾附上物品清單和一句“求轉發、求認領其中一至兩項”的話。萬敏清楚記得,從傍晚19:50發出到21:40結束,短短不足兩個小時,大到聖誕樹、聖誕裝飾、小到創意氣球、太妃糖等一一得到落實。重慶的一位朋友也表示要參與捐助活動。兩天后,琳琅滿目的聖誕物品陸續寄到了聽力協會,數量和品種都超過了預期。
在北京市科協寬敞明亮的多功能廳里,孩子們蹦蹦跳跳表現出最為激動興奮的心情。大學生志願者們翩翩起舞,將會場烘托出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節日裝扮的萬敏,向每個小朋友發放禮品包,包里有書籍、玩具和食品。她還給每個孩子一個深情的擁抱,一句慈愛的叮嚀。
人們說,當你送給別人一束鮮花的時候,你自己手裡也留有一縷芳香。幾年來,萬敏和她領導的聽力協會在贏得聾人患者的信賴和社會尊重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得到淨化,思想得到陶冶,生命價值得到升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在聾人康復領域,許多人都熟悉萬敏的名字,熟悉她頎長的身材,熟悉她謙和而沉靜的面容。工作著的萬敏是美麗的:有條不紊,張馳有度,永不疲倦。思想著的萬敏彰顯魅力:樂觀豁達,富有睿智,淡定安逸。

萬敏萬敏

北京聽力協會是“會員之家”,萬敏是這個家的主心骨。作為會長,她竭誠為大家服務,真切關心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在這個大家庭里,每位會員都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聰明才智。作為會長就是要把協會裡的一根根乾柴集中到一起,燃起一把大火,烘暖一方天地。
北京協和醫院張建一主任,是一位在聽力學和助聽器領域有影響力和學術水準的專家。協會籌備期間,籌備組去醫院專程拜訪,開門見山想邀請他作協會理事。張教授遞上一張名片,名片上的每一個職務來頭都比協會大。“你也看到了,我的社會職務不少,人的精力有限,與其理事‘不理事’,不如不做理事。”就這樣婉言謝絕了。但萬敏唯才是舉,求賢若渴的心始終沒有泯滅,她一方面繼續關注張教授的事業進展,一方面腳踏實地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兒。兩年後,在協會一屆三次理事會召開前夕,她重又叩開了張建一辦公室的門,預計40分鐘的談話卻不知不覺進行了幾個小時。最後張主任說:“我了解聽力協會在聽力康復領域做了那么多好事實事,能為協會出點綿薄之力是我的榮幸!”前不久,張建一教授還代表北京聽力協會作客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的《咱爸咱媽的美好時代》欄目,作了一場老年人聽力障礙知識講座,獲得好評。
品牌是一個社會組織最好的名片,但這個名片比生產部門樹立的名片要難得多。因為它的許多的產品不是有形產品,其品牌往往是活動品牌和服務品牌。幾年來,在萬敏領導下,北京聽力協會重點打造了“北京國際耳鳴學術研討會”“愛要讓你聽到”聽障兒童教師公益培訓、“同一片藍天”聽障兒童家庭幫扶計畫、“咿呀總動員”聽障兒童親子遊戲活動、“老年人聽力關懷”社區行動等等。協會開展的這些品牌活動,在業內具有廣泛影響。此外,在協會專家指導下,萬敏還組織專業團隊研發適合聾兒語訓和現代康復教學特點的聽力語言康復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和教材、教具,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家空白。
我國目前有一萬多名聾兒康復教師,放在全國1400萬教師的鏡頭裡考察,這實在還是一個弱小的人群。然而正是這群人多年來像星星一樣默默奉獻照亮了中國聽障兒童教育的天空。
萬敏知道,只有激發每一個康復教師的素養和水平,愛心和智慧,才能呵護好每一個孩子。針對康復教師師資力量薄弱,特別是貧困地區聾兒缺乏有效康復的狀況,聽力協會從成立時起便為一線教師搭建了一個專業成長的平台,開展了“愛要讓你聽到”全國聽力語言康復教師公益培訓活動。協會積極組織專家講座、專題培訓、互動交流。經過三年多努力,全國已有河南、黑龍江、山東、甘肅、海南等13個省市成功舉辦了此項活動,有近兩千名聾兒康復教師從中受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提高家長素質,讓他們有效參與到聾兒語言康復中來,已成為聾兒康復工作者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咿呀總動員”是一項親子遊戲活動,其目的是讓孩子在這種純生態的溝通氣氛中了解自我、訓練語言、展示個性。到目前為止,已開展70期,覆蓋北京11家民辦康復機構,惠及聾兒上千人次。
不僅如此,“咿呀總動員”還形成一支專業穩定的志願者隊伍,包括台灣大學生在內的700多名志願者用他們的時間、精力、熱忱和責任心為活動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該活動被北京市社工委評為2012年“北京優秀公益活動品牌”。
這幾年,萬敏還組織同仁醫院、301醫院、協和醫院和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的諸多協會專家,走進社區、走進大學,走進科研院所、走進老百姓中間。通過免費發放協會編印的《老年人聽力保健手冊》,舉辦深入淺出的知識講座、聽力檢測和專業諮詢等方式進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防聾意識,減少耳病的發生。目前“老年人聽力關懷”行動已在北京14個社區展開。事實證明,協會這種主動傳播健康、送去溫暖、獻上愛心的活動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普遍歡迎。
萬敏萬敏

萬敏和聽力機構的緣大多不是相約之緣,而是偶遇之緣。幾年前,一個偶然邂逅,她走進了楊帆語訓中心的大門。親眼目睹了中心主任楊帆和她的老師們,在資金匱乏,事業處於困難的情況下,反而用加倍的愛關心著那些最需要關愛的孩子,讓聽障兒童回歸主流社會,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她們是真懂教學,她們在認真做事。”一個幫助楊帆語訓中心擺脫困境的想法,在萬敏心裡油然而生。很快,在她多方奔走和影響下,一些企業來到中心開展合作交流。如今,這裡的聽障兒童終於走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住上了溫暖舒適的宿舍,結束了長達八年教室和宿舍合二為一的艱苦的日子。這以後,萬敏還為她們添置了價值數十萬元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並為家境貧寒的聽障兒童減免一半的學雜費。萬敏和聽力協會教研團隊,經常來中心開展形式多樣的融合教育活動,大家齊心協力,共建這個屬於聽障孩子的幸福家園。
這些年,受到萬敏資助過的康復機構何止這一個?她曾為北京市海淀區莎利文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捐贈聾兒教材、教具並提供網路技術支持;她也曾為北京市通州區人工耳蝸學校免費安裝數十萬元的教育教學設備;她還曾為鄭州康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免費提供教學設備、編印宣傳畫冊,策劃設立“百靈鳥”行動,呼籲更多社會力量關注聾兒健康成長……
據統計,這些年萬敏向關注聽障兒童事業發展的各類基金會提供累計1210萬元的捐贈款和價值280萬元的實物。一雙雙援助的手、關愛的手,通過萬敏和北京聽力協會,架起了一座座通向聽力康復事業發展的橋樑。
作為北京聽力協會會長的萬敏,始終把協會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思考,把協會工作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如今,她工作的觸角又伸向了新的坐標——構建“民辦康復機構聯盟”。通過戰略聯盟,在機構與機構間、資源與資源間、教學與教學間、老師與老師間,系起一條相互信賴、相互鼓勵的紐帶。目前,北京多家民辦康復機構已成為首批聯盟成員,他們要共同用心撐起無聲世界的藍天。
有人說,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其實那種純粹就是奉獻。七年前,萬敏選擇了聽力事業,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用自己完整的付出,去換得聽障患者人生的完整。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春光喚不回”(宋代·王縫原《送春》)我們深信,只要活躍在無聲世界裡千千萬萬個“子規”們,都能像萬敏那樣,一起放開喉嚨呼喚春天,中國聽力康復事業的明天就一定會一片燦爛,前程似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