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成為中國向國際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自我文化形象的視窗。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增加中原文化的向心力,提升中原人的自信心,重鑄河南人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在國家“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既是對歷史上和現有的中原文化的傳承創新,也是對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國家戰略

2011年9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正式出台,標誌著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發展整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原經濟區之“中原”取廣義的中原含義,主要是指歷史上形成的,以現今河南地域為主,涉及晉東南、冀南、魯西南、皖西北、鄂北、蘇北等部分區域,這些區域歷史上同屬中原文化脈絡,區域經濟往來緊密等特點,形成了構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深厚的文化基礎。
“中原經濟區”戰略方案將對中原崛起河南振興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中,“華夏歷史文明重要傳承創新區”建設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五大戰略定位之一,這一定位既是基於中原豐富文化資源現實基礎考慮,也體現了國家對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中原是中華文明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縱觀五千年中華文明歷程,中原文化呈現出華夏歷史文明根源性、傳承性、厚重性、輻射性等特徵,這些特點使中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河南是文物大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是古都最多的省份(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四個),是世界文化遺產較多的省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以上物質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基石。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有助於發揮河南文化資源大省的優勢,把中原豐富的文化資源變為中原發展的文化動力和文化生產力,整體上提高中原地區的文化軟實力。

影響

素有中華文化“活”博物館之稱的河南,至今完整保留著包括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3000多年建都史,近7萬處文物點,數以千計的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多萬件館藏文物,默默訴說著歷史的輝煌。“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軒轅丘、周公測景台、函谷關、白馬寺、少林寺……都是華夏文明核心地位不可磨滅的文化符號和記憶。
在中華文明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中原文化始終引領著華夏文明走向和文化發展方向。都城文化、青銅文化、甲骨文化,儒、道、法、佛等元典思想文化,無不以河南為圓心向外發散;老莊哲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佛教文化、易學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區孕育而生。
“萬姓同根,萬宗同源。”中原地區還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中華民族有源可考的姓氏中,三分之一起源於河南,100個大姓中有78個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
漢字,這是華夏歷史文明最為重要、最具中華文化歷史特色的“文化遺傳基因”,華夏歷史文明世世代代得以傳承,“漢字”作出了重大貢獻。
華夏歷史文明主體思想的形成與早期發展植根於中原大地。孔子“見”老子於中原,奠定了儒家與道家的特殊地位;佛教成為華夏文明始於東漢洛陽白馬寺建設,對確立“漢文化”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中國歷史上首次民族大融合在北魏洛陽完成,成為民族融合的範例。
中國的“八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王國與帝國的縮影。其中四大古都均在中原腹地,“古都建築遺址”成為華夏歷史文明中內容最豐富、意義最重大的“凝固歷史”。
中原地區開啟文明時代的夏商青銅器與進入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漢代冶鐵遺址數量之多、遺物和遺蹟之重要,是中國境內任何地方不能與之相比的。
“龍”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象徵。六千年前的“濮陽龍”,證實了華夏歷史文明之根就在中原。“濮陽龍”與“姓氏文化”成為中華兒女之魂。

意義

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挖掘中華姓氏、文字沿革、功夫文化、軒轅故里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涵,增強對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統籌做好洛陽、安陽、鄭州、開封等地的遺址保護和利用,探索大遺址保護機制。依託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建設世界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促進地方劇種、傳統手工藝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創新文化傳播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加快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新聞出版、動漫遊戲、文化創意等重點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數字出版基地和動漫基地建設,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創作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支持開展文化改革發展綜合試驗,探索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作用有機統一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對中原文化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加快文化產業投融資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積極推動文化市場開放,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
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堅持人才優先發展,顯著提升人口綜合素質,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努力建設全國人力資源高地。調整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支持探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革創新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打造全國重要的職業教育基地和職業培訓實訓基地。加快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支持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創建國內一流大學,將符合條件的高校納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實施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國家“千人計畫”、“百人計畫”等人才和引智項目予以適當傾斜。完善各類人才薪酬制度。
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弘揚兼容並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強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質,注重人文關懷,塑造具有中原特質、體現時代特徵的人文精神。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全面增強開放意識、市場意識、機遇意識和創新意識,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敬崗誠信、勞動致富、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營造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樹立中原發展新形象。

軟實力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其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加。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中國模式的成功,離不開五千年中華文明深厚的文化積澱,中國崛起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其崛起植根於中華民族深厚而優秀的文化傳統中。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之主流、之母、之根、之酵母和催化劑。華夏文明體現出中華文明善於學習、吸收、融化其他文明而不改變自己原有性質等基本特徵。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是對中華文明追根溯源的理性行動。華夏文明的研究可以幫我們尋找出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使之激發出巨大的能量;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也是弘揚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文化上偉大復興的重要路徑。
如果說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中原文化則是華夏文明的根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成為中國向國際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自我文化形象的視窗。中原文化精神是華夏歷史文化精神具體而豐富的體現,是中華文化精神的精髓。讓世界人從中原看中國,從中國看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從而大大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提升中原文化對港澳台胞、海外華人華僑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文化的華夏文明根源性質,使中原大地成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心靈故鄉。近年來出現的尋根拜祖熱就顯示了中原文化對海外、港澳台地區華夏兒女強大的吸引力。“根在河洛”、“根在中原”、“老家河南”等觀念也得到了海內外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廣泛認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有利於充分保護全球華人華僑的根親文化資源,守護華夏兒女的心靈家園。近些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政府非常重視保護全球華人的親根文化資源,搭建了一系列文化平台。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儀式、中華姓氏文化節、太昊伏羲祭典儀式等,已經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拜祖的聖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進一步增加華夏歷史文明的根親文化內涵,把中原變成向海外華人華僑展示華夏歷史文明的舞台,變成凝聚華人心靈的精神家園。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增加中原文化的向心力,提升中原人的自信心,重鑄河南人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中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歷史上的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並蓄、剛柔相濟、有容乃大、厚德載物等精神。解放後中原文化中產生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以及最能反映普通中原人文化性格的“三平”精神等。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中原文化精神將凝聚成中原兒女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成為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精神力量,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原文化精神薰陶和鑄造了中原人大氣、正氣、樸實、勤勞肯乾的良好品質,樹立了中原人良好形象。但由於種種原因,善良樸實勤勞的中原人的形象被誤解、被扭曲、被醜化。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鑄造中原人的文化精神,重新樹立河南人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讓國人認識和了解真正的中原精神,真正的河南人。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變文化資源為文化生產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一體化,不少國家越來越意識到,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也直接貢獻於經濟成長,對提升經濟發展之路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的經濟化,經濟的文化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相比於傳統加工製造等產業,文化產業是大腦經濟、智慧經濟,創意無限,前景廣闊,是低損耗、高效益的朝陽產業,是新的經濟成長點,文化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中原豐富的文化資源,既是鼓舞人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轉變為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變文化資源為文化增長點,也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
中原豐厚的文化資源是打造中原文化品牌的重要元素。把中原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適當適度的開發,打造中原特有的文化品牌,創建相關的文化產業,使之成為中原經濟區新經濟成長點,在河南既有成功的先例,更有光明的前景。
把文化資源當成旅遊經濟成長點,只是對文化資源最為傳統的認識。河南是文化旅遊資源大省。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等世界文化遺產等是河南著名的旅遊品牌。利用河南古都多而集中的優勢,建設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古都體驗區,吸引國內外旅遊者參觀旅遊,是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的另一種創意。相關的創意還有待人們去創造,去構思。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將為這類創造構思提供平台和便利。
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影響大,將重點“非遺”項目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河南省已經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先例。如以少林拳、太極拳等為代表的中原武術,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品牌,不僅給中原經濟發展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也為中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示範。洛陽的牡丹花會,開封的菊花節也是以文化帶動經濟發展成功的例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是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打造出更多的中原文化品牌。
利用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質,利用根親文化、姓氏文化、拜祖文化,把中原建設成華夏兒女的心靈故鄉,把中原變成華夏兒女尋根聖地的同時,把相關文化活動變招商引資的重要平台,吸引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胞來中原投資,是根親文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河南省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有利於這方面的工作的進一步深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文化強國”提到一個戰略高度,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肩負的復興中華文化使命深刻的自覺。在國家“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既是對歷史上和現有的中原文化的傳承創新,也是對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從這個意義看,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面臨著極大的歷史機遇,也承擔著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理論與實踐

河洛文化研究成果豐碩。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核心,是聯繫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精神紐帶。近年來,我院承擔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重大項目《河洛文化研究》,先後在《光明日報》推出13篇河洛文化研究專欄文章,出版《河洛文化研究叢書》,連續舉辦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反響。
中原文化研究不斷深入。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重要借鑑價值。2001年我院承辦的“中原文化與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新世紀中原文化研究影響深遠。目前,我院對中原文化形態及內涵、中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等多方面研究取得長足進展,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關於中原易學文化的發生、發展與傳播研究》,出版《河南通史》、《中原文化解讀》、《中華姓氏河南尋根》、《中原文化大典》等標誌性著作,對中原文化研究及其現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傳承和創新

在傳承方面。河南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就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編纂成書的。還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屬於吟誦當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就有100餘篇,占全部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顯然,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就需要有“傳承”這種在歷史長河中靈閃著先人智慧與素養的精神的傳承。
在創新方面。應該以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為契機,以務實宣傳推動務實發展,以務實宣傳樹立務實河南的形象,打造好河南今日的新文化形象。“務實河南”,突出的是為民和實效。“創新文化”突出的也是為民和實效。創新與傳承,創新與務實,相互作用,互為因果。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就要抓住文化為民、文化惠民這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在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時,創造出使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精品。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需“繼承”與“創新”同時抓。傳承與創新,齊頭並進。傳承的目的在於創新、為了創新,進而為當代人所用。而創新,又離不開傳承,離開了傳承的創新尤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就應該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創新,藉以積極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以及,新時代特徵的當代文化,讓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在新時期更好地為河南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在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時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建設目標

《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實施意見》提出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到2015年,初步形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基礎框架。文化遺產數量和保護、研究、展示工作水平等居全國前列,優秀文化資源得到較好傳承,成為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範基地;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得到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成為全國華人根親文化聖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3%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與經濟、科技、旅遊等緊密融合,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現代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在樹立中國良好對外形象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實施意見》提出了12項主要工作任務:打造華夏歷史文明保護示範基地、打造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展示基地、打造中華文化遺產研究教育基地、打造根親文化聖地、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打造現代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推動文化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打造宏大文化人才隊伍、推動文化改革發展。
河南確立了傳承歷史文化的目標:以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華姓氏文化節、中原根親文化等為主要平台,打造華人根親文化聖地,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為重點,打造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範基地;依託古都文化、漢字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等,確立一批中華傳統文化符號,建成若干個標誌性文化景觀;依託歷史文明資源,創建一批華夏歷史文明主題基地。
2012年 3月13日,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三家在北京簽署《關於共同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合作協定》,為這一戰略定位確定了目標,明晰了路徑。
10年打造區域性文化中心
《協定》確定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目標是——到2015年,中原經濟區區域範圍內應初步形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基礎框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以上。
到2020年,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中原文化的整體實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性文化中心,對增強中華文化生命力、吸引力、競爭力的優勢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以上,並成為支柱性產業。
7個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根據《協定》,三方將在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傳承弘揚中原文化、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和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七個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如在傳承弘揚中原文化方面,將重點打造中國(洛陽)國際古都論壇、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中國豫劇節、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文化節會品牌。支持洛陽牡丹畫、王公莊老虎畫、鈞瓷、汝瓷、汴繡、唐三彩等工藝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
在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將實施基礎文化設施覆蓋工程,支持河南省圖書館新館建設,對中國文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免費開放進行重點指導和資金傾斜。
在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方面,將落實“央地合作”文化交流計畫,增加中原文化在“中國文化節”“中國文化年”活動中的比重,利用中國駐外文化中心等平台,組織河南文物、少林功夫、太極拳、豫劇、雜技、民俗藝術等文化項目更多地參與國際活動,等等。
部省會商確保工作有效開展
如何確保《協定》確定的目標如期實現,三方確定,將成立部省合作領導小組,每年會商一次,以便總結部署相關工作,協調重大工作事項。
《協定》還明確了三方責任,我省要進一步重視文化工作,把文化建設納入各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將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同時加大財政資金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示範,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
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將在規劃布局、政策制定、項目安排、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河南更多的支持和傾斜;支持河南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改革創新等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同時還將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對合作領域和項目給予優先安排和重點支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