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哲學(上下)

內容介紹

方東美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對華嚴哲學的研究是他在現代世界哲學的巨觀視野下運用現代西方哲學的邏輯方法對華嚴哲學的重新詮釋與發揮,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方東美認為,佛教亦宗教亦哲學,尤其華嚴宗,更可充分體現這種特色。
華嚴哲學乃是最能彰顯佛教圓融特色和廣大和諧精神的佛教哲學體系,是一種樹立於宗教基礎上的超越哲學體系。其內容可約攝為:一,法界緣起;二,法界三觀;三,十玄門;四,六相圓融。上述諸義,含並形成一套機體主義哲學體系。
方東美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終生致力於人類“共命慧”的會通、理想文化的探究和中國哲學現代化的創建,他對佛教哲學不僅有很大的理論興趣,而且頗有建樹。馮友蘭曾把研究傳統哲學的方法分為哲學的方法與哲學史的方法:前者著重於對文本原意的把握;後者則著重於對原典思想深層結構的把握,它不是一件陳述性的工作,而是一件創造性工作。[1]從這方面來說,方東美的佛學研究是屬於哲學家的工作。他晚年的華嚴哲學研究是在世界現代哲學的巨觀視野下運用現代西方哲學的邏輯手法對華嚴哲學的重新詮釋與發揮,代表了他晚年時期成熟的思想成果,是方東美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個很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 · · · · ·
方東美先生(1899-1977),名遜,字德懷。是樅陽桐城派始祖方苞的第十六代孫。出生地樅陽縣楊灣鄉大李莊。東美年幼喪父母,依賴大哥、二哥撫養成人。他十六歲畢業於桐城中學。192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21年赴美留學,獲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任職於武昌高師(武漢大學前身)。1925年應聘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教授,學校幾經更名,幾易校長,方東美一直執教於中央大學。1948年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如果僅以治學方向的變更來區分其一生的話,方東美大體上走過了3個階段:1936年夏以前為第一階段,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薰陶而走向對西方哲學的追求,其代表作為《生命情調與美感》、《科學哲學與人生》;1966年夏以前為第二階段,由西方逐漸返回到東方,代表這個階段成就的著作是《哲學三慧》;1966年夏以後進入第三階段,其主要代表著作為《中國形上學中之宇宙與個人》、《從宗教、哲學、與哲學人性論看人的疏離》、《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始終以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為學術主旨,以開放的胸襟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思想流派,並力圖貫穿古今、統攝諸家之學。方東美認為現代世界因高度物質化而喪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學智慧,主張落實儒家的人生價值,以不斷提升生命的意義,從而達到拯救現代人類的目的。方東美一直努力以儒家思想為本,融會中西哲學,有人把他的哲學稱為“文化哲學”。

作品目錄

上冊
一序說
二 華嚴經的內涵
三 華嚴經的大科-四分說明全經之大旨
四 華嚴經所詮之義理
五 研讀探究華嚴經之層次及意見
六 廣大和諧的華嚴哲學
七 從比較宗教觀點來說明華嚴宗與其他宗教之異同
八 華嚴宗的宗教精神
九 華嚴經中的宗教內容
十檢討華嚴經的宗教內容暨華嚴經五教止觀之內涵
十一杜順大師從緣起觀之立場建立法界三觀而展開為體大思精的哲學
十二檢討佛學在中國傳續的困惑問題及華嚴宗對此問題之解決
十三就緣起論漫談中國大乘佛學思想演變過程中嚴重的疑難
十四就緣起論漫談真能中國大乘佛學思想演變過程的困難問題者在唯智而非唯識
十五華嚴法辦觀與華嚴五教止觀的產生根源與思想理路的演變
下冊
十六 論華嚴宗哲學為真正機體統一之哲學並可解決哲學上對立這偏執
十七華嚴事理圓融觀可解決一切哲學上主觀空有對立難解諸問題
十八效法善財童子生命體驗精神支實現人性崇高化的理想
十九華嚴五教止觀中生即無生門與華嚴三昧門所觀照下的境界
二十全盤檢討現代學術思想的演變
二一欲了解華嚴哲學可解決一切二元對立的心病須先街道西方人如何調和思想對立的矛盾。
二二以西方方法學的“關係邏輯”來透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
二三從圓融無礙的邏輯觀點論華嚴法界觀中周遍含容觀之理論根據與理論架構
二四由體相用三大 所彰顯重重無盡圓融無礙之原理及華嚴宗法界真空觀的究極奧秘
二五 從無礙哲學的觀點論華嚴法界觀中真空觀之理論根據與理論架構
二六華嚴法界真空觀解決了哲學史上存而未決的思想體系
二七 了解華嚴法界觀才能過渡至普融無礙的十玄緣起思想
二八 華嚴一乘十玄緣起思想的形成、意義與理論建構及圓融無礙的根本概念
二九智儼、法藏、澄觀對華嚴宗哲學教理建構上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