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新聞專科學校

華中新聞專科學校

從1946年起,為了培養新中國的新聞記者,中共中央按照抗大的辦學形式,根據戰爭和政治形勢的發展需要,在華中、華東根據地創辦了華中新聞專科學校,並當年2月9日在淮陰開學。校長是新聞界泰斗范長江,副校長是新華社華中分社副社長包之靜,教育長為謝冰岩。 隨著形勢的發展,學校曾經使用過華東新聞專科學校、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江蘇省新聞專科學校等校名。解放後,融入南京大學和南京師範大學新聞系,現已發展為這兩個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

歷史沿革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後不久,范長江同志帶領一批新聞工作者從原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駐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向蘇北重鎮淮陰進軍。9月,淮陰解放後的第二天,范長江便帶領大家進入這座古城,接收敵偽印刷廠,立即重建華中新華社,著手籌備《新華日報》(華中版)的出版和籌建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新專的籌劃工作由謝冰岩同志具體負責。

1946年1月24日,在《新華日報》(華中版)上登出了華中新聞專科學校的招生簡章。同年2月15日新專開學,校址設在淮陰北門大街大陸飯店院內(即今日淮安日報社院內)。

從1946年起,為了培養新中國的新聞記者,中共中央按照抗大的辦學形式,根據戰爭和政治形勢的發展需要,在華中、華東根據地創辦了華中新聞專科學校,並當年2月9日在淮陰開學。校長是新聞界泰斗范長江,副校長是新華社華中分社副社長包之靜,教育長為謝冰岩。
學生入學後,先上一個半月的公共課,然後分編輯通訊、經理和電務三科教學。這是解放區創辦的第一所新型的、以培育為人民服務的新聞人才的專科學校。
第一期學員編通科80人,經理科(發行)30人,電務科22人。名記者惲逸群講授《新聞學概論》,范長江講授《人民的報紙》,華中文協黃源講授《黨的文藝事業》,包之靜講授《國內外新聞事業》,謝冰岩講授《解放區新聞事業》。那時沒有專門的課堂和課本,學員自帶小板凳,或席地而坐,還認真記筆記。惲逸群講《新聞學概論》就整整講四天,十分具體生動。范長江的講稿現已收入《范長江文集》。電務科學習收發電報,一分鐘抄報從70個字加快到139個字,即使是這樣,學員還是熱情高漲。
1946年下半年,華東解放區在全面內戰中,軍事壓力很大。華中分局與華東局合併,華中《新華日報》合併於《大眾日報》,進駐山東莒南縣。新華社設華東總分社,社長為匡亞明,惲逸群、包之靜為副社長。華中新專也從1947年改名為華東新聞專科學校。包之靜主持,日常工作由謝冰岩負責。

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是我黨在解放區創辦較早、時間延續較長的一所“抗大”式的新聞幹部學校。華中新聞專科學校連同由它改名的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共辦了4期。其中有兩期是在淮陰地區辦的。第一期(1946年2月至同年5月)在淮陰市區;第二期(復校後第一期,1948年6月至同年11月),大部分時間在射陽縣合德鎮附近;第三期(復校後第二期,1948年12月至1949年6月),大部分時間在淮安市楚州區板閘鎮;第4期(復校後第三期,1949年7月至1950年3月),改名為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在無錫市惠山。 在現在的無錫惠山公園內有蘇南新聞學校舊址的紀念碑。

1948年初,新專師生組成新聞大隊,隨鄧子恢挺進中原。
1948年春,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新華日報》(華中版)恢復出版。華中新聞專科學校也恢復了,校址在江蘇省射陽縣合德鎮千秋港,當時那裡是華中工委駐地。後遷往淮安板閘鎮。校長是華中工委宣傳部長俞銘璜,副校長徐進兼教育長。秦加林、馮崗為副教育長。後教育長由羅列專任(解放後曾任人大、北大新聞系主任)。校內設新聞、電訊兩個隊,下分幾個班,學員均實行供給制待遇。當年6月28日舉行開學典禮,俞銘璜騎一匹棗紅馬趕來開會,並做了《怎樣做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報告。學員們結合校友、新華社鹽阜分社記者錢毅犧牲的事跡進行討論。羅列教育長主講《新聞學概論》,他是上海民治新專“科班出身”,講得十分專業。秦加林講《地方報紙的大眾化》,高斯講《採訪和通聯工作》,王士菁講《文藝副刊的編輯》,陳方講《新聞與地理》等。(現羅列、高斯當健在,均已年逾九十)名記者徐熊、徐盈、林鋼等都是當時這個班的學生。

1948年8月,一批從上海來的新生報到,交流了地下鬥爭的經驗。當時學生們印象最深的是,做記者不能做“客里空”(蘇聯小說中寫假新聞的記者)。

1949年2月,華中新專第二期開學。校長俞銘璜,副校長徐進,教育長羅列,由汪克之、孫葵君、陳方襄助,共招生120人。學生大多數是來自滬、寧、杭、漢等地愛國進步學生。當時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學校抽出30多人組成突擊班,提前南下分配工作。顧驤、高諤等均出自該期。
1949年4月,百萬雄師橫渡長江,新專也隨之南下。
1949年7月1日,新專被命名為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新校址在江蘇無錫惠山。校長為汪海粟,副校長徐進,教育長羅列,註冊科(實為組織科,初解放時以註冊科名較易接受)長汪克之。大多為進步青年大學生,部分為高中畢業生,從1300名報名者中僅錄取了220名。學校成立了校務委員會,書記徐進,副書記羅列,委員汪克之、孫葵君、焦彬、鬍子衡、湯錫淮。參加授課的有汪海粟、徐進、羅列、秦加林、高斯、馬達、蔡修本、凌建華和楊鞏等名家。

隨著形勢的發展,學校曾經使用過華東新聞專科學校、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江蘇省新聞專科學校等校名。1950年3月,遵照新聞總署的通知精神,學校停辦,融入南京大學和南京師範大學新聞系,現已發展為這兩個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

知名校友

華中-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培育新聞幹部的搖籃。學員們後來都成為新聞戰線或其他戰線骨幹,曾湧現出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

新華社高級記者徐熊、陸拂如,高級編輯尹崇涇、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范榮康、原記者部主任林鋼、新華日報社高級編輯金靖中、高羽,全國作協文藝評論家、《晚年周揚》一書作者顧驤,作家鄭秀章(阿章)、林斤瀾、高曉聲、陳椿年,翻譯家梅汝愷,中國原駐斯里蘭卡大使高鍔,中宣部原對外宣傳局局長田丹,中共江蘇省南通市市委書記吳鎔等都曾是華中新專或蘇南新專的學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思想界譽為“當代秋瑾”、張志新式的英雄、北大才女林昭(彭令昭),在1954年以全省最高分考入北京大學之前,也曾在蘇南新專學習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