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三清殿

重檐歇山造,原面寬五間,明擴為七間,進深六間,殿內豎有20根木石連線大柱,仍保存宋代建築風格。 木構殿堂建築,建築總面積583.52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4間,柱網由內外柱組成,石柱粗獷(周長1.73米),柱頭上下微作卷殺。 正殿東邊為東嶽殿,面闊3間,進深3間,內柱為半浮雕盤龍石柱,皆不置柱礎,前為拜亭、三門,以兩廊連結成整體格局,正殿後並列後殿和偏殿。

簡介

 坐落於市區內北河兼濟橋(城廂區英龍街北河邊路)北岸,是唐代貞觀二年(628年)創建的道教廟觀建築群中遺存的主體建築物之一,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名“天慶觀”,元代更名“玄妙觀”,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稱“元妙觀”。重檐歇山造,原面寬五間,明擴為七間,進深六間,殿內豎有20根木石連線大柱,仍保存宋代建築風格。與福州華林寺、寧波保國寺並稱為江南古建之華。包括山門、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和五帝廟、東嶽殿、五顯廟、西嶽殿等,規模宏大。木構殿堂建築,建築總面積583.52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4間,柱網由內外柱組成,石柱粗獷(周長1.73米),柱頭上下微作卷殺。結構以列柱上的闌額構成柱架,柱上用拱,明乳袱明袱和柱枋等將柱架緊密連繫起來,主斗拱作五鋪作、斗底皿形,斗欹有□;柱頭華拱單挑,呈三抄三下昂,全用偷心造,其中第3對石柱較高,略呈下粗上細,柱礎蓮花覆盆式;補間鋪作前後檐各一朵,面闊間距重心間為5.1米,兩進各依4.8~4.1米遞減,進深依次為2.9米,4.3米,5.1米和3.5米,平面略呈方形,尺度比例適宜。正殿東邊為東嶽殿,面闊3間,進深3間,內柱為半浮雕盤龍石柱,皆不置柱礎,前為拜亭、三門,以兩廊連結成整體格局,正殿後並列後殿和偏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