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瑪突

艾瑪突

艾瑪突即“祭寨神”,是哀牢山區哈尼族的節會,傳說是寡婦艾瑪讓兩個兒子女扮男裝殺死魔王而稱為寨神,祭祀過程分五部分,首先在神山舉行祭典,然後游寨驅鬼,祝賀新生嬰兒,祭水神,祭神林(也叫“玩神山”),但是未婚男女不參加祭祀活動。

基本信息

時間

艾瑪突是哈尼語音譯,即“祭賽神”。時在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為期五天,是哀牢山哈尼族最盛大的宗教祭典,與十月年、六月年構成該族的三大節會。主祭對象為象徵寨神的神樹,故又稱“祭樹節”(以前有誤稱“祭龍節”的,是不確切的)。

傳說

相傳,古時有一巨魔吃人,有一年輪到一個寡婦艾瑪家出人,艾瑪教兩個兒子半夜到寨邊大叫:“人肉苦,牛肉甜!不吃人肉,要吃牛肉!”讓寨人相信魔王改變了口味;然後,又請通達神鬼的咪谷去向魔王示意,每年可選兩個最美的姑娘嫁它。魔王答應如此則不再吃人。到了二月的頭一個龍日,艾瑪叫兩個兒子男扮女裝去嫁魔王;趁魔王飲酒歡樂之際,拔刀殺死了他。為民除害的艾瑪於是成為保護寨子的神。

過程

祭祀過程隆重而繁瑣,由下面五個部分組成。

(一)“艾瑪突”

哈尼族建寨時,即在寨子後或側面山上選擇一片蔥鬱繁茂的樹山作為神林,在林中又選一棵高直粗壯的大樹作為艾瑪的象徵,樹腳置放一塊長一米寬尺余的長方石板做祭台,亦稱神石或寨石。祭典由“咪谷”主持,全寨男人參加,節期禁止外人出寨,進則不禁,節後三天方可離寨。屆時選九名身強力壯、未喪配偶的成年男子為助祭,貝瑪唱誦祭詞,眾人恭肅靜立。祭品由咪谷各取一點(心肝、頭腳肉為必不可少)放於三個碗中,埋於神石之下,其餘供品由眾人分食,有剩餘不得帶回家,可在祭場中挖一洞穴掩埋。

(二)“普拉枯”

即游寨驅鬼。祭畢寨神,再仿照艾瑪滅魔之法,選兩名英俊小伙子,穿戴女人服飾扮為美女,由一名音色洪亮、說唱得力的貝瑪,率領由巴烏、草桿(小樂器,草竿製成)、三弦、四弦、洞簫等組成的樂隊,配合鋩鑼之聲,全寨男青年同聲高唱山歌游寨一周;然後,擁“美女”入神林與“妖魔”(妝扮的)成婚,酒宴時“美女”拔刀刺殺“妖魔”,同時,大作喊殺聲。候於林外的寨人聞聲入林,在助祭的指揮下,持木刀、木矛、木錘等兵器作砍殺格鬥狀,以清除“小妖”。事畢,眾人又呼嘯入寨,挨家挨戶搜捕逃散“妖魔”;驅畢,貝瑪念攆鬼詞,進行“克妥哈統統”(即“請金雞神狗把守寨門”)儀式。即由貝瑪率眾到寨門處,用一根結實的稻草繩(即“金鍊子”)橫掛寨門兩旁的神樹上。兩樹結繩處,一拴金雞,一掛神狗。金雞是留頭、足和雙翅、剝去內膛的雞,用竹片繃成標本樣;神狗製法與金雞相同。因為一切鬼神恐懼雞鳴犬吠之聲,故雞、犬又作護寨神物。稻草“金鍊”上懸掛紅辣椒(嗆“鬼”)、木刀、木錘、木斧之類(嚇“鬼”)。貝瑪念畢封寨門詞,率眾返回咪谷庭院中飲宴。

(三)“然尼基作色”

即“祝賀新生嬰兒的酒宴”。新生嬰兒如果出生在當年二月祭寨之前,父母都要辦一桌酒席給咪谷和寨內老人,以作新生之賀;節後出生的,則移於第二年祭寨時補辦。節前,孩子父親要上山打獵,母親則下田捕魚撈蝦作為菜食。席間,老人和咪谷看到桌上有山上的野味,知道嬰兒是男孩,就舉杯祝賀寨子裡添了獵手勇士;看到桌上有魚蝦之類,知道生下的是女孩,乃舉杯祝賀主人家開出了鮮花。

(四)“羅活蘇”

即祭水神。哈尼山寨一年四季泉水長流,人們認為是水神螃蟹和石蚌守護水源之故,二月祭寨時要祭它們。屆時,由兩位寨老、一位貝瑪帶一隻公鴨、一對雞、一升米及酒、姜、蒜等物,到泉邊或井旁祭祀;同時,用篾片編成一隻簸箕大小的螃蟹,插於水邊示祭。祭時,挑水洗菜等人不得與祭祀者交談,否則認為水源將竭。

(五)“艾搓突”

即“祭神林”。專祭寨神居住之地——神山上的神林。由於各家攜帶酒菜到神山的神林內供祭,歡樂異常,故又稱“艾搓埃”,即“玩神山”。屆時,由咪谷率十來個祭祀人入神林內殺豬宰雞鴨供祭,到太陽偏西時,鋩鼓齊奏,召喚寨人上山入祭。席間,青年男子鳴槍放炮助興,酒宴入夜方休。女性不得參加。

結束

二月祭寨期間,未婚男女不參加任何祭祀活動,而社交較自由,相互約會,歡歌賽唱,甚為歡樂。約會地點常在山箐田棚,但不得男女單獨幽會,違者將為人不齒,而且須負擔青年們相會所費的全部費用。男女青年們約會,由雙方各推舉一位擅唱者領唱,眾人應和。姑娘則給小伙子敬煙筒、點菸,稱為“吃火草煙”。隨著吟唱深入,漸相了解,有情人終成眷屬。天明分別時互贈禮品,難捨難分,小伙子們則熱情地背上裝滿糯米飯和雞腿的小卡背,送姑娘們回家。至此,“艾瑪突”全部活動結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