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漢語詞語]

艋舺[漢語詞語]

艋舺是個漢語詞語,拼音měng xiá ,原指小船,後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蚊甲”、“莽葛”,是台灣少數民族平埔族凱達格蘭語“Moungar / Mankah”的譯音。 艋舺也是舊地名。在今台灣台北市。淡水河沿岸,清嘉慶末至同治年間,為台灣對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

詞義解釋

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蚊甲”、“莽葛”,是台灣少數民族平埔族凱達格蘭語“Moungar / Mankah”的譯音。

實際上,在《新華字典》里“舺”只有一個讀音xiá。由於使用較少,常被誤讀作jiǎ。在電影《艋舺》(《Monga》)里,直接使用了當地台語發音,聽起來接近gǎ音,而在台灣地區亦常讀作jiǎ。

地名

艋舺舊地名。在今台灣台北市。淡水河沿岸,清嘉慶末至同治年間,為台灣對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道光時最繁榮,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之稱。同治末年以後因河床淤塞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鄰大稻埕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