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工業化

舊型工業化是在第一次產業革命後,由投資驅動的工業化道路,其經濟成長主要依靠資本積累。在改革開放之前,走的就是舊型工業化道路。

概述

舊型工業化是在第一次產業革命後,由投資驅動的工業化道路,其經濟成長主要依靠資本積累。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走的就是舊型工業化道路。時到如今,長期的舊體制仍然留下了政府配置重要經濟資源,政績標準以GDP增長為主,財稅體制缺陷和要素價格扭曲等一系列“遺產”,使各級官員易於回到傳統增長模式。

舊型工業化弊端

揚短避長,浪費資源。

改善資源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率的首要要求,是“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而我國資源稟賦的特點是: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短缺、資本資源緊俏、生態環境脆弱,在這樣的條件下集中力量發展重化工業,顯然是揚短避長,妨礙效率提高。

削弱技術創新,延緩提高效率。

由於要素價格扭曲,政策向重化工業和加工業傾斜,壓抑了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提高效率上的投入。

造成原材料、燃料資源的高度緊張。

2003年我國GDP占世界4%,而資源消耗石油7.4%、原煤31%、鐵礦石30%、鋼材21%、氧化鋁25%、水泥40%。中國的自然資源並不豐富,無法支撐高資源耗費的粗放增長。

破壞生態環境。

高污染產業的過度發展,造成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增加就業難度。我國有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城市勞動力需要在城市工商業中就業,但是重化工業創造新就業崗位的能力很差。

抑制服務業發展。

由於對服務業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夠,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發展不起來,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近年來不升反降。

引發短期和長期的金融問題。

據國家發改委統計,美德法等國GDP中用於投資的占10%~20%,我國為40%~45%。這種投資比重過大的局面,在短期內會引發投資與消費結構扭曲,造成國內最終需求不足;在長期會隱含金融風險。在過量投資主要靠銀行信貸支撐的條件下,無效投資意味著銀行系統不良資產和金融風險的積累。 吳敬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應該通過三條路徑增長模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一,加快科學技術進步,要促進基於科學的技術在經濟各領域中的運用,鼓勵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第二,加快服務業發展,政府要鼓勵和幫助製造業向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上下游延伸,發展現代綜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第三,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通過信息服務提高各行各業以及整個經濟的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