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電離輻射的防護

致電離輻射的防護

①確定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制定輻射防護標準、規程和制度。 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這是制訂輻射防護標準的主要依據。

致電離輻射的防護

正文

能夠直接引起介質電離或通過次級過程引起電離的輻射統稱為致電離輻射。在輻射防護領域內通常不包括微波、雷射、紫外線等。致電離輻射的防護所涉及的領域很廣,它主要研究制訂各種標準、規程和措施,既保護人類,又允許進行那些有可能產生輻射照射的必要活動。
致電離輻射的防護主要包括如下幾項工作。①確定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制定輻射防護標準、規程和制度。②推薦輻射防護方法和設備。③定量或定性地確定職業工作人員和群體所受的劑量。必須包括檢驗禁止體、防護設備的效能;及時提出防護規程、措施,發現操作中的缺點以及其他事故,防止職業工作人員受到較高劑量的照射或對周圍居民造成有害影響。進行個人劑量監測、場所監測和環境污染監測。④事故的預防和處理。⑤輻射防護的評價等。
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①從事輻射工作的實踐必須正當化。對於任何一項伴有輻射照射的實踐,只有由於這項實踐而得到的利益大於付出的代價時,才能被認為是正當的。②輻射防護水平必須達到最最佳化。考慮到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任何一種實踐帶來的照射必須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要對每一實踐進行代價-利益差分分析,使帶來的利益達到最大。③對個人或群體所受的劑量當量制訂出限值。正當化和最最佳化不一定能對職業工作人員或公眾中的個人提供足夠的防護,因此必須對個人所受的劑量當量制訂出限值,以此作為保障安全的最後一項措施。
輻射防護標準 確定標準有三個基本環節。
①研究輻射引起的有害效應同生物所受劑量的關係。這是制訂輻射防護標準的主要依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把輻射引起的有害效應(不論是反映在受照射個體本身的軀體效應還是反映在其後裔身上的遺傳效應)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隨機性效應,發生這種效應的機率同所受劑量大小有關,並且不存在某個確定的閾值;另一種是非隨機性效應,這種效應的嚴重程度同所受劑量大小有關,而且引起這種效應的劑量可能存在著某個確定的閾值。在輻射防護所涉及的劑量範圍內,一切遺傳效應都被視為隨機性效應。反映在受照射個人身上的軀體效應,其中一些是非隨機性效應(例如,輻射誘發的眼晶體白內障),而另一些則是隨機性效應(例如,輻射誘發的癌症是低劑量照射下的主要軀體效應,它是輻射防護的主要問題)。從輻射引起的有害效應著眼,輻射防護的目的在於“防止輻射引起有害的非隨機性效應,並限制隨機性效應發生的機率”。
②分析人體受到輻射危險的主要組織所可能出現的有害效應,然後對各種隨機性效應的危險度(單位劑量輻射照射下的危險。而危險是個人受到一定劑量照射之後,發生某種有害效應的機率)給出定量的估計。根據不同器官或組織可能發生的隨機性效應的危險度,確定計算有效劑量當量(見輻射劑量)的權重因子W T(見表1)。根據某種實踐的具體條件,權衡利弊,把一切不可避免的照射降到容易達到的較低水平。

致電離輻射的防護致電離輻射的防護
致電離輻射的防護致電離輻射的防護
③根據可以接受的危險度,以及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一套劑量限制制度。表2中列出了輻射防護標準的各種限值。
輻射防護標準制訂之後,還要採用有效的防護方法和設備,制定輻射防護規程和制度。為了檢查是否達到了要求,就需要開展大量的多方面的監測,如個人所受內、外照射劑量監測,輻射場的監測和環境污染監測等。在發生事故的情況下應當採取措施,防止污染擴大,減少危害並立即進行處理。為了完成這些監測任務,需要各式各樣的監測儀表和設備、複雜的物理分析方法和化學分析方法,例如監測個人外照射的膠片劑量計熱釋光劑量計、袖珍式劑量計、裂變徑跡探測器等等,測量輻射場用的各種巡測計,以及測量尿、水、空氣、土壤、生物樣品等中微弱放射性的低水平放射性測量的裝置等。
根據監測得到的數據對職業工作人員和周圍居民所受的劑量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包括:設計時的防護評價,開工前和開動時的防護評價以及運行和操作中的防護評價。然後,以輻射防護標準為依據,分析總的防護狀況,找出防護設備和措施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方法。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