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堅果

臨滄堅果

臨滄堅果,雲南省臨滄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臨滄堅果的生產區域範圍為臨滄市所轄臨翔區、雲縣、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總計8個縣(區)77個鄉鎮(街道)。臨滄堅果果形呈圓球形或橢圓球形,種皮呈綠色韌質狀而表面光亮;果仁殼堅硬光亮而呈棕色或褐色。果仁呈白色或乳白色,可生吃,經烤制後質細而脆,香酥可口,風味極佳。 2018年6月2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臨滄堅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色

品質特性

臨滄堅果 臨滄堅果

臨滄堅果果形呈圓球形或橢圓球形,種皮呈綠色韌質狀而表面光亮;果仁殼堅硬光亮而呈棕色或褐色。果仁呈白色或乳白色,可生吃,經烤制後質細而脆,香酥可口,風味極佳。

營養價值

臨滄堅果果仁含有較多成分的粗脂肪,占果仁乾物質含量為≥65%,其中又含不飽和脂肪酸類的油酸占比≥55%,棕櫚油酸占比≥13%;臨滄堅果果仁同時還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鈣、鐵、鋅礦物質元素。其中蛋白質含量占果仁乾物質≥6%、鈣含量≥320毫克/千克、鐵含量≥14毫克/千克、鋅含量≥6毫克/千克。

產地環境

地質地貌

臨滄堅果種植區屬於低熱河谷的山區、半山區,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種植區的最高海拔為3504米,最低海拔為450米,適宜種植海拔450-1600米。

土壤條件

臨滄土壤主要類型為赤紅壤、紅壤等,質地疏鬆,土層深厚,pH值為4.5-6.5。森林覆蓋率64.69%,生態環境良好。

水文情況

臨滄堅果種植區主要河流有羅閘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捧河和永康河。其中,羅閘河、小黑江屬於瀾滄江水系;南汀河、南捧河、永康河屬於怒江水系,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

氣候狀況

臨滄堅果種植區屬亞熱帶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四季溫差不大,乾濕季分明。其特點晝夜溫差大,年溫差不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常年基本無霜,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充沛,常年少狂風。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最高氣溫35.3℃,年平均最低氣溫-2℃,≥10℃年積溫6700.6℃。年平均日照時數2108.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296.0毫米。年無霜期351天。相對濕度74.5%。此區域氣候特點有利於臨滄堅果的生長和產果。

歷史淵源

臨滄堅果 臨滄堅果

1991年,臨滄在永德縣開始引進試種澳洲堅果。

2000年,臨滄堅果被列為臨滄市名特優產品。

2002年,國家退耕還林項目啟動實施,將臨滄澳洲堅果列為重點造林樹種,開始規模連片發展。“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立足區域優勢和資源稟賦,把臨滄澳洲堅果作為繼核桃以後又一項生態產業、富民產業、特色產業來謀劃發展。

從2004年首次制定出台《臨滄地區澳洲堅果產業發展意見》,到2017年出台《關於加快推進澳洲堅果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臨滄市出台了7部相關檔案推動澳洲堅果產業發展。

2014年,澳大利亞堅果協會、中國土畜食品進出口商會授予臨滄市“世界堅果看中國·中國堅果在臨滄”榮譽牌匾。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全市澳洲堅果種植面積達227.89萬畝,掛果面積26.1萬畝,產量1.2萬噸,產值6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萬多戶,15萬人實現脫貧;全球澳洲堅果種植面積約為436萬畝,臨滄就達227.89萬畝,約占全球種植面積的52%。

產品榮譽

2018年6月2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臨滄堅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滄堅果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臨滄市所轄臨翔區、雲縣、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總計8個縣(區)77個鄉鎮(街道)。地理坐標為東經98°40′-100°34′,北緯23°05′-25°02′。

質量技術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選擇

一般選擇海拔為450米-1600米,年平均氣溫17.7℃-19.9℃,年無霜期在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毫米,土壤類型主要為赤紅壤、紅壤等,質地疏鬆,土層深厚,pH值為4.5-6.5的山區、半山區和平壩區。

品種選擇

選擇的品種是1991年由澳大利亞引進的澳洲堅果品種,在臨滄經過適應性試種、馴化、改良、擴繁、示範、推廣形成的優良的地方良種,如OC、344、788等品種,這些品種都通過了雲南省林業廳良種審(認)定。

種植技術

育苗:選擇果實充分成熟、果實大、果實飽滿、無病蟲害的臨滄堅果種子用清水浸泡,使種子充分吸水後再放入沙床催芽,並用遮陽網遮陰。當催芽床內絕大多數幼苗的頭兩片葉已穩定硬化,即可把小苗移入營養袋並保持水分供給。

接穗選采:嫁接穗條主要是採用OC、344、788等品種,采穗前45天左右對樹冠外圍中上部生長健壯、芽眼飽滿的枝條進行環剝,加速接穗木質化及充分積累樹體營養,提高嫁接成活率。

嫁接:堅果砧木生長到8至12個月達到25厘米高、莖粗0.8至1.2厘米可進行嫁接。臨滄堅果全年都可嫁接,最好的季節是在秋末、冬初和春季,嫁接一般採用合接法。

嫁接苗培育:嫁接後要注意水分的控制、檢查成活情況,及時抹去砧木上的萌芽,保證嫁接苗的順利健壯成長。 做好施肥和除草工作,嫁接口的

樹皮還末出現膨大而綁帶即將勒入嫁接口的樹皮時,要儘快把綁在嫁接口處的綁帶用小刀割斷,進行解綁

嫁接苗出圃:當嫁接苗所抽生的新梢長度達到20厘米以上,直徑0.35厘米以上,接穗抽生的第二次新梢葉片達到一定的硬度,枝幹明顯硬化時,即可出圃。

整地及開挖種植塘:臨滄堅果多為坡地種植,所以對種植地塊進行“坡改梯”,即開挖梯田,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種植坑塘規格為40厘米×50厘米×60厘米,種植密度一般採用5米×6米,即株距5米,行距6米,每畝種植22株。

移栽:每年6月至8月移栽,在定植時要先除去營養袋,土壤要與堅果苗的營養土球緊密接觸,蓋土超過營養土球2厘米至3厘米即可,用手將土壓緊,並澆足定根水。

水肥管理:臨滄堅果在管理過程中,如果天氣乾旱時要注意灌水或採取相應的保水措施(如逐年壘台地、用桔桿或雜草作樹盤覆蓋、蓋薄膜等);施足底肥,重施有機肥,混配少量無機肥。

樹體管理:定植成活後,除去砧木的萌芽;植株定桿高度為80厘米至120厘米;之後要注重培養出中心主桿,在定桿以上,逐步培養台層型的豐產樹型,台層間距80厘米左右。

主要病、蟲、草、鼠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灰疽病、莖幹潰瘍病;蟲害主要有蚜蟲、薊馬、弧角蟬;鼠害主要有松鼠、家鼠。要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合理使用農藥,禁止使用高殘留農藥。

採收

臨滄堅果成熟收穫主要集中在9-10月份,成熟果的標誌是當果內壁由白色轉變為棕褐色、果殼褐色堅硬即為成熟。此時可進行人工採摘或人工進行撿收地上自然成熟後的落果。

初級加工

殼果: 青皮果→ 青皮果脫皮→ 殼果挑揀→ 晾床自然乾燥→ 篩選分級→ 貯藏→ 包裝

果仁: 青皮果→ 青皮果脫皮→ 殼果挑揀→ 晾床自然乾燥→ 篩選分級→ 貯藏→ 破果殼→ 果仁分級→ 包裝

生產記錄

臨滄堅果生產的全過程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對生產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農藥肥料使用情況,採收運輸加工情況進行全面記錄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質量安全規定

質量安全嚴格執行NY/T1521《澳洲堅果帶殼果》和LY/T 1963《澳洲堅果果仁》的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嚴格遵守《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使用制度。在保護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