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行

解釋:1.令人仰慕的德行。 舜 有羶行,百姓悅之。

膻行
拼音:shānxíng
注音:ㄕㄢㄒㄧㄥˊ
解釋: 1.令人仰慕的德行。

基本信息

詞目:膻行(羶行)
解釋:令人仰慕的德行。

詳細釋義

典源

《莊子》雜篇·卷八中《徐無鬼》 
 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來之
澤。”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唐·成玄英疏:「夫羊肉膻腥,無心慕蟻,蟻聞而歸之。舜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悅
之。故羊肉比舜,蟻況百姓。」[1]

典源譯文所

謂彎腰駝背、勤苦不堪的人,就是舜那樣的人。羊肉不會愛慕螞蟻,螞蟻則喜愛羊肉,因為羊肉有羶腥味。舜有羶腥的行為,百姓都十分喜歡他,所以他多次搬遷居
處都自成都邑,去到鄧的廢址就聚合了頭十萬家人。堯了解到舜的賢能,從荒蕪的土地上舉薦了他,說是希望他能把恩澤布施百姓。舜從荒蕪的土地上被舉薦出來,
年歲逐漸老了,敏捷的聽力和視力衰退了,還不能退回來休息,這就是所說的彎腰駝背、勤苦不堪的人。

釋義

“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後以“膻行”等喻令人仰慕的德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