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對公共支出的影響及其治理對策研究

第四章是腐敗對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 第五章是腐敗對公共支出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 第六章是腐敗對公共支出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內容介紹

《腐敗對公共支出的影響及其治理對策研究》在結構上分為八章:
第一章是引言。本章介紹了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架構和主要內容、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是腐敗研究的文獻綜述。本章梳理和回顧了經濟學中腐敗問題的相關研究。經濟學視野中的腐敗分析往往集中於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是腐敗的界定。儘管眾多學者和研究機構、調查機構對腐敗有很多不同的界定,但大都認可“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定義。本書認為廣義的腐敗是公共權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並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狹義的腐敗是國家權力行使者利用國家權力謀取私利並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二是腐敗的成因。導致腐敗的原因很多,可以簡單地劃分為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貿易限制、政府補貼(包括稅收支出)、價格控制、行政部門的低工資、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等都是導致腐敗產生的經濟因素,此外,政治、文化、宗教、民族和性別等非經濟因素也是腐敗的重要根源。三是腐敗的經濟效應。腐敗除了對經濟效率存在兩種效應外,對經濟成長、國際貿易、資本形成、對外援助等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只是採用不同樣本和分析方法時,現有研究的結論存在一些分歧。
第三章是腐敗的客觀測評方法。本章介紹和對比分析了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十幾種腐敗衡量指標,包括以GCR、ICRG、CPI等為代表的主觀指標和以瀆職指數等為代表的客觀指標。為了避免主觀指標的偏差性,本章試圖建立腐敗的客觀衡量指標,對我國各省市自1989年以來的腐敗狀況進行定量描述。本章選取腐敗案件數量、大案要案數量、縣處級以上涉案人數、腐敗案件涉案金額和“三機關一部門”涉案人數作為衡量腐敗程度的5項客觀指標,將人均GDP、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和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作為背景指標,分別採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和神經網路方法(ANN法)建立腐敗的客觀衡量指標,然後以國際上最通用的CPI為參照指標,認為採用神經網路方法建立的腐敗指標更科學、準確。
第四章是腐敗對公共支出規模的影響。本章首先概述了我國公共支出規模逐年攀升的基本情況,然後基於第三章構建的腐敗指標,通過單變數回歸模型,分析了腐敗對政府公共支出規模和經濟成長的影響。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腐敗對經濟成長和公共支出規模都有著明顯的負效應。
第五章是腐敗對公共支出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本章在回顧巴羅(Barro,1990)和埃爾利希、雷鼎鳴(Ehrlich&Lui,1999)等經典模型的基礎上,採用了一個包含腐敗在內的動態增長模型,試圖證明腐敗對公共支出結構存在影響,即腐敗程度越高,會導致經濟越來越偏離最優的公共支出比率,進而影響經濟成長。在這個模型中,腐敗被看成是經濟成長的一個內生變數,即腐敗是對投資徵收的一種稅收。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從事生產性活動或者尋租性活動,由此將資本和投資分成生產性和實物性兩種類型,當兩種活動給居民帶來的效用相等時,經濟達到均衡,此時,腐敗程度對生產性投資與實物性投資的比率以及人均GDP有著直接的影響,即腐敗程度越高,生產性投資的相對比率越低,同時由於實際投資額(總投資減去腐敗消耗的部分投資)的降低和投資扭曲造成的效率損失,人均GDP會相應地降低。
第六章是腐敗對公共支出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本章首先概述了我國公共支出結構失衡的基本情況,然後基於第三章構建的腐敗指標,研究了腐敗對基本建設支出、行政管理費支出、城市維護費支出、企業挖潛改造費用支出、科技三項費用支出、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支出和支援農村生產支出等在總支出中的比重的影響,定量衡量腐敗對公共支出結構的扭曲效應。
第七章是腐敗控制的實證分析。本章在回顧和分析已有的關於控制腐敗的研究的基礎上,將目前我國各省市控制腐敗的可選擇政策工具歸納為政府行為、市場化、效率工資、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等五個方面,再以地方政府支出規模占全國總支出規模的比率、政府支出規模占地方GDP的比率、行政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率、科教文衛費用占財政支出的比率、非國有經濟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非國有經濟在總就業人口中比重、FDI占GDP的比率、進出口額占GDP的比率、公務員相對於其他工作人員的相對工資、每萬人大學生人數、GDP增長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2個指標來分別具體反映。採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它們對控制腐敗的效應,為控制腐敗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第八章是結論與政策建議。本章總結了全書的主要結論,並根據第六章的分析,提出從構建良好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政治環境、監督環境文化環境和國際環境等六個方面入手,對目前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標本兼治。
《腐敗對公共支出的影響及其治理對策研究》由徐靜所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