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口

脈口,脈學名詞。即寸口,又稱氣口。

脈學名詞。即 寸口。又稱氣口。《靈樞·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詳寸口條。
脈口為什麼又有寸口、氣口不同名稱呢?
王叔和《脈經·卷第一·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說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素問·五藏別論》王冰注云:“氣口,則寸口也,亦謂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皆同取於手魚際之後同身寸之一寸,是則寸口也。”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十一》注云:“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 關於人迎和脈口的具體位置,《黃帝內經》中沒有明確說明,
而各個醫學大家在諸多經典中的注釋存在不同的觀點。馬蒔在《黃帝內經靈樞注症發微》中的注釋為:“右手寸部曰脈口,左手寸部曰人迎。”
而馬蒔在《素問·病能論》中,對“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的注釋和上面的有存在矛盾,其注釋為:“人迎者,胃經穴名。”
《黃帝內經太素·人迎脈口診》注釋為“手太陰肺脈動於兩手寸中”,“結喉兩箱,足陽明脈迎受五臟六腑之氣以養於人,故曰人迎。”此處關於人迎的位置和《素問病能論》一致。《黃帝八十一難經·第一難》云:“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千金方卷二十八》云:“從魚際至骨卻行一寸,
其中名曰寸口”《脈經·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中關於人迎和寸口的論述為:“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這段話是引述的《脈法贊》,而《脈法贊》已經失傳。脈口,又被稱為寸口、氣口。從上述經文和注釋不難看出,對於脈口的位置沒有爭議,即右手的寸部,也就是肺經的“太淵”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