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胸鎖關節脫位

疾病症狀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胸鎖關節部位疼痛 、腫脹,頸部向前和患側屈曲,任何抬頭和肩部活動可誘發疼痛 ,深呼吸、 打噴嚏可使疼痛加劇, 關節畸形 ,鎖骨內側端鬆弛,壓痛(+),前脫位可見鎖骨內側端向前突出,並有異常活動。當鎖骨頭壓迫氣管和食管時,可產生窒息感和吞咽困難 。若刺破肺尖可產生皮下氣腫,觸診時胸鎖關節部空虛。

患病原因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西醫病因

胸鎖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不外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而以間接暴力為主。暴力一般從肩部側方或外展的上臂沿鎖骨向內傳至胸鎖關節,而將鎖骨內端推向上方,前方或後方。胸鎖關節脫位的方向取決於暴力的大小和受傷的姿勢,按脫位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

中醫診斷

胸鎖關節脫位,按暴力作用於肩部及鎖骨的移位方向,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以前者多見。持續外力使鎖骨過度外展,胸鎖韌帶受到慢性強力牽拉,亦可引起慢性外傷性脫位。

發病率

胸鎖關節是人體最穩定的關節之一,脫位並不常見,僅占肩關節脫位總數的3%,與肩關節後脫位的發病率相仿。

診斷鑑別

一般有明顯外傷史。傷後局部腫痛,肩部運動受限,兩側胸鎖關節不對稱;前脫位者可見鎖骨內側端向前突出移位,常伴有異常活動;後脫位者,局部疼痛,腫脹不明顯,但觸診時胸鎖關節部空虛。由於鎖骨內側端移位於胸後側,可能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或壓迫食道及縱隔血管出現吞咽困難及血液循環受阻的症狀。

西醫診斷

胸鎖關節脫位常見於車禍和重物直接打擊。凡鎖骨內端前方或肩部外傷而出現胸鎖關節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者,應首先考慮胸鎖關節脫位,拍攝X線片可確診。

西醫治療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非手術治療法

1.輕度損傷,主要是對症處理。上肢作三角巾懸吊,最初24~36小時內局部用冰袋冷敷,以後來用熱敷,4~5天后逐漸實施練功活動,一般10~14天可完全恢復。
2.半脫位和前脫位均可採用閉合復位,外展牽引以手壓迫鎖骨近端,復位後用前“8”字石膏固定。後脫位:大部分後脫位都可採用閉合復位。局部麻醉後患者仰臥,將沙袋墊於兩肩胛骨之間,患者上臂懸於床外,由助手向下牽拉,術者雙手捏住鎖骨,將鎖骨的內側端向上、前、外牽拉,關節復位時可聽到響聲,而且立即能觸及鎖骨內側。復位後肩部作"8"字石膏繃帶固定,6周后拆除。如手法復位不成功,可用毛巾鉗夾住鎖骨近端向前牽引復位。

手術療法

1.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適用於不能閉合復位及有氣管及食管壓迫症狀的後脫位者。
2.關節盤切除或鎖骨內側段切除。
陳舊性脫位需治療者,可採用鎖骨內端切除術。任何內固定法均可影響關節活動,不宜套用。慢性外傷性胸鎖關節逐步前脫位,僅有局部隆起不需特殊治療。

中醫治療

新鮮胸鎖關節脫位復位容易,維持固定困難,解除固定後常有半脫位,但對功能影響不大,亦無痛苦。後脫位有氣管或食管等壓迫症狀時,應緊急處理。慢性勞損性胸鎖關節脫位,僅有局部隆起,對功能無妨礙,不需要特殊治療。新鮮脫位的治療方法如下:
一、復位手法詳見‘西醫治療’欄中內容。
二、固定方法:用雙圈固定兩肩關節,與鎖骨骨折固定方法相同,前脫位亦可用前"8"字繃帶固定,後脫位用後"8"字繃帶固定。如不能持續對位,可用肩人字石膏固定,在石膏成形時,須適當加壓,以防再脫位,固定3~4周即可。
三、藥物治療:按損傷後三期辨證用藥。早期應加用行氣、理氣、宣肺、止咳之藥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