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 (最新增補本)

胡喬木 (最新增補本)

在醫院躺了三個月,這才康復……回到延安,胡喬木擔任了《中國青年》雜誌的主編。 胡喬木,從當年《中國青年》的一位熱心讀者,此時成為主編。 但是,我如是讚美了火,我的讚美卻是徒然的喲。

圖書簡介

作者: 葉永烈 著
出 版 社: 廣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7-2-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310
  • 印刷時間:
  • 開本: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219054406
  • 包裝: 平裝
定 價:¥29.80

內容簡介

胡喬木在中國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自1941年2月起擔任毛澤東秘書(初為文化秘書,後為政治秘書),直至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後達二十五年之久。然而,他的身世.除了過去新華社電訊所披露的千把字的簡歷外,人們所知甚少。本書第一次詳細記述了胡喬木其人其事。他被譽為“中其中央一支筆”,參與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檔案。如《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等等。“文化大革命”後,著名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出自他的筆下,《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夾議》亦由他主筆……他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中其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本書作者採訪了胡喬木的夫人谷羽及其子女、秘書和有關人士,查閱了大量文獻,寫出了這本《胡喬木》。這本書寫的是胡喬木,實際上是透過胡喬木,寫了中國共產黨的一段重要歷史。本書既是一本史實準確的嚴肅性著作,又是一本因流暢的文筆而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的通俗讀物。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至今,《十萬個為什麼》總印數已超過一億冊,而取名於《小靈通漫遊未來》的“小靈通”手機用戶也將近一億,這兩個“億”是葉永烈豐富的精神財富。
主要新著為“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運動的全過程;系列長篇“‘四人幫’興衰”――《江青傳》、《張春橋傳》、《王洪文傳》、《姚文元傳》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真實寫照。《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全景式紀實長篇。此外,還有長篇自傳《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用事實說話――我的採訪手記》以及《陳雲之路》、《胡喬木》、《傅雷與傅聰》、《行走美國》、《行走中國》、《行走俄羅斯》、《我的台灣之旅》、《飛天夢――一目擊中國航天秘史》,記述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等。
作品曾獲獎80餘次。1989年被收入美國《世界名人錄》,並被美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台灣《傳記文學》在推出葉永烈傳記文學作品時,編者按曾這樣評價:“作者是歷史學家也是傳記家,也是最有成績的作家。”

目錄


第一章 最後的日子
 中共中央常委們紛至三○五醫院
 胡喬木的一家
 “秋深深未解悲秋”
 向巴金壽辰發出“遲到”的賀電
第二章 走上紅色之路
 父親胡啟東乃鹽城名流
 《中國青年》深深影響了他
 在清華園演出“危險的戲”
 在故鄉鹽城加人中國共產黨
 成了浙江大學校長的死對頭
 在上海出任“文總”書記
 馮雪峰通知他前往陝北
第三章 初入延安
 擔任“安吳青訓班”副主任
 谷羽成了他心中的“鳳凰”
 “毛澤東的雙手,撫育我們長大”
第四章 來到毛澤東身邊
 王若飛轉達了毛澤東的意見
 為《解放日報》寫社論
 整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延安整風的日子裡
 讀書成了毛澤東和胡喬木的共同愛好
 新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第五章 “中共中央一支筆”
 隨毛澤東飛往重慶
 毛澤東為“二喬”斷名
 接二連三抨擊蔣介石
 在轉戰陝北的日子裡
 出任中宣部副部長
 起草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公報
第六章 新聞首腦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
 反反覆覆修改《共同綱領》
 成為“新聞人物”
 毛澤東頻頻致函胡喬木
 發表《實踐論》的前前後後
 每天指導著報紙丁作
 終於累得病倒了
第七章 “大手筆”
 參與編輯《毛澤東選集》
 《中同共產黨的三十年》署名內幕
 頭緒繁多的種種兼職
 在杭州起草《憲法》
 第二次病倒
 出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寫出《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
第八章 “大躍進”年代
第九章 廬山風波
第十章 “病中吟”
第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風雨
第十二章 毛澤東之後
第十三章 “頭號文化首長”
尾聲

書摘

胡喬木在安吳堡跟谷羽結合後不久,被調回延安。他擔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谷羽則去西安工作,然後又回安吳青訓班,直至1939年春,他倆才在延安重逢。正因為這樣,他倆才在延安補辦“婚禮”。
此後,胡喬木被派往西南大後方,做青年工作。他來到桂林,來到重慶,來到昆明,風塵僕僕,行程千里。
他與谷羽失去了聯繫。此行是秘密的,谷羽只知他要遠行,不知他的行蹤。直至1939年底,胡喬木從西南返回延安,他與谷羽重逢,這才發覺,谷羽的聽力驟衰。一問,原來谷羽差一點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那是1939年9月1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那時,谷羽住在延安城的招待所――很堅實的石頭窯洞。那裡也住了四、五十個從前方回來的將領。將領們是從瀰漫的硝煙中走過來的,對那翅膀上漆著紅日的轟炸機不在意。飛機來了,他們躲進窯洞;飛機剛走,他們就出來了。飛機發現了目標,擲下了一批炸彈。炸彈命中窯洞,牆坍了,壓死了不少人。谷羽不省人事。她被抬進中央醫院,醒來了,才知左耳鼓膜被震破,左臂受傷,頭也破了。在醫院躺了三個月,這才康復……
回到延安,胡喬木擔任了《中國青年》雜誌的主編。當年,他聽過《中國青年》雜誌的主編惲代英的報告。那時,《中國青年》雜誌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刊物。自1927年11月起,改用《無產青年》,《列寧青年》等名字秘密出版,至1932年停刊。
1939年4月,為迎接五四運動二十周年,在延安復刊,仍用《中國青年》作刊名,改由全國青年聯合會延安辦事處宣傳部主辦。胡喬木,從當年《中國青年》的一位熱心讀者,此時成為主編。至1941年3月出版了第三卷第五期,《中國青年》又休刊,直到1948年12月重新又復刊。辦刊物,寫文章,胡喬木此時已是“內行”。他為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在《中國青年》雜誌上發表了《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一文,頗有獨特的見解。
1941年2月5日《中國青年》第三卷第四期發表胡喬木(署名喬木)的《小品三題》,這樣是散文詩,頗有趣味,又富有哲理,照錄於下:
貓和刺蝟多叫人羨慕的貓!它一會兒走著,攀登著,偵伺和捕捉著,睡著,……而且玩著。它可以跟自己的尾巴玩上一小時。
不懂得寂寞的小老虎呵!除了叫春的日子,對於它的鄰人它是永遠無所求的。
但是“一個冬天有一群刺蝟擠在一起”,索本蒙如是說,“為的彼此可以溫暖一些,免得凍死了。但是一會兒彼此又覺得刺刺得不舒服,於是又分散了。冷起來了又聚攏,刺得痛了又分散,這樣一聚一散鬧了許久,直到彼此間相隔,恰恰合式。”
聰明的人呵,你自許有萬物之靈的,你從貓與刺蝟將何所取捨?你愛我嗎,我友?如果人間也是有刺的,我也不會是貓的弟子。是的,我常常寂寞,但愈是寂寞的時候我就愈恨貓,我用荊棘的鞭子打它,因它在寂寞中快樂,它不是我的同類。
火我不會抽紙菸,但是我卻知道在一個沉默的黑屋中獨自抽著紙菸的意味。火向你眨眼呢,火跟你談心呢。這宗秘密你坐在爐邊也可以看透一半。火,你會相信我,這就是人的生命的最準確的墓穴,如果你想一想那熊熊的火焰……在遼闊的海面上,在狼群出沒的荒原上,看見了豆大的燈光哪一顆夜行人的心能夠不跳躍?哪一雙眼睛記起取火者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能夠不感激流淚?恆星就是火,所以恆星無火;沒有空氣的行星上不能有火;不曾有人的地球上只有偶然的自然火;但有人才有意識的創造了火併由是創造了自己,所以發現了火的人也就發現了自己,他的快樂不是徒然的。
但是,我如是讚美了火,我的讚美卻是徒然的喲。我不能夠雪中送炭,卻寫下了這些愚蠢的文字――請告訴我,它們也能夠變成火么?
 水凡物有三態,思想也有三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