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麥克米倫

肯尼斯·麥克米倫

1966年,他離開皇家芭蕾舞團,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在那裡度過了一段低潮期。 1970年,麥克米倫重返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擔任藝術總監,但情況並沒有好轉。 1977年,他卸任藝術總監,擔任皇家芭蕾舞團常駐編導,一個更適合他的角色。

肯尼斯·麥克米倫(Kenneth MacMillan)肯尼斯·麥克米倫(Kenneth MacMillan)
 1929年,肯尼斯麥克米倫(Kenneth MacMillan)出生在丹弗姆林的一個貧困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親做過礦工,後來養雞,仍然擺脫不了貧困的境況,便舉家搬遷到大雅茅斯市,在那裡父親的收入稍稍改觀,然而卻開始酗酒無度。麥克米倫的母親患有癲癇症,在他12歲那年病逝。年輕的麥克米倫開始學習舞蹈,並逐漸顯露了不凡的天賦,被薩德勒斯維爾斯芭蕾舞學院錄取,15歲那年赴倫敦求學。
後來在薩德勒斯維爾斯芭蕾舞團,即如今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擔任演員,但由於嚴重的怯場而致使他的演繹生涯終止。儘管如此,麥克米倫很早便顯露了獨特的編舞才能。1955年,他開始為皇家芭蕾舞團編舞,很快便成長為一位傑出的編導,僅次於弗雷德里克艾什頓(Frederick Ashton);他同時還受邀為西方劇院芭蕾舞團和美國芭蕾舞團創作芭蕾舞作。
1965年,他因三幕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巨大成功而名聲大噪。同年管理層拒絕了他以奧地利音樂家馬勒的《大地之歌》為音樂的創作提議,他們認為這是一首神聖不容侵犯的作曲。麥克米倫便轉為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創作了同名芭蕾舞劇《大地之歌》,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皇家芭蕾舞團後悔不迭,並立即編排了自己的版本,然而麥克米倫感到了遭受背叛的痛苦。1966年,他離開皇家芭蕾舞團,赴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在那裡度過了一段低潮期。長期為不安的情緒所困擾,變得非常抑鬱,酗酒無度。
1970年,麥克米倫重返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擔任藝術總監,但情況並沒有好轉。他的氣質類型並不適合管理層,很多芭蕾舞迷和評論家對於艾什頓的卸任感到惋惜,將怨氣撒到他的身上(曾有一名艾什頓的冬粉在紐約的大街上一路尾隨,在他的背後罵罵咧咧)。麥克米倫仍然延續著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抽菸、酗酒,靠抗抑鬱藥物和心理治療度日,當然這段時期仍然有很多經典作品問世,包括《曼儂》、《華麗的切分音》和《安魂曲》。
1977年,他卸任藝術總監,擔任皇家芭蕾舞團常駐編導,一個更適合他的角色。1974年他與澳大利亞藝術家黛博拉·威廉士(Deborah Williams)結合,並生育了女兒夏洛特,溫馨的家庭生活讓他不安的情緒逐漸平復,雖然他依舊探索陰暗的主題,並大量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除了為皇家芭蕾舞團創作外,1984年到1990年期間,他還為美國芭蕾舞團提供藝術支持。此後不停地創作,直到1992年心臟病復發,在皇家歌劇院的後台離世,當時他的的芭蕾舞劇《魂斷梅耶林》正在台前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