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遺集

聊齋遺集

除胡適眉批外,全書由四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墨跡抄寫,抄寫者應為四人,其中一人為胡適墨跡風格。 全書無時間款,僅一處眉批署名“適之”:“參看下文(頁32)同題一首,似是同一首,有兩稿,此為定稿。 胡適於1948年12月倉促飛離北平去往台灣,其遺留在北大的百零二隻大木箱藏書和手稿幾經抄沒,《聊齋遺集》一直沒有下落。

《聊齋遺集》以“新月稿紙”抄寫。兩函,四、五卷分裝。每頁十行,每行二十字。聊齋文集一、三、四冊,聊齋詩集一、二冊,三種目錄對照表一、二、三冊,石印本文集詞集校對條注,共八卷。除胡適眉批外,全書由四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墨跡抄寫,抄寫者應為四人,其中一人為胡適墨跡風格。
全書無時間款,僅一處眉批署名“適之”:“參看下文(頁32)同題一首,似是同一首,有兩稿,此為定稿。適之。”此為胡適墨跡無誤,另有幾處未署名的胡適眉批。
羅爾綱著《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記載,1930年至1937年間,羅爾綱先後兩個階段跟隨胡適治學五年,其中參與整理和抄寫《聊齋遺集》,並考證《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是蒲松齡。他們對上海中華書館版《聊齋文集》石印本、清華大學藏《聊齋全集》抄本和淄博淄川崑崙馬立勛藏《聊齋全集》抄本進行比較、互補、去偽,於1931年編成《聊齋遺集》,文集二百十九篇(北大現藏本散佚八十一篇),羅爾綱主抄,胡適校勘。其中馬本由淄博淄川路大荒向胡適提供。
胡適於1948年12月倉促飛離北平去往台灣,其遺留在北大的百零二隻大木箱藏書和手稿幾經抄沒,《聊齋遺集》一直沒有下落。《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4期《發現胡適、羅爾綱抄本<聊齋全集>》一文,認為胡、羅抄本《聊齋全集》和“曲阜孔氏抄本”混淆,其實,胡、羅抄本既不是《聊齋全集》,也未與“曲阜孔氏抄本”混淆,只是長期以來未被發現是胡、羅抄校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