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圖·南京舊影

老地圖·南京舊影

《老地圖·南京舊影》,朱炳貴編著,南京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該書為16開本,由4個章節組成,各章節下分若干圖組,選編了南京自宋至民國時期的古地圖200餘幅,並有數萬字文字解讀與說明,演繹了十朝故都南京數千年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的變遷。這是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南京古代地圖集,具有參考和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200餘幅南京古代地圖,並作了簡要的解讀和說明。這些地圖系從各收藏單位、私人手中及歷史文獻中篩選出來,它們承載了大量自然、歷史、人文等方面的信息,形象直觀描繪了這些信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空間分布,是研究南京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老地圖·南京舊影》以古代地圖匯集的形式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對南京數千年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的演變作了一個系統的梳理和闡述,具有獨到的學術價值。書中所反映內容的時間跨度從吳越楚至民國時期,長達2000多年。書中涉及了較多不同時代的皇城、宮城、衙署、壇壝、國子監、貢院、府學、書院、園林、寺觀等元素,反映了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展現了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
南京古代地圖題材非常廣泛,涉及了政區範圍、城市平面、城郭宮室、官府公署、郊廟壇壝、街衢橋樑、學宮書院、梵剎琳宮、名勝古蹟、沿革變遷、山川湖泊、風水形勢等眾多方面的內容。《老地圖·南京舊影》匯集了209幅南京不同時期的地圖,並作了簡要的解讀和說明。其中,有現存最早的全國行政區劃圖《九域守令圖》;有現存最早的南京地圖《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圖;有現存最早的古代貢院地圖《重建貢院之圖》,《重修江南貢院號舍全圖》也極為罕見。 該書在組織結構上,層次清晰,編排合理。作品分成兩個層次編排。首先分為大視域下的古代南京地圖、南京古代城市境域與城區地圖、南京古代城市專題地圖、南京古代屬縣地圖四個章節,然後再在各章節下設若干圖組,層次明晰地向廣大讀者展示精彩的南京古代地圖。書中收錄的各種地圖儘量保持原貌,圖面上不做改動修改。各圖均按原圖中標註的圖名著錄,並註明出處。為使圖面清晰易讀,對少部分地圖做了適當的拼接和修版等處理。本書在插頁部分還提供了原大的《金陵省城圖》《南京市街道詳圖》,讓讀者能夠更詳細、直觀地欣賞這兩幅地圖。
由於古代地圖在理論體系、表示手法、製圖理念等方面與現代地圖差別較大,加之地理要素的名稱改變、位置遷移、建置興廢等,並且它們的許多表現對象今天的讀者已較陌生,因此書中對它們作了說明與解讀,主要交代地圖的出處、作者、繪製時間、表現主題、技術手法、地圖特色、地圖價值以及地圖歷史背景和城市發展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讀者閱讀的障礙。解說語言準確、平實,概念清晰、用詞恰當,行文顧及到文字的生動性、趣味性。本書作為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南京古代地圖集,填補了這一領域整理和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開創性意義和鑑賞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朱炳貴,出生在江南水鄉,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化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專注於地方文化和輿地史料的整理研究。撰有小品、論文數百篇,作品獲評年度“蘇版好書”、部級科技進步獎等。

目錄

一、大視域下的古代南京地圖
九域守令圖
歷代帝都之圖
中國三大幹龍總覽之圖
龍盤虎踞圖
金陵圖
江寧分野斗宿圖(附《全天星圖》)
三國鼎峙圖
石晉及七國圖
南台按治三省十道圖
輿地總圖
南直隸形勢圖
南直隸輿圖 南直隸輿圖
南直隸各郡諸名山總圖
南京至十三省各邊路圖
江南全省形勢總圖
江南全圖
江南十六府八州分界圖

二、南京古代城市境域與城區地圖
南唐以前
宋元時期
明朝時期
應天府境方括圖
應天府境圖
明應天府外郭門圖
明都城圖
應天京城圖
京城圖
明應天府城內坊廂圖
街市橋樑圖
清朝時期
江寧府統七縣圖
江寧府圖
江寧府
江寧省城圖
國朝省城圖
江寧省城圖
金陵省城圖
江寧府城圖
陸師學堂新測金陵省城全圖
南京北部
南京南部
運瀆橋道圖
金陵城西南隅街道圖
東城山水街道圖
鍾南淮北區域圖
石城諸山圖
民國時期

三、南京古代城市專題地圖
宮殿衙署圖
學宮書院圖
軍事經濟圖
梵宇琳宮圖
山川名勝圖
沿革規劃圖

四、南京古代屬縣地圖
上元縣地圖
江寧縣地圖
溧水縣地圖
高淳縣地圖
江浦縣地圖
六合縣地圖
句容、溧陽縣地圖

媒體評介

新近出版的《老地圖·南京舊影》匯集了209幅南京不同時期的地圖,時間跨度從吳越楚至民國時期,長達2000多年。

書中有現存最早的全國行政區劃圖《九域守令圖》;有《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南京地圖,是現存最早的南京地圖;有現存最早的古代貢院地圖《重建貢院之圖》,《重修江南貢院號舍全圖》也極為罕見。書中收錄的各種地圖儘量保持原貌,並按原圖中標註的圖名著錄,註明出處,因此資料性極強。為使圖面清晰易讀,對少部分地圖做了適當的拼接和修版等處理。本書在插頁部分還提供了原大的《金陵省城圖》《南京市街道詳圖》,讓讀者能夠更詳細、更直觀地欣賞這兩幅地圖。

由於古代地圖在理論體系、表示手法、製圖理念等方面與現代地圖差別較大,加之地理要素的名稱改變、位置遷移、建置興廢等,並且它們的許多表現內容對今天的讀者已較陌生,因此書中對它們作了說明與解讀,交代地圖的出處、作者、繪製時間、表現主題等方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讀者閱讀的障礙。語言準確、平實,概念清晰、用詞恰當,行文還顧及到文字的生動性、趣味性,在適當的地方穿插少量描寫、抒情,適量引用一些詩文、俗語等,以增添閱讀興趣。 ( 蔡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