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小說與近代譯論

本文在闡明這些思想內容的同時,也對這部小說的文學性作了分析,如小說創作的文學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畫、作品的藝術特色、文學成就,等等。 他根據原作的特點,並借鑑中國小說藝術的優良傳統,對這部小說進行了創造性的造譯。 正因為如此,本文譯者翻譯實踐本身及其所蘊涵的思想和理論,影響到了我國早期的改良派的創作與主張。

內容介紹

文學翻譯對我國文化和文學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不過,外國文學的傳人肇始於宗教活動。基督教來華開創了西籍中譯的事業,其經籍與布道讀本帶來了頗具文學性的寓言故事和勸善雋語。嚴格意義上的西方小說漢譯,則始於《昕夕閒談》一書。它是我國第一部譯自西方,具體說是譯自英語的翻譯小說。原作名為《夜與晨》,作者是英國作家利頓;譯者署名“蠡勺居士”,其譯作自1873年起連載於《申報》的文藝副刊《瀛寰瑣紀》,歷時兩年。
鑒於目前學界尚缺乏有關研究,《翻譯小說與近代譯論——昕夕閒談研究》利用京、滬兩地所藏資料,對作者及原作、譯者及譯作進行比較全面的考察。
這部小說的創作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19世紀歐洲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封建等級制度開始動搖,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利頓身為貴族卻敢於揭露貴族的醜惡嘴臉,便利用長篇小說這種通俗的藝術形式在社會上製造輿論,試圖影響社會制度的變革。他的《夜與晨》以犯罪問題為切人點,揭示平民犯罪和貴族犯罪的種種社會根源,呼籲學習法國革命,廢除特權制度,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會。本文在闡明這些思想內容的同時,也對這部小說的文學性作了分析,如小說創作的文學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畫、作品的藝術特色、文學成就,等等。
利頓的政治呼聲在中國產生了迴響。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府內外交困,風雨飄搖,蠡勺居士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必須通過改革才有出路。他根據原作的特點,並借鑑中國小說藝術的優良傳統,對這部小說進行了創造性的造譯。譯作呈現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不過,有關這樣一位譯者的真實情況,迄今所見可資利用的原始資料幾乎無存。本文就譯者身份問題既梳理成說,又發表己見,並對譯者與《申報》的關係、譯者翻譯工作的真實情況等問題作了考證。
任何實踐活動的背後,無不有著某種思想或理論作為明確的或潛在的指導原則,因此就譯作而考察譯者的翻譯觀、文學觀乃至文化觀,也就成了本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從譯筆的取向與創新,推斷譯者對於“信、達、雅”翻譯觀的態度、對於小說之社會功能的認識以及對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文化借鑑的嚮往。與同時代的小說作家和翻譯者相比,他明顯具有超前意識,理應在近代小說理論的開拓者之列。正因為如此,本文譯者翻譯實踐本身及其所蘊涵的思想和理論,影響到了我國早期的改良派的創作與主張。
總之,通過上述種種考察和研究,《翻譯小說與近代譯論——昕夕閒談研究》試圖說明西方文學漢譯之初生態的表現與規律,並為我國翻譯文學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鑑。本書由張衛晴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