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革命

美術革命

本世紀初,美術界產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性運動。儘管這場運動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側重點也不一樣,但它卻具有一些共同的國際特徵,如“為藝術而藝術”的信條受到了廣泛的抨擊,強調藝術的社會作用等。這意味著對於個性的揚棄,而試圖在一種客觀的,甚至科學的基礎上來創造和理解藝術。這種趨勢顯示了理想主義哲學傳統的影響,渴求一種能體現飛速變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實質的理想形式。這就導致了抽象的,特別是幾何的形式,象徵現代性的機器美學應運而生。先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工業及其產品成了繪畫、雕塑的主題,由此而產生的視覺語言又對工業設計產生了重大影響,使設計逐漸擺脫了古典藝術的禁錮而體現出工業產品自身的特色。這場美術運動中的一些重要流派如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等,都對現代設計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立體主義(cubism)產生並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法國,它的基本原則是用幾何圖形(圓柱體、圓錐體、立方體、球體等)來描繪客觀世界。立體主義的創始人給立體主義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作為一系列各種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來理解,這就是立體主義。”這種對於藝術的理解不依靠人們對於外部世界的觀察,而是取決於藝術家們所提供的解析。顯然,這種解析並不一定總是客觀的。畢卡索(PaploPicasso)是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09—1913年間的解析立體主義階段就對自然主義的題材進行了抽象,到了後來的綜合立體主義階段則更加強烈地趨向於與機器美學相聯繫的幾何化。
未來主義(futurism)是第一次大戰之前首先出現於義大利的一個文學藝術思想流派,它對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大加讚賞,對未來充滿希望。1909年,義大利作家馬里內蒂(F.T.Marinetti,1876—1944)在“未來主義宣言”中宣揚工廠、機器、火車、飛機等的威力,讚美現代大城市,對現代城市生活的運動、變化、速度和節奏表示欣喜。未來主義否定傳統的藝術規律,宣稱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未來藝術,並提出把機器和工業作為現代藝術偶像和主題。在繪畫作品中,未來主義者試圖表現現代生活的活力——都市中人群的運動及汽車、火車的高速飛馳等,他們還將一些普通的批量產品作為描繪的主題。未來主義對於機器的崇拜確立了它在現代美學中的核心地位,並在其失去勢頭之後很久仍影響著畫家們。對於未來主義者而言,機器既是抽象的基礎,也能用於比喻。勒加(FernandLeger)世紀20年代所作的一幅畫《機械的要素》(圖1)和德普羅(FortunatoDepero)20世紀30年代所作的《鋼與透平》中的機械構圖,就分別體現了這兩個方面。美術革命圖1勒加於1922年所作的《機械的要素》
圖2墨菲於1922年的油畫《剃鬚刀》
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都把普通批量產品作為一種藝術品來表現。1914年,杜查普(MarcelDuchamp)買了一隻廉價的鐵制瓶架,署名後存列在其工作室內,聲稱它是一件藝術品。這樣,不起眼的實用物品就被他推上了“藝術”的殿堂。他的目的是對藝術的本質提出疑問,因為他認為藝術作為一種精神作品,就不能局限於特定的形式和技巧。其他畫家雖然不像他那樣激進,但他們都開始將機器作為一種繪畫語言引入到了美術作品中,或作為繪畫的主題。美國畫家墨菲(GeraldMurphy)於1922年所作的一幅油畫(2)就是以一些日常用品為主題,描繪了一隻火柴盒、一具安全刀架和一支自來水筆。畫家似乎在說:這些工業產品雖然貌不驚人,事實上卻是整個文明的基本因素,它們比那些貌似非常重要的事物更有意義。1929年,席勒(CharlesSheeler)的油畫《上甲板》(圖3)更是直接以機器本身作為繪畫主題。美術革命圖3席勒於1929年所作的油畫《上甲板》
圖4古爾登於1929年設計的立體主義座鐘(左)和尼爾森於1920年設計的揚聲器(右)
對於機器的愛好必然對於設計產生影響。例如法國的鐘表在一個世紀前被設計成微型的希臘神廟,現在則被裝飾成一件立體主義的雕塑;一位瑞典雕塑家則做了一尊內置揚聲器的機器偶像(圖4)。這些手法與18世紀矯揉造作之風並無本質區別,但它們畢竟預示著某種重要的東西,即人們已開始用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工業產品。現代藝術通過將工業的形式與其內涵相分離,從而建立了一種與工業社會相契合的新美學。19世紀時純機器的形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只有用某種方式加以裝飾之後才能露面。現在,藝術已賦予它們自身以合理性。人們不再把工業視為一種必須加以控制的粗魯力量,而是作為一個理想世界的範例。因此,必須允許機器表現它自己的形式和想像力,而不必在它們身上強加一件古典的外衣。現代藝術對於工業形式的推崇改變了傳統的美學觀念,為現代工業設計的健康發展鋪平了道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