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朴園

此園數十畝,門東向,以水池為中心,景點皆環池而構,參差錯落,自然呼應,布置相宜,蒼翠茂盛。 全園中心,以水景取勝,池上築有七曲木橋,南通石舫,北抵臨池小島假山,波光橋影,如詩如繪。 再北為第五區,西有構築精緻的石砌柳橋,通西側臨水長廊。

羅朴園,坐落於昔州城西隅,今德州市新湖街道辦事處新興街處。為明崇禎監察御史羅國士的別墅花園。羅國士,字尚友,號巔瞻。明天啟七年(1627)舉於鄉,崇禎十年(1637)成進士,曾任河北固安、河南安陽知縣、禮部主事、陝西道監察御史,解任後營室築圃於此。造為小築,池塘一片,種荷養魚,“時花葯以自適風晴雨娛於其中”。入清後,羅氏後裔羅以深,字淵碧,號朴園,增貢生,少慧而學,早就屢跡名場,因不求仕進,而顏以朴志,先志,嘻園林之盛,觀游之籍,對此稍加修葺,不為多靡,台榭花竹,疏落有古致,並榜其門曰“朴園”,名聲遂振,成為德州園林中的佳構,人稱羅園,又稱羅朴園。
此園數十畝,門東向,以水池為中心,景點皆環池而構,參差錯落,自然呼應,布置相宜,蒼翠茂盛。門垣不甚峻而曲,流水不甚激而清,土山不甚聳而曠,林木不甚繁而古,亭榭不甚侈而韻。富有江南園林特色,帶有濃厚的山野韻味。
全園由南向北可分為五個景區。入口處為第一區,昔有門聯為“專意縹緗,左太沖宜春之里;自栽草木,羅尚友永樂所居。”該區以一座三進院落的精舍為主,西行貫長廊,廊中有榭北向,設石制角案。又西行側南面有經堂四五間,廊到此折而北,長達數十丈,有一上房,東西廂房各三楹,為主人的精舍居室,曰:“有竹”,居室西種竹百餘竿,城西女牆霞氣齒齒相映觀。“有竹”居東南為堂者,名“酒天”,供賓朋、好友宴會、聚集之所,饒有特色,為第二區。由酒天向東為第三區,系“松雨樓”,亦稱“問月”,聽松則幽,酌月則暢。前為菊圃,北臨池水,有老柳數珠,復臨澗溪曲折,旁築湖假山一座,峻秀多姿。折而東又有土假山一座,平崗底坡,並有松柏數珠,古樸盎然。再折而南有亭二,方者曰“印濂亭”,圓者曰“戴墨亭”,或鏡智,或澄行。亭南為軒者,曰:“槐蔭清”,畫壁上其羅氏祖先所書格言及讀遺書式古訓。人立石舫,北望大西門,眼前南北長廊如長虹臥波,倒映池中,景色絕佳。由石舫向北,便是遼闊約四畝的池水,為第四區。全園中心,以水景取勝,池上築有七曲木橋,南通石舫,北抵臨池小島假山,波光橋影,如詩如繪。再北為第五區,西有構築精緻的石砌柳橋,通西側臨水長廊。西之北有樓曰“松雨樓”,為羅氏藏書處,昔有聯曰:“辟藝苑文林,可稱三徑;擅春華秋實,無添百城。”溪南即為七曲橋之小島假山,其西麓有石樑通柳橋,面積不大而布局精妙。全園貫通如畫卷一氣呵成。昔日園中有聯曰:“盡樓台池館,只妙手成圖,誰辦此五世遺徑,萬言作賦;視將相王侯,如飄風過眼,才消納四周煙水,一榻雲山。”
朴園曲水四環,廊外城牆聳立,一片田園風光,不啻世外桃源,故尚有“州城分勝”之稱。優越的環境選址,再加上構園的著意境思,使該園高度體現了自然美與人工美的巧妙結合。
以東皋為借景,山光園景,人工自然渾然一體。園以水景取勝,復能借景土假之山,融山光水色於一體,猶如一幅氣勢恢宏的山水畫,使有限的園林空間大為增色,因而園林名家高度評價為“能從大處著眼,深究借景。”
以水面為中心,內外相通,保持良好的水質,又能乘舟觀園,更富有遊覽情趣,並著意巧構柳橋與精溪,使園景饒有特色,引人入勝。
長廊映襯山水,組景層次豐富,廊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主要起空間分隔、遊覽交通作用。該園還高度發揮了襯景和構景的作用。尺度低平的臨水長廊,一方面達到儘可能少遮擋秀麗的城色如園,通過反襯是景觀益顯氣勢恢宏;另一方面連續的廊柱側映池中,形成具有韻律感的優美水景,使空間組景層次大為豐富,堪稱匠心獨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