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墓

民間傳說,羅成馬陷淤泥河,中箭身亡,葬於此地。 小說、戲劇均說,羅成字士信,民間所謂羅成者,當為歷史上之羅士信。 據此推斷,羅士信死於平鄉縣艾村一帶,當是事實。

位於河北刑台市

河北省刑台市平鄉縣艾村西,地名"周西坡",相傳是唐朝初年羅成與劉黑闥作戰的戰場。民間傳說,羅成馬陷淤泥河,中箭身亡,葬於此地。今艾村西尚有羅成墓遺址。《平鄉縣誌》對此有詳細記載。
提起羅成,人們就會想起一位英姿勃勃、白馬銀槍的少年英雄。但查閱史籍,並無羅成名字,只有羅士信一名。小說、戲劇均說,羅成字士信,民間所謂羅成者,當為歷史上之羅士信。《新唐書》說,羅士信是齊州歷城人,十四歲即在齊郡通守張須拖部下領兵打仗,英勇非常。後歸李密,又事王世充,後投唐高祖李淵,屢建戰功,封郯國公。武德五年,羅士信隨秦王李世民征劉黑闥,守洛水城。劉黑闥攻城,正逢天下大雪,孤軍無援,城破。羅士信不屈而死,年二十三歲。
按照史書記載,羅士信是"城陷,不屈而死"。至於是不是民間所傳,亂箭穿胸,死於於泥河,尚待考查。但羅成死於洺水這一點,眾說是一致的。據《平鄉縣誌》記載,古洺水流經平鄉一帶,淤泥河當是它的俗名或是它的支流,按古洺州治所在永年縣,與平鄉毗鄰。隋末竇建德、劉黑闥均曾建都於此。據此推斷,羅士信死於平鄉縣艾村一帶,當是事實。
艾村村西尚存一土台,據傳即當年羅成大戰劉黑闥時所築之點將台。將台東南二、三里處,即為淤泥河故道。今艾村七隊耕地內有一片重鹼不毛之地,據說是當年羅成運鹽船隊傾覆之處。
《新唐書》記載,羅士信埋葬在洛陽北邙。何以艾村又有羅成墓呢?當時兵荒馬亂,將軍歿于軍中,先草葬於當地,待後日再移柩正式安葬,自屬平常。因此,艾村的羅成可能為羅士信之初葬地墓,後經考古學家考證,羅成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鐘山鄉,羅成墓被嚴重盜取。

位於山東臨沂市

羅成墓,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盛莊辦事處的陷泥河南岸,響馬嶺北麓,原濰徐路的東側,李家白莊界內。羅成墓,從南京到北京有七十二座之多,唯李家白莊界內的這一座,最具傳奇色彩,在民間廣為流傳。
羅成乃唐王李世民的一員愛將,拜把的小兄弟,他才貌雙全,文武兼備,善使回馬槍林彈雨,為唐王朝立下了不斐戰功。31歲那年鎮守潼關,陷泥河陷住了坐騎白龍馬,被亂箭射死,身中一百單八箭,首級和胳膊被敵軍取去,好不悽慘。
噩耗震撼山嶽,軍旅盡皆掛孝,家人哭天搶地,唐王李世民更是悲痛不己,下令:“羅成的頭換成金頭,胳膊換成銀胳膊,厚葬之!”從此,金頭銀胳膊成了造墓者首先考慮的問題,也成了盜墓者獵取的首要目標。
羅成的拜把兄弟史大奈,也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員大將,他乃是沂州郯城人,對沂州南部地理非常了解,所以他力主到此地修建羅成墳,李世民準其所奏,並命其為建墓指揮。史大奈選擇墓地極具匠心,羅成雖死於陝西陷泥河,而沂州也有陷泥河,故選在陷泥河的南岸,羅成出身響馬,何不選在響馬嶺的北麓,大將去世,大地也為之戴孝,非彭家白莊之地莫屬(當時,彭家白莊一帶非鹽鹼地,太陽一曬,一片白茫茫,故稱白莊)。
墓地選定,史大奈特色了一批能工巧匠,從南10餘里的二龍山采青石,南陵上燒青磚,從陷泥河源源不斷地運到建墳地。墳的建造分三層,最下一層在地面以下1-2丈,石塊砌成方室,棺木吊在上壁上(稱吊棺),棺下充有清水,據說有毒,無門可進。中間一層是長條青石,壘成縱橫交錯的通道,有室,有門,形如八卦陣圖。最上一層是在通道之上鋪石板,從地平面以下丈余處起腳全部用四稜台形的大青磚砌成拱頂,象一把雨傘蓋在上面。墳門向南與甬道相連,門上有透雕雙鳳銜綬半圓門額,立柱為透雕盤龍,承重柱為高浮雕異獸,還有樑柱及門楣等皆刻畫精工。甬道兩壁的石板上,有男有女,輦上女人頭戴鳳冠,男人蟒袍玉帶,皆栩栩如生,還刻有樂舞、雜技、怪獸等。
墓建成,羅成的妻妾,用上衣的大衿兜土放到頂部,哭聲震野,淚已帶血,一夜間占地10餘畝、高10餘丈的羅成墳立在了大地上。帶血的淚珠長出了滿墳的帶倒勾刺的野酸棗,連雞犬都進不去,當秋天滿墳上的酸棗成熟,如同火山一座,在白茫茫的大地上顯得格外的亮麗。
彭家白莊有人勾引外地盜墓者行動了一次,其後,則每天晚上,就隱隱約約地聽到有一婦人連哭帶罵,說是“偷我家的寶,他絕沒有好!”奇怪的是彭家白莊的屢遭不幸,後全村遷走,彭家白莊隨即消失。後來有李、陳、吳、付性人氏到此居住。繁衍成現在的李家白莊,陳家白莊,吳家白莊,付莊白莊。
1972年底,人民政府對這座羅成墳進行了清理,八卦陣的門旁有骷骨,不能不懷疑上盜墓者入八卦陣不能復出而死。同時還發現一羅成墳多次被盜,裡面的隨葬品蕩然無存,還剩一星半點的不過是賊人漏掉的。八卦陣也好,帶勾的酸棗也好,屢遭不幸的恐嚇也好,都沒有擋信賊人的行動,這不能不說“金頭銀胳膊”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