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山

緱山

緱山位於偃師市東南20公里的府店鎮府南村,海拔308米,景色清秀神奇,四周平疇無際。她扼轘轅,察鄂嶺,東鄰中嶽太少;眺水泉,望香山,西傍龍門伊闕;看馬澗,觀萬安,南對九龍黃廟;眈恭陵,瞰伊洛,北瞻邙山黃河。清乾隆皇帝在住蹕緱山時所作《登緱山》詩中寫到:“緱嶺蘢蔥嵩岳連,傳聞子晉此升仙;割來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帶綿。”充分概括了緱山秀麗風光和迷人景色。

簡介

相傳 西王母姓緱曾在此修練,故得名緱氏山,後簡稱緱山。周時又稱“撫父堆”,位於古緱氏鎮東南約6公里,在今天河南省洛陽東南40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南,離嵩山距離不遠。由洛陽到嵩山,必經緱氏鎮;由嵩山到洛陽,也必過緱氏鎮。

由於緱山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曾招徠無數文人墨客,他們在飽覽緱山勝景的同時,留下了大量讚美王子晉的篇章。從東漢的蔡邕、劉向,魏晉時的阮籍,南朝的 謝靈運,乃至唐代的 宋之問、 李白、 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宋時的范仲淹、歐陽修、 蘇軾;金人元好問,以至明清時期的劉基、王鐸、王士槙等,他們無不對緱山清秀神奇的仙景和升仙太子王子晉作了生動的描述和述說。

歷史傳說

介紹

王子晉王子晉

緱山(今在偃師縣府店鎮)之所以名聞遐邇,聲播華夏,就在於因周靈王太子晉在此升仙而去。故《山海經》載: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四瀆記》上則將其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並排在了第六十位。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河南府志》載:“緱山,在縣南(指偃師老城)40里,孤峰突出,周靈王太子晉升仙於此。”《山拇助》云:“緱山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飲鶴池。”雖然緱氏山海拔僅有308米,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的出名確是因了兩位神仙的緣故。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 據說她曾在緱山修道。因為她姓緱,故該山名緱氏山,後簡稱緱山。另一位是是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王子晉。

《列仙傳》記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他愛好吹笙,喜歡吹鳳凰鳴叫的聲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遊時,遇見仙人浮丘公,他就跟仙人上了嵩山。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後來,家人桓良終於在山裡找到了他。他對桓良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緱氏山上等我。”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們來到緱氏山上,果然看見王 子喬騎著一隻白鶴停在山頭。他只是遠遠的看著人們,並不靠近大家。他舉手向人們致謝意。幾天后,他才騎鶴飛走。後人為了紀念他,在緱氏山和嵩山為他立了祠廟。因此,緱氏山在道家天下72福地中,被列在第60位。

春秋時代,太子升仙的這個地方叫做緱氏邑,山名還是叫緱氏山。因為周朝的王族曾被封在此地,並以“緱”作為姓,便逐漸形成了緱氏家族。唐朝武則天曾在此立碑建廟,紀念王子喬。唐時著名僧人玄奘就出生在這裡。

唐之前的緱氏山還是很繁榮的,有僧、道在此修行,不過見諸史籍的很少。在鼎盛時期,山上建築恢宏,寺廟觀庵同九華、普陀、五台、峨眉四山相仿。比較著名的有紀念度王子喬升仙的浮丘公的浮丘廟和浮丘洞。

傳說仙人跡

1、歷史記載

漢武帝曾親臨緱氏縣,並依禮登上中嶽太室山舉行祭祀。在到太室山前登上緱氏城看到了“仙人遺蹟”。

1、據《史記·封禪書》載:“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指漢武帝)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三月,(漢武帝)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太山(指泰山),太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巔。”

2、據《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無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防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2、文學作品描寫

在文學作品中關於“仙人跡”的傳說描寫有: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漢)武帝復問黃帝如何封禪?公孫卿亂說了一大篇,無非把岳宗泰岱,禪主雲亭的套話,信口鋪張。又把當時甘泉宮,指為黃帝時代的明庭,謂黃帝曾在明庭接見百神,後來采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後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乘龍登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餘人;還有許多小臣,要想攀髯上去,髯被扯斷,統皆墜下,連黃帝所帶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無從再攀,只得抱弓悲號,因以鼎湖名地,烏號名弓。全是牽強附會。這番言詞,武帝已聽過許多方士,說及大略,不過公孫卿所談,更覺得娓娓動聽,遂不禁長嘆道:“朕如能學得黃帝,棄妻子也如敝屣哩!”當下拜卿(指公孫卿)為郎,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既而卿入都面陳,謂緱氏城上有仙人跡,請武帝自往巡幸。上回所述駕幸緱氏,便是為了公孫卿一言。惟武帝也恐為所欺,曾向卿說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卿答稱人求神仙,神仙不須求人,應該寬假歲月,精誠感應,方得上迓仙人。(摘錄於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名人故事

西王母

西王母,傳說中的女神。宋代《太平廣記》記載,緱氏山就是西王母“修道之故地”。正是因為西王母姓緱,這座山才得名緱氏山,簡稱緱山。

王子晉

王子晉,春秋晚期人,字子喬,周靈王之子,博學多識,生性好道。周靈王二十二年, 子晉遇到道士浮丘公,隨上嵩山修道。相傳,幾十年後的七月七日,子晉在緱山(今府店鎮南)上乘白鶴升天,遠近可見。緱山周圍白鹿原、葬劍冢、升仙觀等諸多地名,皆緣於此。

劉徹

劉徹,西漢第五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樹的封建帝王。他富國安民,開疆拓土,宣揚國威,是中國真正統一的確立者,把西漢推向了極盛時期。他晚年多病,疑神疑鬼,為尋長生不老藥,於公元89年又一次出巡山東沿海,尋找神仙,見到的只是大浪淘沙,無望回程。歸途路經緱山,登高膜拜,被太子升仙所感動,情不自禁的對大臣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劉秀

劉秀,字文叔,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28歲起兵加入綠林軍,30歲當皇帝,謚光武。他削平割據,擁有天下,布衣還鄉,與民同樂,情同兄弟。在朝拜中嶽途徑緱山,被子晉體恤民情升仙的故事所感動,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而行之”。即恢復奴婢的平民身份,分田給地,減刑輕稅,並官省職,和諧君臣,吏民關係。是中國歷史上影響頻大的帝王。

武則天

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曌,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為唐代飛白書遺存中的佼佼者而被書法界推崇,今存於偃師市府店鎮緱山之巔。

唐玄奘

唐玄奘,統稱三藏法師,我國唐代著名高僧,傑出的翻譯家、旅行家,佛學理論家。13歲出家,28歲遊學天竺,聲震五印,成為全印度公認的第一流佛教大學者。45歲帶著657部佛經返回祖國,並用19年時間翻譯經論75部1335卷。前後半個世紀只回家一次,拜祖遷母墳。不忘再登緱山,游陳河,回味鐵青。

乾隆帝

乾隆帝,他一生勤勉為政,功績卓著。用他的文治武功親手勾畫了清帝國的遼闊版圖,是清帝國統一繁榮局面的開創者。公元1750年,他因兩個兒子和皇后死亡,常起煩惱。在皇太后的勸說下,出巡遊覽嵩山,夜宿緱山,視察升仙觀,漫步控鶴里。

楊勉齋

楊勉齋(1886--1912年),字源懋,偃師縣官莊人,人稱“中州才子”。在緱山腳下建講武學堂,培養了吳佩孚、劉茂恩等一批將才。只可惜,楊源懋先生事業未竟,英年早逝。當時楊先生的好友於佑任先生親自寫悼念文章,刻石記之,至今碑刻尚在。追憶楊先生舊事,直讓人怨天妒賢才,不由得潸然淚下。

偃師八景之一

緱山夜月

緱山夜月緱山夜月

緱山夜色月澄清,四野無塵花露凝。

白鶴不迷仙島路,碧雲空鎖滑王城。

光搖古殿松楸老,字滅殘碑澗戶明。

可惜翠裘相擬似,教人徒憶鳳笙鳴。

題解:此詩寫晴夜月下緱山上的情思。緱山,在今府店鎮南,太室西側,少室北麓,為一拔地而起的孤峰,乃道教72福地之一,老子也曾於此布道,又名“青牛觀”。據傳,周靈王太子晉在此控鶴升仙,山上有女皇武則天手書的升仙太子碑。

有關詩句

鳳吹笙曲

唐·李白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鍊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窮已。

欲嘆離聲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王子晉廟

唐 白居易

子晉廟前山月明,人聞往往夜吹笙。

鸞吟鳳唱聽無拍,多似霓裳散序聲。

奉使嵩山經緱山

唐·宋之問

侵晨發洛城,城中歌吹聲。

畢景之緱嶺,嶺上煙霞生。

草樹饒野意,山川多古情。

大隱德所薄,歸來可退耕。

緱山子晉祠以下陪太尉錢相公游嵩山七章

宋朝 梅堯臣

王子居玉京,故山空寂寞。

猶聞朔月笙,尚想賓天鶴。

翠柏深古壇,丹霞留迥壑。

芝庭誰款扉,旌旗穿林薄。

王子晉贊

宋 謝靈運

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

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

王子復清曠,區中實譁囂。

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繙。

鵲橋仙·緱山仙子

北宋 蘇軾

緱山仙子, 高情雲渺, 不學痴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 舉手謝、 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 銀河微浪, 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 風雨散、 飄然何處?

緱山置酒

金朝 元好問

靈宮肅清曉,細柏含古春。人言王子喬,鶴馭此上賓。

白雲山蒼蒼,平田木欣欣。登高覽元化,浩蕩融心神。

西望洛陽城,大路通平津。行人細如蟻,擾擾爭紅塵。

蓬萊風濤深,鬢毛日夜新。殷勤一杯酒,愧爾雲間人。

緱山緱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