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思維解決堵車

網際網路思維解決堵車

20世紀70年代,有位在世界銀行工作的以色列經濟學家雅科夫·扎卡維提出了一種“出行時間預算”理論,他發現不管是在美國的城市還是非洲的農村,大多數人花在路上的時間基本上是相等的,大概是1個小時多一點。而義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凱瑟爾·馬切蒂進行深入研究後也指出,在汽車出現之前的歷史上,人類的通勤時間一直維持在1小時左右。他稱之為人的“洞穴本能”,認為這是人們對運動和家庭需要之間的一種平衡。

堵車經濟學

20世紀70年代,有位在世界銀行工作的以色列經濟學家雅科夫·扎卡維提出了一種“出行時間預算”理論,他發現不管是在美國的城市還是非洲的農村,大多數人花在路上的時間基本上是相等的,大概是1個小時多一點。而義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凱瑟爾·馬切蒂進行深入研究後也指出,在汽車出現之前的歷史上,人類的通勤時間一直維持在1小時左右。他稱之為人的“洞穴本能”,認為這是人們對運動和家庭需要之間的一種平衡。

按照古羅馬的出行“1小時規則”,專家發現,30分鐘行程之後,人們對旅行的滿意度開始下降。而堵車,便會大大延長人們的預期出行時間,造成心理上的不滿和體能上的疲乏。

如何應對堵車,這是如今的有車族不能不考慮的問題,“”也應運而生。其實在國外,就有這方面的專家,他們關注並研究堵車現象,提出了“幽靈堵塞”、“蹺蹺板效應”、“團體最最佳化”等理論。不過,我很懷疑這些理論擱在中國是否能行得通,比如長期難以紓解的京藏高速進京車輛擁堵問題,似乎就不是某種單一理論能夠解決了的。倒是擁堵地段周邊的農民把“堵車經濟學”原理運用得非常自如,利用這個機會賣給司機們食物和水,小小發了一點“堵車財”。

我知道,雖然很多開車人並不研究“堵車經濟學”,但一般心裡都有一個小算盤,都會盤算如何避開堵車高峰,如何在堵車時紓解自己的心情。因為堵車就意味著你必須多付出油錢,多付出精力,多付出時間,甚至呼吸更多的廢氣,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增加你生活的成本和負擔。

實際上,在美國以及歐洲等已開發國家,堵車已經連帶產生了一系列“堵車經濟”,比如汽車餐廳、車內方便食品、車內有聲讀物、車內免提電話、車載視頻等。廣播業在瀕臨式微的時候,也因汽車業的發展和堵車現象的增加,得以在交通廣播領域施展拳腳,十有八九的車主會將車內廣播頻道調在交通台上,隨時傾聽哪裡堵車了,哪裡的道路出了事故。

開車經濟學

美國紐約的自由作家湯姆·范德比爾特甚至專門寫了一本《開車經濟學》,其中絕大多數篇幅寫的是堵車問題,用了大量數據和事例來說明人們為解決堵車問題進行的不懈努力。比如他說1982年美國全部交通延時7億小時,到2003年,這一數據上升到37億小時,其中26個市區延時現象幾乎增加了655%。1960年,美國人均每天駕駛里程約為21英里,到2001年,這個數字已超過32英里,現在更多。

我的一位朋友開玩笑說:“堵車問題就像中東和平問題。”如今大都市的人可能一輩子也碰不上一次撿錢的機會,但他決不會不趕上堵車,無論他開車或坐車。以前在農村好不容易跑過一輛車,頑皮的孩子會追著車尾巴不放,現在連河北和內蒙古的農民都說:“我可見識了什麼叫堵車。”

慢車必須靠右

在德國的無限速高速公路開車是最痛快的事情,最左邊的快線是留給時速150km/h,甚至是200km/h以上的快車行駛,所有的車都不會長期占用左線,看到快車就會自動讓出車道,而超車只能在左邊進行。而慢車和大貨車,都會自覺在靠右的線行駛,而法規也禁止慢車在快線行駛。

美國高速公路情況有點不同,超級寬的車道上,幾乎每條車道都行駛著時速110-120km/h車輛,並不規定右邊車道一定要比左邊慢。但有一點是肯定,慢車必須靠最右邊行駛,否則警察會來找你麻煩。

慢車必須靠右行駛,燈位起步必須迅速,這在國外已經是基本是行駛規範。在歐洲可能有人會超速,但絕對很少見到慢車在擋道。

在他們看來,你的速度慢又行駛在不正確車道上,會嚴重阻礙別人的效率,而且導致不安全的情況發生,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事情。但在國內,慢車擋道是習已為常的事,甚至你還會有機會看到停在快線上換輪胎的司機。

行吧大數據解決擁堵

為了解決擁堵,很多城市都在不斷拓寬道路,新修道路和分流。但是,幾乎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改變擁堵的地點和方向。比如深圳,上班和下班的不同時段擁堵的方向還不一樣。我有幾次穿越東部大梅沙的高級別堵塞的體驗,堵塞是前面的車速太慢,太慢的原因一個是啟動,一個是道路限速,然後擁堵產生遞延,導致排隊不斷增長。

道路如同管道,路口匯流如同彎管接入。水的流量一定的時候,狹窄部分必須更快的速度,才能排除擁堵。
狹窄是相對而言的,越是匯合車流越多的地方,相對狹窄,這地方需要更高的限速。

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為解決交通擁堵提供了良機。過去治堵的思路往往集中在限制或控制,而網際網路的思維和視角則側重於群體交通行為數據的挖掘和利用,前者相當於計算機領域的中央控制式的計算,後者相當於網路時代的分散式計算,網路節點多,對交通情況的變化也較為敏感,計算效率也更高。

為了解決城市交通擁堵,不同國家不同城市採取不同的方法或者方法的組合,歸納起來主要是兩類,一類是通過行政手段,一類是通過經濟槓桿。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在大數據背景下,如果用網際網路思維和視角來觀察交通擁堵問題,或許就會得出更多有價值的結論,再輔之對策,做到未雨綢繆,有助於在根本上緩解交通擁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