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增長

綠色增長

綠色增長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提出的。比較權威的理解是經合組織(OECD)的定義,它認為"綠色增長系指在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繼續為人類幸福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促進經濟成長和發展。" “綠色增長”作為一種“追求經濟成長和發展,同時又防止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不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增長方式,在強調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同時,還強調通過“改變消費和生產模式完善社會福利、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增加就業並解決與此相關的資源分配問題”。 作為可持續範式之一,綠色增長被普遍視作一個更能擺脫經濟停滯的途徑而受到理論界和超國家組織的廣泛關注,然而它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還有待理論界和實務界進行進一步研究 。

必要性

我國經濟成長方式的特徵:一是經濟長期高度依核低成本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高強度投入。二是經濟成長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此種特徵的增長方式愈來愈難以為繼,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開始減弱。

(2)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

(3)投資持續高增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4)出口過快增長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

我國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使經濟向綠色增長方向邁進。

綠色增長實現手段

綠色增長的實現僅僅依靠政府之力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舉全社會的力量,協同合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政府、企業、公眾、科研院所、環保組織、國際組織等都對推動綠色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1.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農業示範區,形成綠色發展先導效應;

2.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包括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等。

3.減少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其中資源包括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環境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

4.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低水平擴張和重複建設;

5.淘汰落後產能;前沿節能降耗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研發、套用;實施強制性能耗物耗標準;

6.節能降耗目標責任評價考核;

7.建成綠色產業體系;

8.構建綠色發展保障機制,如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補償、節能減排約束、循環經濟統計評價、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9.發揮財政槓桿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政府投資向結構調整和綠色增長傾斜;

10.嚴格環境監管監測,污染事故應急預警系統,環境執法,排放許可,限期治理,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項目環境準入控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企業年度環境報告制度,總量控制指標考核。

國內研究

大連理工大學生態規劃與發展研究所團隊2013年8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綠色增長理論與實踐的國際比較研究。國際合作團隊包括: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

“綠色增長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綠色增長理論與實踐的國際比較研究”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會議計畫於2015年4月11日至12日在中國大連舉行,屆時國內外“綠色增長”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對綠色增長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與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