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效益

經濟政策效益的內容一是經濟政策價值。 經濟政策效果是經濟政策標準的外在化的存在方式。 經濟政策效率是經濟政策標準在現實中的速度規定。

經濟政策效益的內容

一是經濟政策價值。經濟政策價值是指經濟政策主體運用經濟政策而作用於經濟政策客體並實現自身的利益和意志,以及經濟政策客體受經濟政策作用來反映和體現經濟政策主體的利益和意志,即經濟主體的需求與經濟客體的有用性的統一。經濟政策價值是經濟政策效益的內在性質,而經濟政策效益則是經濟政策價值的外在表現。沒有經濟政策價值也就沒有經濟政策效益,沒有經濟政策效益也就無所謂經濟政策價值。經濟政策標準就是這兩者的統一。
二是經濟政策效果。經濟政策效果是指經濟政策運行過程中以及結束後的成果和收益。它是經濟政策效益的一個表現方式。經濟政策效果可分為政治效果、技術效果和社會效果等。經濟政策效果是經濟政策標準的外在化的存在方式。
三是經濟政策效率。經濟政策效率是指經濟政策運行過程中完成工作量(運動量)的大小,即制定實施經濟政策的工作量與經濟政策效果的比率。一般說來,經濟政策效率就是經濟政策成果與所付出代價的比率。它是經濟政策效益的一個指標。經濟政策效率低下的經濟政策,其效益不會高。經濟政策效率是經濟政策標準在現實中的速度規定。

經濟政策效益的計算公式

E=R/C;或E=R-C
式中E為經濟政策效益,R為政策產出或政策收益,C為政策投人或政策成本。從理論上考察,上述經濟效益指標應該能夠概略地反映經濟政策的效益狀況。但是由於政策成本C和政策收益R計算上有一定難度,有許多問題尚待進一步加以研究。
為簡化和易於明了反映經濟政策效益,有時也用政策目標實際值和政策目標值之比,來表示政策實施的效益,如下式:
EM = M1 / M0
式中EM 為政策效益,M0 為經濟政策目標值,M1 為經濟政策目標實際值,則EM 反映經濟政策實際目標值偏離政策目標程度,如果EM 為0,則表明既定政策目標根本沒有實現。
比如我國2002年GDP的增長速度原定為7%,而年終國家統計局公布實際為8%,則經濟政策效益EM為114.3%(0.08/0.07),表明1998年經濟成長政策目標已較好地實現。這個經濟政策效益指標只反映實際經濟政策目標值和經濟政策目標值的偏離程度,偏離愈小愈好。

經濟政策效益的意義

不斷地提高經濟政策效益,即用儘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信息的政策消耗,完成數量儘可能多的或質量儘可能好的政策任務,發揮經濟政策最佳的功能,以最好的方式和途徑實現經濟政策目標,是經濟政策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經濟政策效益在經濟政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是關係現代化進程和國家命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經濟政策效益能否提高,直接影響著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的經濟政策運行,制約著這個系統工程的整體效益。“效益就是生命”,對於經濟政策活動來說,經濟政策效益關係到國家的命運。經濟政策運行過程中辦事拖拉,信息不靈,決策不準,施政不快,文山會海,公文旅行,只劃圈圈,坐而論道,耽誤時機,這種低下的經濟政策效率是不會有什麼經濟政策效益可言的,甚至會產生負效應。如此發展下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岌岌可危。
二是經濟政策活動的根本宗旨。經濟政策效益是一切經濟政策活動的根本宗旨,貫穿於經濟政策活動中的主線,研究和運用經濟政策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抓住這根主線。離開經濟政策效益便沒有經濟政策活動。
三是經濟政策觀念變革的核心。樹立經濟政策效益觀念是變革經濟政策觀念的核心。人們樹立了經濟政策效益的觀念,就會珍惜時間,竭力發揮經濟政策功能,提高經濟政策運行效率;創造更多的經濟政策價值,進而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四是各項經濟改革的準繩和目的。各項經濟改革的目的,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提高經濟政策效益。能否提高經濟政策效益,是檢驗各項經濟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或準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