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

納薩爾派原來主要以西孟加拉作為活動中心。在加爾各答激進的學生運動中,該組織的實力得到展示,吸引很多學生加入,Majumdar聲稱要將極端運動從鄉村蔓延到全國各地,並主張對“階級敵人”進行暗殺,占領大學,對警察進行武力攻擊。

產生原因

1960年代,一些印度共產黨成員不滿於印共(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因為其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鼓動印度農民和下層階級發起暴動,推翻政府和上層階級,於是,該黨被命名為印共(毛)。1967年5月18日,由Charu Majumdar、Kanu Sanyal和Jangal Santhal領導的印共(毛)一部在西孟加拉(West Bengal)邦的小村納扎爾巴里(Naxalbari)發動武裝起義,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納薩爾派正由此小村得名。

前期困境

1967—1975年間,該派活動面臨一些問題:缺乏大規模組織能力,不能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秘密的組織和軍事訓練使其很難獲得大規模的支援;暗殺行動根據政治派別設定目標,而非根據社會經濟地位選定“階級敵人”;徵募工作不規範,魚龍混雜,很多人只是為了報私仇而加入,甚至有罪犯為了獲得武器而加入;政府派出間諜,輕易滲透到該組織中;清除“階級敵人”的行動在民眾中引起恐慌。

發展

近年來,其活動遍及印度近40%的國土,主要集中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東部和南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在印度東北各邦,該派武裝仍被稱為或自稱為毛派,但在南部各邦,該派有其他名號。

據稱,儘管這支隱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裝組織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對印度安全構成的威脅卻是最大的,該組織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團體的普遍反對。據印度情治單位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估計,這支武裝大約有5萬名成員,其中2萬名為武裝人員,但支持者無法統計,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最具實力的反政府武裝,曾被印度總理辛格稱為印度國內的最大威脅。印度情治單位和政府官員坦言,納薩爾派武裝之所以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驅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過槍桿子來確保印度菸葉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另外,由於納薩爾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別是廣大農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現狀

印度政府在2009年2月在左翼極端組織活躍的8個省份發起針對該組織的全面清剿運動。 5月下旬,納薩爾派在西孟加拉邦的Lalgarh發動大規模襲擊,領導人Kishenji宣稱其目的是在該地建立“解放區”,他稱這是1970年代中期以來該派第一次在西孟加拉邦獲得根據地,並將於2011年在加爾各答發動武裝運動。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為何自稱毛派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成立於1967年,得名於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村。上世紀60年代,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領導者不滿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1967年,他們領導了無地農民暴動,即“納扎爾巴里運動”。

據印度內政部統計,目前印度28個邦中,20個邦都有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活動,其主要活動地點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和東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

納薩爾派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聲稱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為窮人爭取土地和工作而鬥爭。因此,該組織也自稱印共(毛)。

2005年,時任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曾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係,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