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鯧魚

紅鯧魚

紅鯧魚,別名也叫淡水白鯧,雖然在外形上酷似鯧魚,但是它的成體卻有著黑色的背鰭和閃耀著桔紅色金屬光澤的腹鰭。

基本信息

外型特徵

紅鯧魚紅鯧魚
簡介

是鋸脂鯉亞科、巨脂鯉屬的一種,與俗稱的“食人魚”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鰭條無硬棘。背鰭18~19;臀鰭16~18;腹鰭8。鰾室為二個,後室長於前室。側線鱗82~98。上、下頜齒均二行,齒面呈缺刻狀尖端突出,牙齒鋒利,能咬在水中其它生物,飢餓食物不充足情況下能吃同類。第一鰓弓的鰓耙數30~36。有明顯的胃,胃囊呈U字狀較膨大,其胃的長度約為腸長的1/5,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有幽門盲囊(幽門垂),腸及內臟周圍有脂肪塊。
根據體長118~144毫米的42尾標本的測定,平均體長為體高的1.87倍,為頭長的3.35倍,為尾柄長的13.73倍。頭長為體厚的1.92倍;為吻長的4.18倍;為眼徑的4.27倍。有點像海水鯧魚,側扁成盤狀,背較厚,口端位,無須。頭部小,頭長與頭高相當。眼中等大,位於口角稍上方。尾分叉,下葉稍長於上葉。背部有脂鰭,背鰭起點與腹鰭略相對,體被小型圓鱗,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略呈鋸狀的腹棱鱗。體色為銀灰色,胸、腹、臀鰭呈紅色,尾鰭邊緣帶黑色。魚種時體表有黑色星斑。到了成魚這種星斑消失,但成魚的體色會受環境的影響而有些變化,飼養在室內水簇箱中缺乏陽光的鹼性水體中的短蓋巨脂鯉體色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養在池塘中則是白身、銀鱗、黑尾、紅鰭,四色相配,魚種加上體表星斑,極為美觀。由於這種魚的體型、體色特點,因此是很好的觀賞魚。
生活習性
紅鯧魚為雜食性魚類,消化系統發達,具有肉食性魚類所具備的膨大的胃和幽門囊,既攝食小魚、蝦和底棲動物等動物性飼料,又攝食水草、蔬菜、藻類等植物性飼料。在特別飢餓和實物匱乏時可進化成食人魚。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餵花生麩、豆餅和配合飼料。魚苗階段主要攝食硅藻、甲藻等單細胞藻以及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據觀察,剛孵出的仔魚以卵黃為營養,4~5天后腸管形成。長至5.6毫米,開始攝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單孢藻和輪蟲類。在全長16毫米左右時,其消化道內的食物主要是水蚤;當全長長至4~5厘米,腸胃內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類;全長6厘米左右時,消化道中食物組成除各種浮游生物外還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餵的飼料。當全長達7厘米以上,其食物組成主要是各種植物碎屑和投餵的飼料。所以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
繁殖特性
紅鯧魚個體較大,生長迅速,最大個體可達20公斤,飼養一周年體重可達1000克以上。在廣東,當年孵化的魚苗,飼養到年底可長到500克以上的上市規格,最大的可達1000多克;到第二年可長到2000克左右。在浙江,當年於4月下旬~5月上旬人工繁殖的紅鯧魚苗育成夏花後,飼養4個月以上,尾重達240克左右,也達到了食用魚規格。紅鯧魚的群體生長較均勻,個體差異較小,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種內一般不互相殘殺。但魚種在飢餓的情況下會互相咬傷,有的因尾鰭被吃掉而死亡。所以,一方面在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飼料充足,另一方面最好採用與其它魚類混養的方式。
生長環境
紅鯧魚屬於熱帶性魚類,適溫範圍12~35℃,最適生長水溫為24~32℃,如水溫持續兩天低於12℃時,就有凍死的危險。該魚對低氧耐受力較強,在溶氧為0.5毫克/升時仍能生存,適宜在較肥的魚塘中養殖,還能在鹽度10‰以內的鹹淡水中養殖。紅鯧魚喜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性情溫馴,有成群活動的習性,容易捕撈,其鱗片細小緻密,不易受傷,適宜於長途運輸。淡水白鯧為熱帶、亞熱帶魚類,水溫低於12℃時會死亡;水溫在18℃~19℃時可存活,但易生病甚至大批量死亡。因此,紅鯧魚的越冬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菜品特色

紅鯧魚紅鯧魚

紅鯧魚,別名也叫淡水白鯧,雖然在外形上酷似鯧魚,但是它的成體卻有著黑色的背鰭和閃耀著桔紅色金屬光澤的腹鰭。紅鯧魚的幼體也很漂亮,通常只有米粒大小的紅鯧魚幼體,其背鰭已經顯現出黑色,一群群的一起在魚缸里游來游去頗引人注目。其肉質鮮嫩,用以紅燒、燉湯、蔥油等味道極佳,是宴客賓朋上佳菜餚。

做法

紅鯧魚紅鯧魚

2.鯧魚去鰓,去肚,洗淨後,在魚身上劃3刀,然後拍上澱粉

3.鍋里油熱後,放入鯧魚煎一下

4.放入適量的清水,加入料酒,薑片

5.加入糖和老抽

6.用大火煮10分鐘

7.在魚的四周放上洋蔥片

8.加些鹽,再用大火煮3分鐘

9.再加些蔥花即可

營養價值

紅鯧魚紅鯧魚

紅鯧魚魚肉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W-3系列,經醫學臨床證明它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物資,紅鯧魚的膽固醇含量也低於所有的動物性食品。有益氣養血,舒筋利骨的功效。主消化不良、貧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具有祛脂降壓,消食,補血益氣,強筋,壯骨的功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