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安全儲存守則

糧油安全儲存守則

為了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安全儲糧方針,強化落實“誰儲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糧油儲存安全責任,規範糧庫安全儲糧作業與管理行為,確保糧油安全儲存,依據《糧油倉儲管理辦法》《糧油儲藏技術規範》《糧油儲存安全責任暫行規定》等制度標準規範,制訂本守則。

為了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安全儲糧方針,強化落實“誰儲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糧油儲存安全責任,規範糧庫安全儲糧作業與管理行為,確保糧油安全儲存,依據《糧油倉儲管理辦法》《糧油儲藏技術規範》《糧油儲存安全責任暫行規定》等制度標準規範,制訂本守則。

本守則是從事糧油倉儲活動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適用於各類糧油倉儲單位。

第一章 糧食入倉與質量控制

1.入倉作業準備

糧食入倉前,倉儲管理部門要檢查倉房,確認倉房無破損、滲漏、返潮等現象,門窗和照明燈等能正常使用;要清潔倉房,有活蟲時進行空倉殺蟲,採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殺蟲劑進行殺蟲處理,制定空倉殺蟲方案,經批准後實施,做好隔離工作。空倉殺蟲藥劑及用量見表1。

設備管理部門要清潔和調試設備,確保作業期間輸送清理和倉儲工藝等設備正常運行。

表1 空倉殺蟲藥劑及用量

種類 食品級惰性粉 磷化鋁 敵敵畏 溴氰菊酯
用量 3~5 g/m 3~6 g/m 0.1~0.2 g/m 0.1~2 g/m
註:敵敵畏僅用於空倉和環境殺蟲,嚴禁噴施或落入儲糧中;溴氰菊酯應以煙霧劑形式用於空倉殺蟲。

2.入倉糧食質量要求

入糧時,按批量扦取樣品,檢測糧食水分和雜質含量。入倉糧食水分含量宜控制在當地安全水分以下,雜質含量應嚴格控制在1.0%以內。對於水分、雜質含量超標的糧食,應經過乾燥、清理,達到要求後,方可入倉。

入倉糧食應按種類、等級、收穫年度分開儲藏。已感染害蟲的糧食應單獨存放,並根據蟲糧等級按規定處理。

3.入倉作業要求

入倉作業流程主要包括質檢扦樣、檢斤稱重、布設通風地上籠(橫向通風無需布設)、卸糧清雜、質量抽檢、輸送入倉。

入倉過程中,提高機械化進倉水平,採取有效措施減少自動分級(淺圓倉、立筒倉入倉時採用布料器、減壓管等)和防止測溫電纜移位。做好防蟲、防鼠、防雀工作,加強對全流程的除塵防塵工作,保護環境。

入滿糧後,應進行平整糧堆糧面、鋪設糧面走道板、布置糧情測控系統、通風均溫均濕、防蟲防霉、密閉壓蓋等作業。

糧庫管理人員要對入倉全過程進行跟蹤檢查,保證入倉糧食符合儲存要求,並在入倉糧食質量控制單上籤字確認。

第二章 環境巡查與鼠雀防治

4.環境巡查

應檢查庫區內有無殘糧、垃圾、污水、雜草等,並及時清理乾淨;應安排人員巡更,檢查倉頂、倉壁、門窗、擋水牆等是否完好,特別是在大風、雨雪等惡劣條件下,及時檢查倉房設施、通風設備、熏蒸器具、氣調系統、擋鼠板、防雀防蟲網等,確保各項設施性狀完好、使用正常。

5.防鼠措施

清潔並保持庫區環境衛生;硬化倉庫四周地坪,封堵鼠洞;密實倉庫(囤基)地坪、牆角、檐口孔洞縫隙;在倉門處安裝防鼠板。

6.滅鼠措施

(1)誘捕:將裝有誘餌的捕鼠器械(鼠夾、鼠籠、粘鼠板等)放置在老鼠活動線路上,誘殺老鼠。

(2)毒殺:將鼠藥摻入老鼠喜食的食物中,或採購毒鼠誘餌放置在老鼠經常出沒處,毒殺老鼠。

(3)熏殺:將器材庫、運輸工具(輪船、車皮等)密封后,按要求投放磷化鋁、氯化苦、敵敵畏等熏蒸劑,熏殺老鼠。

7.防雀措施

倉門懸掛防雀簾;在倉窗、排風扇口、環流風機罩、簡易倉囤檐口及頂部通風口等位置安裝防雀網;所有穿牆管道、配電間電纜管兩端應密實處理;配電箱門要密實無縫隙。


第三章 糧情檢查檢測與分析報告

8.糧情檢查分析報告

保管員應認真執行糧情檢查制度,每天做好工作日誌,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糧庫倉儲管理部門負責人應每周對糧情進行全面檢查,做好記錄,每半個月形成糧情報告,及時上報糧庫負責人。

糧庫分管負責人應每月對糧情進行全面檢查,形成糧情分析報告,及時報糧庫主要負責人。

糧庫主要負責人應每季度對糧情進行全面檢查或重點抽查,召開糧情總結分析會,形成糧庫安全儲糧報告,及時按規定上報。

發現安全儲糧問題和隱患,應及時採取相應處理措施,逐級督導。

9.人工入倉日常糧情檢查

人員入倉前,應確認安全,特別是氣體濃度安全後方可進倉。進倉後,檢查糧食色澤氣味;觀察倉內有無蟲繭網、鼠雀跡;檢查倉溫倉濕、糧溫糧濕;檢查糧堆是否有結露、板結、發熱、霉變等現象。有條件的糧庫可取樣進行糧食籽粒黴菌孢子檢測(檢測方法與評價指標參見附錄1)。對未採用計算機測溫的糧堆,或計算機測溫的盲區、糧溫異常點、系統故障點,或易發生問題的部位,應進行人工檢測檢查、記錄檢測結果。

根據人員入倉檢查糧情的情況,採用糧食水分快速檢測儀(器)或抽樣送檢,檢測問題部位糧食水分,進一步分析糧情風險。

按GB/T 29890的方法取樣,篩檢害蟲,並鑑定害蟲種類,測算蟲口密度、確定蟲糧等級。

10.計算機檢測糧情

採用計算機測溫的,感測器布置應標準規範,系統工作正常。應檢測“三溫兩濕”,糧溫檢測周期見表2。應將檢測結果記入糧情(糧溫)報表(格式參見附錄2和3),並至少保留一個儲藏周期。

表2 糧溫檢測周期建議

儲糧情況 檢測周期(糧溫低於15 檢測周期(糧溫高於15
安全水分糧、基本無蟲糧 15天內至少檢測1次 7天內至少檢測1次
半安全水分糧、一般蟲糧 10天內至少檢測1次 5天內至少檢測1次
危險水分糧 5天內至少檢測1次 每天至少檢測1次
危險蟲糧處理後的3個月內 7天內至少檢測1次
新收穫糧食入倉後3個月內 適當增加檢測次數

第四章 儲糧溫濕度控制

11.新糧入倉均糧溫

新入倉的糧食宜採用6~12m/h·t的單位通風量進行均溫通風,通透糧堆,當糧堆溫度梯度≤1℃/m,房式倉糧堆上層與底層溫差≤3℃,筒式倉糧堆上層與底層溫差≤10℃時,即視為糧溫均勻。

12.夏秋糧倉排積熱

夏秋季節倉溫或表層糧溫明顯高於外溫,應適時自然通風或開啟排風扇排積熱,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排積熱期間對門窗和排風扇口等處做好防蟲工作。

13.秋冬通風降糧溫

在滿足允許通風降溫的條件時,秋冬季節應採取豎向或橫向等機械通風措施降低糧溫。通風判定條件按LS/T 1202標準執行。北方地區可採用自然通風,利用氣溫低的環境條件,緩慢降低糧溫。

14.春季隔熱保冷心

冬季通風后,春季宜做好倉房密閉隔熱,有條件可做糧面壓蓋,保持糧堆低溫。

15.夏季控溫去熱皮

夏季應控制倉溫和表層糧溫。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夏季利用糧堆冷心冷量,通過環流通風,降低糧堆表層和側壁的較高糧溫(糧堆熱皮)。其他地區可採取空調或谷冷機等人工冷源控溫。

16.季節交替防結露

春夏交替季節應做好倉房或糧堆密閉隔熱,阻止外界熱空氣進入倉房或糧堆,防止在糧堆表層以及其他易受外界影響的部位發生結露。

秋冬交替季節應隨外溫的下降適時通風,逐步降低倉溫、糧溫,減少溫差,薄膜密封糧堆必要時揭膜,預防結露。

第五章 蟲霉防治

17.防蟲線和防蟲網

在倉房門窗、排風扇口、通風口等處布置和噴施食品級惰性粉、溴氰菊酯或防蟲磷等防蟲劑,布設寬度大於10 cm的防蟲線,用於日常防蟲。在門窗處布設80目以上防蟲網。

18.綠色安全防治儲糧害蟲

應儘可能減少儲糧化學藥劑的使用,優選溫控防蟲、糧面密封薄膜防蟲。有條件情況下,可採取食品級惰性粉(參見附錄4)和氣調等綠色安全的物理防蟲技術以及生物防治技術。

19.儲糧防護劑防蟲

儲藏時間超過1年的糧食,宜對糧堆底層和上層30 cm厚的糧食施用防護劑或食品級惰性粉,按標準劑量施用。採用噴霧機械施用防護劑時,應在皮帶輸送機輸送糧食入倉時定點定量施藥;防護劑的載體應使用與儲糧種類相同的糧食糠殼;使用防護劑的操作人員應經過培訓,施用的防護劑應經過國家農藥等管理部門登記和批准。

20.熏蒸氣調防治害蟲

糧溫15℃以上的一般蟲糧,應在15天內進行除治;嚴重蟲糧應在7天之內進行除治;危險蟲糧應立即隔離並在3天內進行徹底的殺蟲處理。基本無蟲糧和糧溫不超過15 ℃的一般蟲糧,應加強檢測,做好防護工作,不需進行殺蟲處理。

熏蒸殺蟲時,糧庫倉儲管理部門應根據害蟲種類和蟲糧等級,制定熏蒸方案,經糧庫負責人審核後報當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備案,並嚴格按儲糧化學藥劑管理和使用規範的要求組織實施。具體熏蒸方法可採取自然潮解常規熏蒸、環流熏蒸、緩釋熏蒸、間歇施藥熏蒸、磷化氫二氧化碳混合熏蒸、雙低熏蒸、帳幕熏蒸,也可採取氮氣氣調等儲糧方法殺蟲。

實施熏蒸、氣調作業前,糧庫分管倉儲工作負責人、倉儲部門負責人、安全員應當按照糧食熏蒸、氣調作業單的內容,逐項檢查,簽字確認。熏蒸投藥或氣調充氮後,應定期檢測氣體濃度,必要時補充藥量或氮氣,確保殺蟲效果。熏蒸和氣調作業完成後,由倉庫保管員和糧庫倉儲部門負責人共同簽字確認。

21.儲糧霉變防治

控制入倉糧食水分和雜質含量,採取機械通風、低溫、準低溫儲糧等技術,預防消除糧堆結露。當儲糧出現發熱生霉跡象時,應及時向糧堆或局部糧堆通入臭氧或採用磷化氫熏蒸殺滅黴菌、抑制發熱。已經發霉的糧食要及時清理出倉。

第六章 簡易倉囤儲糧

22.簡易囤儲糧

(1)基本要求

應具備“九防”“四處理”基本功能。“九防”是指防火、防潮、防雨雪、防風、防鼠、防雀、防蟲、防霉變、防溻底等九項安全儲糧預防功能;“四處理”是指必須配備有效的糧情檢測、熏蒸殺蟲、通風降溫、隔熱保溫等四項安全儲糧處理的基本措施。糧庫負責人必須嚴格把關,不滿足基本要求的,不得儲糧。

(2)入糧作業

入糧前,做好簡易囤堆基、包裝和苫蓋材料等的殺蟲消毒處理,按GB/T 29890要求執行。

入糧時,應從簡易囤的中心點均勻入糧,防止偏載,減少雜質自動分級和防止粉塵飛揚。

簡易囤的測溫電纜按環形布置,水平方向相鄰電纜間距不大於5 m,垂直方向間距不大於3 m,距糧面、囤底、囤壁0.3~0.5 m。

(3)糧情檢測

簡易囤糧溫15℃以下時,5天內至少巡測一次;糧溫15℃~25℃時,3天內至少巡測一次;糧溫超過25℃以上時,每天巡測一次。每月隨機抽查糧溫、水分、蟲害、霉變等情況;惡劣天氣及時檢查糧情。將檢查結果記入糧情(糧溫)報表(格式參見附錄3)。

通過扦樣或結合測溫點的布置,對糧食水分分層取樣或線上檢測。表層、上層糧食水分適當增加檢測的點位和頻次;表層糧食水分應每周檢測一次;中上層糧食水分每月至少檢測一次;在季節轉換時,應增加糧堆表層水分的檢查次數。

儲存一年以上的糧食,應增加糧情檢測頻次。

(4)儲糧措施

入糧後,應對糧堆表層進行防蟲防霉處理。在簡易囤四周、底部等部位應噴布防蟲線,根據糧食儲藏期限和周圍環境條件噴布殺蟲劑或食品級防霉劑。在季節交替及蟲害高發期應增加噴布頻次。

簡易囤可採用“圭”字型地上籠通風道,在密封囤體的條件下,採用豎向壓入和吸出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機械通風,宜選6~15 m/h·t的單位通風量。

主要害蟲達2頭/kg以上,應密封糧囤後進行熏蒸殺蟲。

糧堆水分分層嚴重、局部結露、高溫發熱等情況發生時,及時採用通風等處理措施。通風達不到要求時須翻倒糧堆表層、拆囤、倒囤處理。簡易囤儲糧上層結露時,適時揭開篷布,翻動糧面,進行自然散濕處理。

(5)出糧作業

打開囤對稱的出糧口同時出糧,使其流速一致,緩慢均勻出糧,防止出現囤身偏載、傾倒。或從囤底部中心處用絞龍出糧,形成囤中心的環形糧堆,防止囤身傾斜問題。

23.罩棚儲糧

罩棚儲糧主要採取圍包散儲和包裝糧堆垛的儲藏形式。

(1)基本要求

應具備“九防”“四處理”基本功能。應對包裝麻袋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引發糧食蟲害等隱患。不得使用塑膠編織袋裝糧做圍包散存的擋糧牆。

(2)入糧作業

入糧過篩除雜,多點進糧,減少雜質自動分級和防止粉塵飛揚,機械化入倉處理應儘量減少糧食破碎。應科學設計通風系統,合理布置通風道,減少通風死角,防止跑、漏風,確保通風效果。圍包散儲的圍包碼垛擋糧牆厚度應保證裝糧後承載安全。布設擋糧牆要與糧食入倉同步進行。擋糧牆搭建時不宜採用輸送機輸送糧包,所使用的所有麻袋要完整、無破損、無污染、無害蟲,擋糧牆下部應採用新麻袋。在擋糧牆的長邊每間隔3 m進行加固加厚處理,每搭設一層要及時清理麻袋上的糧粒和雜物,再搭另一層。擋糧牆高度不大於5m,單一(每區)罩棚的總儲量不大於20000 t。

(3)儲糧措施

糧情檢測系統和感測器的布置要求與房式倉相同(糧溫檢測記錄報表參見附錄2)。

應對糧堆表層進行防蟲防霉處理,方法和要求與簡易囤的相同。主要害蟲達2頭/kg以上,應密封糧垛後進行熏蒸殺蟲。

(4)出糧作業

應先撤除擋鼠網、板,再揭下苫蓋物。拆除堆垛擋糧牆的順序是由上到下、由外向內逐層移開糧包,拆除擋糧牆的高度、寬度應與糧堆自流角相一致。應邊出糧邊拆除擋糧牆下面的墊底材料。如分批次出糧,應保證糧情檢測設備、通風系統能正常工作。出糧期間,要由專人實時檢查,發現糧堆垛及設施歪斜,應立刻停止出糧並及時處置。出糧後,應及時對場地、相關設備和器材進行清潔整理。

24.鋼結構散裝房式簡易倉儲糧

擋糧結構必須能夠承受在動靜載荷下的糧堆側壓力,應提供鋼結構散裝房式簡易倉設計部門的測算依據。

必須配套可有效實施的糧情檢測、通風和熏蒸工藝設備,糧情檢測要求與房式倉的相同,對糧情異常部位經人工複查確認後及時採取通風、熏蒸技術措施,確保全全儲糧。

季節交替期,加強對糧堆表層、周邊、拐角、過道板下糧食進行結露和霉變檢查。

高溫季節應適時翻動糧面,排散糧堆頂層積熱。密閉苫蓋時可先在糧面鋪設一層吸濕隔熱材料,再用苫布覆蓋,預防結露。


第七章 異常糧情處置

25. 發熱糧處置

採用糧溫比較、取樣分析、蟲霉檢測、感官檢查等方法,綜合判斷,發現糧堆發熱部位,分析原因,採取相應處置措施。

害蟲引起的發熱,應採取熏蒸防治措施,殺滅害蟲,再通風降低糧溫。

雜質多或後熟作用引起的糧堆發熱,應清除雜質,雜質不易清除時可通過打探管,通風降溫、消除發熱點。

表層糧堆發生輕微結塊發熱時,糧面板結,鬆散度降低,應翻動糧面,開啟門窗自然通風散濕散熱。無自然通風條件的應密閉倉房,內部利用除濕機,吸濕散熱,或進行密閉熏蒸,降低糧溫。

水分過高結塊霉變引起的局部糧堆發熱,應先採取機械通風、倉內翻倒、翻倉倒囤、谷冷通風或熏蒸抑菌等措施降低糧溫,再採取就倉通風乾燥或出倉晾曬、烘乾等措施降低水分。

全倉或糧堆大部出現結塊發熱,應及時翻倉倒囤,或出倉乾燥。

26.結露處置

糧堆表層結露時,應適時通風、除濕,以及翻動糧面。

低溫糧倉、地下糧倉儲糧出現結露時,如外界溫度、濕度較高,嚴禁開倉通風,可使用穀物冷卻機、除濕機或吸潮劑等處理。

糧面密封膜內結露時,應揭開薄膜,晾乾結露水,驅散糧面表層水分。

倉頂倉壁結露時,應採取措施防止結露水流入糧堆。

27.高水分糧處置

糧食水分高於當地安全水分3個百分點以上的高水分糧,一般情況不許直接入倉儲存。因氣候條件等特殊原因收購的高水分糧,應通過晾曬、烘乾機乾燥、通風乾燥、谷冷降溫降水等方法將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再入倉儲藏。

在儲藏期間,局部高水分糧,應採取機械通風、就倉乾燥等降水措施。必要時局部挖掘糧食,移出糧倉晾曬乾燥。

發現特殊糧情後,倉儲管理部門要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進行處置。

第八章 糧食出倉作業

28.出倉作業前準備

糧食出倉作業前,糧庫倉儲管理部門統籌做好各項準備:協助糧油質量檢驗員取樣化驗,檢驗糧食質量,評定等級;完成糧面糧膜、走道板、測溫電纜、膜下熏蒸環流管道、擋鼠板等器材的拆除整理存放工作;準備出倉相關的設施設備;糧庫有關人員核查儲糧賬卡、出庫單、檢化驗單無誤後,安排出倉作業。

29.出倉作業

出倉作業中,應提高機械化水平和效率,降低勞動強度,做好防蟲、防鼠、防雀工作,加強除塵防塵工作,保護環境。核實糧食數量、質量和進度,配合監督檢查。

選擇合理的作業時間和作業方式,冷熱糧面應常翻動,防止溫差過大引起結露;減少機械碾壓、拋撒等作業損耗。

分批次出倉時,一個批次結束後,應平整糧面,避免溫差過大造成糧堆結露,避免檢溫系統、熏蒸系統和通風系統無法正常使用。

30.出倉結束整理

糧食出倉結束後,清理器材,打掃倉房場地,整理地腳糧。做到不留殘糧,不留縫隙孔洞、殺滅儲糧害蟲,重點對蟲繭、垃圾、蜘蛛網等進行清掃,不留死角。


第九章 植物油脂儲存

31.入庫前準備

油脂入庫要考慮油庫區局部地基下沉,應均衡整個油罐區的承載壓力。對油罐、管路、加熱管,閥門、油泵、電器、溫度計、壓力計、流量計等進行檢查和清潔,確保清潔無滲漏、無破損、通氣孔暢通,油泵潤滑充足、轉動靈活、密封良好,所有設備、儀器、儀表運轉正常;第一次使用的油罐,內壁應塗抹同類油脂。檢查確保進油管線合理,需要開啟的閥門和泵正確無誤,防止混油。準備負責人應填寫油罐入油準備單並簽字。

32.入庫質量要求

儲存的油脂符合國家標準和衛生規範,不得將非食用油脂儲存在食用油庫中。食用植物油脂應按品種、等級、生產年度分開儲藏;壓榨與浸出、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油脂應分開儲存。油庫不得存放溶劑含量超過300ppm的油脂。油罐已有油脂需要補罐前,應認真核對現存油脂和補充油脂品種、檢測級別,嚴防混油。質量檢驗負責人應填寫油脂質量檢驗單並簽字。

33.油脂入庫作業

每個油罐應建立獨立的檔案,油脂入庫前,儲油管理負責人應檢查油罐入油準備單和油脂檢測質量單並簽字。符合入罐儲存要求的,填寫入庫作業單並簽字後,實施作業。所有單據應存檔。

在入庫過程中,應安排人員巡視檢查,查驗罐體有無變形和跑冒滴漏問題,發現情況應立即停止進油進行處置。單罐油脂儲藏量不應超過檢定容積,未檢定容積的油罐,裝油量應低於罐壁上沿0.3 m。入油完畢後,每個罐(垂直方向)布設不少於3個測溫點,其中上層和底層測點位置分別距液面和罐底的距離為0.5 m。完成作業後,關閉閥門,應查驗入庫油脂數量和質量,及時封閉罐體,填寫入倉油脂數量質量檢驗單並簽字。

34.儲油期間作業

(1)“防溢油”管理

每天都應檢查液位高度,確認儲油數量正常;確認油罐底部閥門關閉良好並上鎖;對儲油數量波動異常的要及時分析原因並處理。定期檢查油罐區地坪是否完好,有無異常沉降情況;檢查油罐罐壁防腐層是否完好,有無嚴重鏽蝕、腐蝕等情況;檢查罐壁焊縫有無滲漏、裂紋等異常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倒罐進行維修。對新裝入油脂的油罐及相應設備,第一周應每天檢查一次完好情況,之後每7天檢查一次;應檢查護油堤和浸出油脂管路連線部門的密封情況,如果發現密封出現故障等應及時修復。

(2)“保質量”管理

在常規儲存條件下,植物油脂儲存時間不宜超過2年。

嚴格按照要求開展雨中三查,加強對罐頂的通光孔、計量孔密封性的檢查,避免雨雪水滲流入油罐內影響儲油品質。

儲存期間每15天至少檢測1次油罐和罐外氣溫,並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定期對庫存油脂開展取樣檢測工作,跟蹤儲油品質變化,對品質變化異常的及時分析並處理。有條件的可採用油罐空間充氮氣調保質儲藏技術、抗氧化劑儲藏技術、罐體保溫及防輻射熱等技術。

35.出庫作業

(1)出油前的準備

出庫前,按《糧食質量安全監管辦法》要求進行質量檢測,出具檢測報告。檢查輸油管道系統和輸油設備是否滿足使用要求,檢查方法和入庫作業時相同;倉儲管理部門要檢查油罐的呼吸閥或透氣孔的狀態是否完好,避免油罐出油後罐內形成負壓導致罐體吸憋事故的發生。應檢查油庫區局部地基下沉情況,均衡整個油罐區的承載壓力。

(2)出油作業監控

出油作業中,保持油罐通氣孔暢通,加強對油罐液位的跟蹤,防止超發或者罐內油脂出空和油泵空轉;要檢查輸油系統,正常作業期間嚴禁操作閥門,防止管道超壓。應儘量縮短出庫時間,操作完畢後及時封閉罐體。冬季出庫時,加熱已經凝固的油脂要緩慢,減少局部升溫過快對油脂質量的影響。

(3)出油後,按規定清理維護油泵、管道、閥門、油罐等設備設施。


附錄1 糧粒黴菌孢子檢測

參考儲糧害蟲檢測布點,在糧堆扦取10g糧食樣品,通過清洗-過濾-鏡檢,觀察統計危害黴菌孢子數,對儲糧的安全性進行評價,標準參見下表。

儲糧黴菌危害的安全性評價表

級別 危害黴菌孢子數( 個/g) 安全性評價 主要危害黴菌
<1.0×10 安全 未出現危害黴菌生長
1.0×10~9.9×10 臨界 (關鍵控制區) 以灰綠麴黴為主,後期,會出現少量白麴黴等的生長。
1.0×10~9.9×10 危害 灰綠麴黴生長優勢逐漸被白麴黴替代,並會出現少量其他真菌的生長。
≥1.0×10 嚴重危害 以白麴黴為主,後期會出現一些黃麴黴、青黴等危害真菌的生長。

當小麥、玉米和大豆檢出的黴菌孢子數達到3×10個/g、稻穀檢出的黴菌孢子數達到9.9×10個/g時,需要採取翻動糧面、單管或多管通風、谷冷通風等降水措施,抑制黴菌繼續生長。


附錄2

房式倉糧情(糧溫)報表模板

房式倉糧情(糧溫)報表
糧食品種 天氣 檢測時間: 年/ 月/ 日/ 時
行(X) 列(Y) 層(Z)
1 2 3 4 5 6 7 8 9 10 Y
1 1 (表層)
2
3
X
1 2
2
3
X
1
2
3
X
1 Z (底層)
2
3
X
倉溫( ℃) 倉濕(%) 氣溫( ℃) 氣濕(%)
各層糧溫(℃)
1 2 3 4 整倉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最高 最低 平均
生產年份 數量(kg) 糧堆尺寸(m) 長×寬×高
入倉水分(%) 當前水分(%) 產地
色澤、氣味 麵筋吸水量/(%)
脂肪酸值(KOH/乾基/mg/100g) 品嘗評分值/(分)
入倉時間 年/ 月/ 日/
檢測人 保管員

註:東南角最上層點(表中左上角)為第一個檢測點,其位置採用先長度方向(X行),再寬度方向(Y列),最後高度方向(Z層)的順序描述,坐標為(1-1-1)點,含義是:行、列、層。


附錄3

筒式倉和簡易囤糧溫日報表格式

XX庫糧情檢測數據報表
倉房名稱: 倉房類型: 檢測日期: 天氣狀況:
實際儲量: 糧食品種: 入倉時間: 等 級:
收穫年份: 入倉水分: 保管單位: 保 管 員:
其他:
層號(Z) θ R 1 2 3 n
1 1
2
3
m
2 1
2
3
m
1
2
3
m
k 1
2
3
m
倉溫: 氣溫: 倉濕: 氣濕:
層數 1 2 k 整倉
最高溫
最低溫
平均溫
檢測結果分析及處理意見

註:規定R軸代表筒式倉和簡易囤的半徑方向布置電纜的圈數(中心點為0,),Z軸代表倉房的高度方向層數(自上向下),θ代表距離中心點R圈圓弧方向上逆時針計算的點號。中心測溫點是(必須設)中心電纜的表層點,為(r=0)圈,從中心點(電纜)向外的各圈記為1,2,3,…,m等。θ為從正北半徑的某圈上,逆時針計算的點號,正北半徑的點為1,逆時針計數時分別是1,2,3,…,n等。Z為從上向下的層數,表層為記為1,依次向下2,3…,k等。排序方法是:若點標記為Q[R,θ,Z],則最表層中心點位置標記為Q[0,0,1]。從表層中心點正北方向第一圈的第一個檢測點,標記Q[1,1,1],沿該點所在圓弧沿逆時針方向下一個檢測點為第二檢測點,依次類推。


附錄4

食品級惰性粉防蟲技術

食品級惰性粉是符合GB 25576要求的食品添加劑,按GB2760的推薦添加量用做原糧抗結劑。研究發現,該食品級惰性粉兼具物理殺蟲防蟲作用(簡稱惰性粉)。殺蟲機理是惰性粉粒落入害蟲關節,磨損節間膜,導致害蟲死亡。

(1)惰性粉空倉殺蟲。適用於各種未入糧的空倉殺蟲處理,用粉量為0.25~0.5 g/m。使用噴粉機,將惰性粉噴施到空倉內,關閉倉房門窗及通風口,密閉7~10天,達到徹底殺蟲目的。

(2)惰性粉防蟲線。按120 g/m的用粉量,在門、窗、通風道口和排風扇口布置寬10~20 cm的惰性粉防蟲線。

(3)惰性粉氣溶膠防蟲。豎向通風選用大於0.0025 m/s/m單位面積通風量,橫向通風大於0.015 m/s/m,按10~30 g/t計算用粉量。用噴粉機在倉內或通風道空間形成氣溶膠,在氣流牽引下施入糧堆。

(4)糧堆表層拌合惰性粉防蟲。人工將惰性粉拌合到30~50 cm厚的糧堆表層。宜採用噴粉機向糧面施粉,人工拌合。用粉量見下表。

惰性粉拌合處理不同糧種糧堆表層的用粉量

糧種 用粉量
小麥 100 g/t (糧) 50 g/m(糧面)
玉米、稻穀 150 g/t (糧) 75 g/m(糧面)
大豆 50 g/t (糧) 25 g/m(糧面)
糙米 100 g/t (糧) 50 g/m(糧面)

(5)惰性粉防治糧堆局部害蟲。適用於各種糧堆表層的局部蟲害處理。按200 g/m的用粉量,測量計算局部蟲害危害面積,確定用粉量,直接向局部危害區表層30~50 cm施粉、拌合即可。

(6)包裝糧表面惰性粉防蟲。根據糧堆面積按2~5 g/m的用粉量,將惰性粉均勻的撒在包裝糧堆表面即可。成品糧庫可參照此方法防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