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會戰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陸軍第62軍、63軍、65軍等部隊先後兩次在從化境內及以北一帶抵抗日本侵略軍,史稱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粵北戰役。 其中發生在1939年冬的第一次粵北戰役,是當時廣東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鬥最激烈的戰鬥,歷時近一個月,最後以日軍的敗退結束。 1940年5月,日軍又發動了第二次粵北戰役,經過20多天的激戰,也是以日軍的敗退而告終。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陸軍第62軍、63軍、65軍等部隊先後兩次在從化境內及以北一帶抵抗日本侵略軍,史稱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粵北戰役。其中發生在1939年冬的第一次粵北戰役,是當時廣東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鬥最激烈的戰鬥,歷時近一個月,最後以日軍的敗退結束。
1939年11月上旬,國民黨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由廣東韶關移師廣西柳州,指揮桂南作戰。廣東軍事由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主持。當時粵北前線兵力部署有:第62軍(軍長黃濤)轄第152師(師長陳章)、第157師(師長練惕生)駐守佛岡、清遠琶江、源潭、花縣地區;第63軍(軍長張瑞貴)轄第153師(師長彭智芳)、第154師(師長梁世驥)、第186師(師長趙一肩)、第151師(師長林偉儔)駐守從化牛背脊、增城派潭、東洞、新豐縣梅坑,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65軍軍長繆培南所轄部隊駐在英德縣青塘及翁源縣華屋,作為第十二集團軍的總預備隊。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駐翁源縣。
1939年12月中旬,占領廣州的日軍兵分三路以第104師團為左路,沿粵漢鐵路北犯進攻英德,先在清遠縣銀盞坳、源潭、琶江口與我第62軍發生激烈戰鬥,敵軍在空軍掩護下攻陷橫石、英德縣連江口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遂將駐英德、翁源縣的總預備隊——第65軍調到粵漢鐵路方面作戰,在英德縣高田阻擊敵人。戰況激烈,雙方傷亡較大,互有進退。敵軍中路近衛混成旅團與右路第18師團則以翁源為主要攻擊目標,近衛師團進犯從化、良口。同時敵軍第十八師團進犯龍門,攻陷新豐梅坑,第63軍奉命阻擊。粵北前線各處戰況非常激烈,敵機輪番轟炸,掩護敵軍前進。他們採取鑽隙迂迥戰法,致使粵北我軍處於兩翼被包圍態勢。左路敵軍迫近英德縣城,右路敵軍陷新豐梅坑後迫近沙田和青塘,情況緊急,總司令部被迫轉移,隨後敵軍攻陷英德縣城、青塘、官渡、新江及翁源縣,日軍兵鋒直逼廣東省戰時省會曲江,粵北危急,26日余漢謀急電蔣介石請求增援,29日由湖南省緊急調來的增援部隊第54軍到達韶關,第54軍(軍長陳烈)屬於中央軍精銳勁旅,裝備優良,下轄三個師,第14師闕漢騫部、第50師楊文瑔部(師長張瓊他調,由副師長楊文瑔接替指揮,40年2月楊文瑔就任該師師長)、第198師王育瑛部,30日第54軍在曲江集結完畢後並沒有進入陣地防守,反而是出其不意地在40年1月1日對日軍展開了令日軍震撼地猛攻,一部攻擊英德之敵,一部攻占新江後再行攻擊翁源、青塘之敵,日軍得知是第五十四軍前來增援,已是無心力戰,抵抗一陣,便倉惶沿翁從公路敗退,第54軍乘勝追擊。我軍其餘各部也趁機展開反攻,第62軍以一切可用的兵力向良口方向逆襲,經過激戰後占領日軍設在牛背脊的一個兵站,隨後整個牛背脊陣地被我軍完全控制,日軍第18師團與近衛旅團的退路被切斷;第六十五軍攻占呂田,丹竹坑、地派;第一五四師攻占沙田和梅坑墟,日軍招架不住,終於向增城方向全線潰退,於是余漢謀、繆培南下令我軍向日軍發動全線反擊,侵犯粵北地區之敵紛紛潰逃,狼狽不堪地竄回廣州,我軍收復失地,取得第一次粵北戰役的勝利。此次戰役,日軍敗退的原因,一是黃濤第六十二軍攻克牛背脊、良口攔腰截斷敵人的聯絡線,二是湖南調來的援軍精銳之師第五十四軍能及時到達,並迅即展開猛烈攻擊(戰役結束後該軍奉命北返湖南省,後來該軍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崑崙關戰役、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等重大戰役,戰功卓著)。
1940年5月,日軍又發動了第二次粵北戰役,經過20多天的激戰,也是以日軍的敗退而告終。兩次粵北戰役粉碎了日軍北上曲江、韶關,打通粵漢線的侵略計畫,保衛了粵漢鐵路和粵北地區,挫敗了日偽逼降的陰謀,支援了桂南的抗日作戰。殲滅日軍兩萬多人。對兩次粵北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國民黨陸軍62軍和63軍抗日將士,後人修建了紀念碑和公墓以作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