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碳纖維

粘碳纖維

混凝土貼上面處理→配置底膠→塗底膠→配置修補膠(若貼上面平整,此步驟可省去)→貼上面修補找平(若貼上面平整,此步驟可省去)→卸荷(根據實際情況和設計要求,此步驟有時省去)→配置粘浸膠和裁剪碳纖維布→貼上碳纖維布→檢驗→維護。

相關處理

(1) 混凝土面應鑿除粉飾層,清除油垢、污物,然後用角磨機打磨除去1-2mm厚表層,混凝土構件轉角處宜進行倒角處理,磨出半徑不小於20mm的圓弧,打磨完畢用壓縮空氣吹淨浮塵,最後用棉布沾丙酮或甲苯拭淨表面,待完全乾燥後備用。

(2)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護目鏡、防塵口罩、衝擊電錘及扁鏟、角磨機、金剛石磨片、空壓機、脫脂棉布、丙酮。

相關技術

配置底膠

(1) 底膠為A、B兩組份,A、B兩組份在包裝桶內應分別攪拌均勻。然後取潔淨容器(塑膠或金屬盆,不得有油污、水、雜質)和稱重衡器按說明書配合比混合,配置場所宜通風良好。每次配置量以小於3公斤為宜,攪拌齒可採用電錘鑽頭端部焊接十字形Φ14鋼筋製成。

(2)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攪拌器、容器、衡器、膩刀、手套。

塗底膠

(1) 用毛刷和塑膠刮板將底膠均勻塗抹於混凝土構件表面,厚度不超過0.4mm,並不得漏刷或有流淌、氣泡,等膠固化後(固化時間視現場氣溫而定,以手指觸感乾燥為宜),再進行下一道工序。

(2)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毛刷、刮板、膩刀、手套。

配置修補膠

(1) 修補膠為A、B兩組份,取潔淨容器和稱重衡器按說明書配合比混合,並用攪拌器攪拌約5分鐘至色澤均勻為止。攪拌時最好沿同一方向攪拌,儘量避免混入空氣形成氣泡。每次配置量以小於5公斤為宜。

(2)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攪拌器、容器、衡器、膩刀、手套。

貼上面修補找平

(1) 混凝土表面蜂窩、麻面、凹陷部位、模板接頭套用刮刀嵌刮整平膠料修補、填平,儘量減少高差。整平膠料固化後(以手指觸感乾燥為宜),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2)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刮板、膩刀、手套。

6.卸荷(根據實際情況和設計要求,此步驟有時省去)

(1)碳纖維加固以適度卸荷加固效果最佳,構件所承受的活荷載如人員、辦公機具宜暫時移去,並儘量減小施工臨時荷載。

(2) 卸荷宜採用千斤頂、墊板、頂桿所組成的系統,該系統施加反力大小易控制,能更好的使後粘纖維與原構件協同受力,施工效率較高。

配置粘浸膠和裁剪碳纖維布

(1) 粘浸膠為A、B兩組份,A、B兩組份在包裝桶內應分別攪拌均勻。然後取潔淨容器和稱重衡器按說明書配合比混合,並用攪拌器攪拌約3分鐘至色澤均勻為止。攪拌時最好沿同一方向攪拌,儘量避免混入空氣形成氣泡。每次配置量以小於3公斤為宜。

(2) 按設計要求的尺寸用鋒利刀具裁剪碳纖維布,應整齊劃一,避免毛刺、缺角。宜在平整木板(如三合板)或紙板上裁剪。

(3)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攪拌器、容器、衡器、膩刀、剪刀、手套。

貼上碳纖維布

(1) 將粘浸膠均勻塗抹於混凝土貼上部位和碳纖維布上,拐角部位適當多塗抹一些。將裁剪好的碳纖維布拉緊對齊後貼上,用刮板、滾筒沿同一方向反覆滾壓,去除氣泡,直至膠料滲出,充分浸潤膠料碳纖維布。待手指觸感乾燥,即可進行下一層貼上(重複第7步、第8步),並在最後一層碳纖維布表面均勻塗抹粘浸膠保護。若長度不夠,碳纖維布可進行搭接,搭接長度不得小於0.1米。

(2) 該工序所用主要物資:滾筒、刮板、膩刀、手套。

相關檢驗

(1)檢驗時可用小錘輕擊或手壓貼上面判斷貼上效果若總有效粘結面積不應小於95%,如出現輕微空鼓(面積小於100cm)可採取針管注膠的方法進行補救。若空鼓面積大於100cm,宜將空鼓處的碳纖維切除,補粘四周搭接長度大於0.1米的碳纖維布塊。

(2)對重要構件也可採用載荷檢測,一般採用分級載入至正常荷載的標準值,檢測結果較直觀、可靠,但費用較高,需要準備千斤頂或配重(常用沙袋、磚塊)、百分表、裂縫顯微鏡、衡器。

相關維護

待完全乾燥後,可粉刷20mm厚M15水泥砂漿或噴砂保護,為增強與砂漿的結合力,碳纖維布上可點粘砂礫、豆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