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軸不穩環斑病毒屬

等軸不穩環斑病毒屬(Ilarvirus)是雀麥花葉病毒科下的一個屬,屬下共17個種。該屬下的病毒為等軸到準等軸狀粒子,蚜蟲不傳播,CP為26kDa。病毒主要侵染木本植物,寄主範圍寬,可侵染31個科的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

概述

等軸不穩環斑病毒屬(Ilarvirus)是雀麥花葉病毒科下的一個屬,屬下共17個種。該屬下的病毒為等軸到準等軸狀粒子,蚜蟲不傳播,CP為26kDa。病毒主要侵染木本植物,寄主範圍寬,可侵染31個科的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

模式種

菸草線條病毒(Tobaccostreakvirus)

病毒特性

形態學
病毒粒子為等軸對稱二十面體到準等軸對稱顆粒,無包膜,有三種大小,直徑為26~35nm,偶爾呈桿菌狀。菸草線條病毒三種大小粒子的蛋白亞基數分別為142(T)、179(M)、225(B),病毒的粗提物是不穩定。

理化特性

三種粒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4.72x10^6(T)、5.92x10^6(M)、7.45x10^6(B),標準沉降常數分別為S(20W)=90S(T)、98S(M)、113S(B),所有類型粒子在氯化銫中的浮力密度為1.35g/cm^3,病毒粒體易被中性氯鹽和十二烷基硫酸鈉破壞。

核酸

三分子線形正義ssRNA,菸草線條病毒的RNA1長3491nt,RNA2長2926nt,RNA3長2205nt,RNA4為RNA3的亞基因組RNA,長850nt。核酸約占病毒粒子重量的14%。

蛋白質

外殼蛋白由一種多肽組成,分子質量為25~26kDa。

基因組

三分體基因組,每個病毒粒子包裹有單分子的RNA1或RNA2,或者包裹RNA3和RNA4。每個RNA片段的5’端為甲基化帽子結構(m7G5’ppp5’Gp)3’端既不是Poly(A),也不是tRNA樣結構,所有RNA的3’端能摺疊成穩定的髮夾結構,並含有AUGC盒。有4個ORF,ORF1編碼123kDa的複製酶,ORF2編碼92kDa的複製酶,ORF3在RNA3的5'端,編碼32kDa的胞間運動蛋白,ORF4在RNA3的3’端,通過亞基因組RNA4表達一個26kDa的外殼蛋白。病毒複製時複製酶識別需要RNA分子的3’端結合有外殼蛋白。菸草線條病毒的4個表達產物為123kDa的複製酶、92kDa的聚合酶、32kDa的胞間運動蛋白和26kDa的外殼蛋白。該屬有11種病毒的RNA已測序或部分測序。

抗原特性

病毒的免疫原性弱到中等,每一亞組中的病毒之間有血清學關係,在某些亞組間也有一些血清學交叉反應,但在亞組1與其他亞組之間無血清學關係。

細胞病理

對該屬病毒引起細胞病變的報導較少,病毒可能存在於寄主植物的大部分組織中,但大多不引起細胞明顯變化,無特殊的內含體。菸草線條病毒粒子存在於分生組織和薄壁組織的細胞質中,但不易清楚地辨別,很少在細胞核內觀察到,無病毒粒子聚集體,細胞核、細胞壁和其他細胞器沒有特殊變化。只有在菸草線條病毒“Fulton'sB株系”侵染的昆諾藜中觀察到顯著的細胞病變,最明顯的是細胞質中膜結構大量發育,內質網增生,產生許多小泡、質膜體和髓鞘樣結構,有的小泡內含有細纖維狀物質,在液泡膜邊緣產生小泡結構。在細胞壁附近產生質膜體,並形成漏斗樣的膜延伸結構,與胞間連絲相連線,病毒粒子呈列排在其中。病毒呈實心和空心的球形,有幾種大小,主要分散在細胞質中,有的形成大片但無序的聚集體。線粒體呈現電子密度降低、內脊紊亂,外形比正常的要小,數量減少,細胞核和葉綠體無明顯變化。
由細胞質膜延伸形成的漏斗樣結構內含病毒粒子,與胞間連絲相連。病毒粒子成縱列排在管狀結構中,穿胞間連絲。CW,細胞壁;G,高爾基體;ER,內質網;PD,胞間連絲;V,病毒粒子。

生物學

寄主範圍
病毒主要侵染木本植物,寄主範圍寬,可侵染31個科的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有許多植物是易感病的。

傳播

病毒易機械接種傳播,有的可經種子和花粉傳播,薊馬也能傳播。菸草線條病毒有煙薊馬(thripstabaci)和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傳播的報導。

地理分布

在歐洲、南美洲、北美洲、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廣泛分布,但並不流行。

分類

該屬有17個種,模式種是菸草線條病毒,中國已有研究報導。亞組01編號中文名學名國際基因庫登錄號碼
1菸草線條病毒Tobaccostreakvirus(TSV)[X00435,V00600,J02416,
J02417,U80934,U75538]
2繡球花葉病毒hydrangeamosaicvirus(hdmv)[U35145]
亞組02編號中文名學名國際基因庫登錄號碼
3天門冬病毒2號Asparagusvirus2(AV-2)[U93600~02,X86352]
4柑橘皺葉病毒Citrusleafrugosevirus(CiLRV)[U23715,U17726,U17390]
5柑橘雜色病毒Citrusvariegationvirus(CVV)[U93604~O5,U17389]
6榆斑駁病毒Elmmottlevirus(EMoV)[U85399~402,U85407,
U57047~48,U34050]
7菠菜潛隱病毒Spinachlatentvirus(SpLV)[U93192~94]
8圖拉蘋果花葉病毒Tulareapplemosaicvirus(TAMV)- 亞組03編號中文名學名國際基因庫登錄編號
9蘋果花葉病毒Applemosaicvirus(ApMV)[L03726,U03857,U156081]
10烏飯樹休克病毒Blueberryshockvirus(BIShV)-
11草潛隱病毒Humulusjaponicuslatentvirus(HjLV)-
12李壞死環斑病毒Prunusnecroticringspotvirus(PNRSV)[L38823,S78312,Y07568,
U57046]
亞組04編號中文名學名國際基因庫登錄編號
13洋李矮縮病毒Prunedwarfvirus(PDV)[U57648,L28145,U31310]
亞組05編號中文名學名
14美洲李線紋病毒Americanplumlinepatternvirus(APLPV)
亞組06編號中文名學名
15牆草斑駁病毒Parietariamottlevirus(PMoV)
亞組07編號中文名學名國際基因庫登錄編號
16海灘草莓潛隱病毒Fragariachiloensislatentvirus(FClLV)[U17391]
17丁香環斑駁病毒Lilacringmottlevirus(LiRMoV)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