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動常數

章動常數

章動常數編制天文年曆所依據的章動理論是伍拉德在1953年建立的,它是以剛體地球模型為基礎的,197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關於章動和地球自轉的第78次討論會,決定為修改章動常數成立一個專家工作組。

章動常數

正文

天文常數之一。真天極繞平天極在18.6年內描繪出一個小橢圓,稱為章動橢圓(見歲差和章動)。章動橢圓的中心在平天極,橢圓的長軸指向黃極方向,短軸指向春分點方向。章動橢圓的半長徑稱為章動常數,用N表示。章動常數可根據恆星位置或緯度的觀測資料來確定。
十九世紀末,紐康總結了以前的觀測資料,由27個測定值求加權平均得:

章動常數

該值在1896年巴黎的國際基本恆星會議上被採納,一直沿用至今。197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上,通過了對於標準曆元2000年的新值N=9奬2109。
目前,編制天文年曆所依據的章動理論是伍拉德在1953年建立的,它是以剛體地球模型為基礎的。二十世紀以來,根據觀測資料得出的章動常數,都與採用值有一定差異,因為地球並不是一個剛體。1977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關於章動和地球自轉的第78次討論會,決定為修改章動常數成立一個專家工作組。這個工作組建議採用非剛體地球模型──莫洛堅斯基第Ⅱ模型代替剛體地球模型來計算章動。新建議的章動常數不再採用觀測值,而是依據月地質量比、日月歲差和章動常數之間在理論上已知的關係,先求出剛體地球的章動常數,然後換算成非剛體地球的數值。對於標準曆元2000年,N=9奬2044。197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七屆大會正式通過了這一建議,並決定於1984年正式採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