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認證

(1)種子質量認證有利於控制種子質量。 (2)種子質量認證工作有利於國際種子貿易活動。 我國種子質量認證是按照《中國農作物種子質量認證試點方案》進行。

種子認證
種子認證是依據種子認證方案,由認證機構確認並通過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識來證明某一種子批符合相應的規定要求的活動。通過上述活動生產出來的種子稱為認證種子。
認證種子主要通過3方面的一系列活動來確認種子質量:一是通過對品種、種子田、種子來源、田間檢驗、清潔與不混雜管理、驗證等一系列過程控制,確認種子的遺傳質量(真實性和品種純度)保持至育種家原先育出的狀況和水平;二是監控種子扦樣、標識和封緘行為符合認證方案規定的要求;三是通過種子檢驗室的檢測,確認種子的物理質量(淨度、發芽率等)符合國家標準或契約規定的要求。種子認證是依據種子認證方案,由認證機構確認並通過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識來證明某一種子批符合相應的規定要求的活動。通過上述活動生產出來的種子稱為認證種子。認證種子主要通過3方面的一系列活動來確認種子質量:一是通過對品種、種子田、種子來源、田間檢驗、清潔與不混雜管理、驗證等一系列過程控制,確認種子的遺傳質量(真實性和品種純度)保持至育種家原先育出的狀況和水平;二是監控種子扦樣、標識和封緘行為符合認證方案規定的要求;三是通過種子檢驗室的檢測,確認種子的物理質量(淨度、發芽率等)符合國家標準或契約規定的要求。
一、種子質量認證工作的含義及重要性
國際上稱“種子質量認證”即官方種子機構提出種子方案(包括田間檢驗、種子檢樣、種子檢驗和後期控制過程)。其重要性:
(1)種子質量認證有利於控制種子質量。多年來我國種子質量控制重點是放在產後種子檢驗上,只能解決淨度、水份、發芽率等問題,若種子純度達不到國家標準則無法通過種子處理解決。實際在種子質量事故中種子純度問題影響最大。純度檢驗需要一個生長季節,往往是當天得不到鑑定結果,一旦發現問題,為期已晚。這也是我國目前種子質量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所在。按照種子質量認證辦法,質量控制重點是放在種子生產、加工、貯藏等環節,通過對產前、產中、產後過程中嚴格控制種子純度以達到保證種子質量的目的。這樣則可解決我國種子檢驗的被動局面。
(2)種子質量認證工作有利於國際種子貿易活動。國際種子質量認證規則,主要是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制訂的,該組織在世界上約有50多個成員國。它規定參於國際種子貿易活動的條件是:除蔬菜種子外,其餘作物種子必須經過種子質量認證。因此我國種子要走出國門,必須要和國際上指定的種子生產辦法接軌,這樣才能被世界認同。實施和推行種子認證工作是我國種子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必由之路。
二、我國種子認證的初況
結合國情,使我國種子產業與國際接軌。我國從九六年起,農業部在全國開展了種子認證試點工作,吸收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盟(EU)、北美官方種子認證機構(AOSCA)等國際上公認的種子認證機構的做法及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STA)和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的規則,制訂了中國種子認證的試驗方案,選擇湖南慈利縣、四川省什邡市種子公司作為雜交水稻種子認證;山西省榆次市、河北省平泉縣種子公司為雜交玉米認證;合肥市種子公司為雜交西瓜種子認證首批試點單位。確定各認證試點單位所在部級種子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省種子質量檢驗站履行認證種子監督檢驗職能。試點單位制定了認證品種的《質量管理手冊》,將影響種子質量的各個環節落實在崗位責任制中,完善了質量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質量認證體系。因此,一些省、市種子公司通過認證方法生產的作物種子質量大大提高,如山西榆次市種子公司玉米雜株率為0.14~0.26%;合肥市種子公司生產的3萬公斤西農八號西瓜種子質量達到GB16715.1-1996一級良種標準。我國現有11個省市15家單位參於新一輪種子認證工作。我國種子認證工作在邊借鑑、邊運轉、邊總結、邊完善的試點基礎上,制定出控制和提高種子質量的措施和辦法,為今後普及種子認證制度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三、 我國種子認證辦法。
我國種子質量認證是按照《中國農作物種子質量認證試點方案》進行。其規定:
(1) 認證品種和認證監測機構;
(2) 認證的質量管理手冊編寫辦法,其主要內容有親本種子採購、生產過程控制、檢驗和計量設備控制、不合格品種的控制、糾正和預防措施、採收、運輸、加工、包裝和交付等。
(3) 認證的基本程式:a,認證品種必須是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核報認證種子生產面積和基地。b,生產期間認證單位必須對全部種子田進行檢驗;認證監督機構在播種前和純度調查關鍵時期分2~3次隨機選取20%認證田塊進行檢查,並出具田間檢驗報告。c,認證檢測機構對上市的全部認證種子分批抽樣進行純度、淨度、水份指標測檢,出具檢測報告。d,認證機構根據監測機構上報結果核發認證種子標籤。
四、國外一些國家種子質量認證辦法
下面僅就澳大利亞的種子質量認證工作予以介紹。
澳大利亞是OECD的成員國之一,該國種子認證工作主要分布在南澳,是種子主要出口區,這裡生產的種子40通過認證。一般認證的種子價格比非常認證種子高出幾倍以上。該國種子認證方案依據OECD原則:
(1) 認證種子必須具有三性(UPV)即特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
(2) 認證品種必須在官方發布的品種目錄中。
(3) 認證種子必須由基礎種作繁殖材料(基礎種子是由育種家種子生產的具有保持種性的種)。
(4) 在認證過程中必須採取有效的控制純度辦法。企業或個人需要生產認證種子,首先向官方種子機構申請認證並報材料,但必須在有效檢測日期之前。官方種子機構對認證田塊進行檢查,檢查認證種子的原始材料和有無標籤、前茬、是否帶有檢疫性病害、雜草等。認證種子以後必須精選、加工、但其數量要與官方認證田估產數相符。認證合格貼標籤:基礎種子為白色、一代雜交種為藍色、二代種子為綠色標籤。官方頒發證書後方可銷售。
五、 當前我國種子認證應解決的問題
(1) 提高對認證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種子認證試驗在我國已進行二年多時間,進展不快,目前國內種子行業對種子認證了解不多,包括一些參加認證試點單位也不完全理解認證的重要意義,認為該項工作繁瑣、試驗過程中往往程序不到位,雖然制訂了《質量管理手冊》但實施不力,影響到認證效果。要使認證工作能在幾年內迅速套用,首先必須加強國營種子公司對認證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宣傳力度,宣傳報導我國種子認證辦法並積極推薦認證試點成功經驗。其次是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對認證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將種子認證工作作為保證我國種子質量關鍵措施加以推行,積極貫徹實施對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認證制度。
(2) 保證基礎種子質量:目前認證所用基礎種子多來源於試點單位的自繁材料,為非育種家種子。因此,品種的特徵、特性及種子純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無把握。所以,種子認證工作需要育種單位配合,育種家提供基礎種子。
(3) 制訂種子田檢辦法:田間檢驗是種子認證的技術關鍵。至今我國種子田間檢驗尚無具體操作辦法。如田間檢驗具體操作技術、田間檢驗各作物的淘汰則沒有具體規定。當前認證的田檢是憑經驗行事,各地技術水平不一,則不同程度影響認證質量。必須儘快摸索、研究總結制定出主要農作物種子親本和雜一代田檢辦法。加強認證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具有資格證書的田檢員。
(4) 建立健全種子認證官方檢驗機構。種子認證與我國長期採用的種子生產辦法不同之處在於非認證種子生產、田檢是由生產單位自行完成;認證種子生產、田檢須有官方種子認證機構檢驗並自始自終嚴把種子技術質量關。因此首要在全國建立官方種子認證機構,這樣種子認證就有專職部門抓。目前委託各省種子質檢站代管,一方面認證質量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人力調度困難,制約認證工作的全面推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