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穆來納森、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書籍]

稀缺[穆來納森、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書籍]
稀缺[穆來納森、沙菲爾創作的行為經濟學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內容簡介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頻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最推崇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複雜成因,並提出以“餘閒”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頻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2002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目錄

目 錄
本書讚譽
《稀缺》測試題
引 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第一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 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第2章 頻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
“ 噪聲”干擾了我們的思想
頻寬負擔1——認知能力
頻寬負擔2——執行控制力
收割前後的印度農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於壓力和憂慮
稀缺讓人變笨和更加衝動
第二部分 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頻寬”變窄的
第3章 裝箱、餘閒和權衡式思維
權衡式思維
余 閒
窮蜜蜂與富泥蜂
餘閒心態下的購買行為
沒有餘閒時犯錯,後果很嚴重
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
第4章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道理
50美元,在窮人和富人眼中的價值不一
知覺的相對性
1美元的真正價值
識 解
機會成本
第5章 借用與短視
管窺與借用
《家庭問答》的啟示
忽視未來
無力規劃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來的雜耍
逃 離
問題的根源
餘閒,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
貧窮始於富足
孤獨就是社交稀缺
改變心態,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 窮人為什麼窮
“最後一公里”問題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大腦自由才能成為合格家長
窮人缺錢又缺頻寬
頻寬負擔導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
讓“警報”來得更早些
節省頻寬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頻寬可以構建
扶貧是個長期項目
第9章 如何解決組織中的時間稀缺
餘閒的重要作用
餘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 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用餘閒對抗救火陷阱
亨利· 福特的時間管理智慧
“紅花”日本料理的啟示
“舍維斯”的餐桌管理經驗
第10章 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
讓“疏忽”等同“默許”
保持警覺
找準關聯行動時機
節約利用頻寬
在頻寬充裕時行動
為頻寬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從富足起步
以餘閒應對突發事件
結 語 規劃和管理好“頻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譯者後記

書評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稀缺 稀缺

貧窮是因為物質匱乏,忙碌是因為功名未就。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他的研究夥伴埃爾德·沙菲爾發現了一個“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永恆真理。新書《稀缺》推演出這樣的現實:科技進步,效率提高,人工智慧代替大量繁複工作,人們依然無比繁忙,時間優裕反倒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而對於不成功人士來說,稀缺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金錢,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但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還是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在長期性的資源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管窺”之見,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頻寬負擔。於是,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技巧在如今的社會早就已經泛濫。實際上,人們在分配自己的時間時不是沒有充分計畫,而恰恰是計畫太多太滿,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時間都分派了相應的任務,這種線性思維顯然無法應對非線性變化的世界。傳統的填充式時間管理最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感。就像《稀缺》中所講,在公路中堆滿車輛反而會降低行駛速度,而如果只有70%的車,行駛反而順暢不少。

《稀缺》這本書可以和《時間,快與慢》放在一起讀,前者講述的是心態,後者講述的是理論。兩本書都敏銳地發現了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時間悖論;在同樣的時間內,已經找不到空閒細緻地記錄一天的收穫,耐心地研究學術,或者情深意長地給親友寫一封信。這種變化或許只有一個解釋:時間已經由“慢”變“快”,不管是金錢還是時間,都變得無比稀缺。

作者和闡釋當下社會發生的一切雖然觀點有些老生常談,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觀念,需要對我們的行為有所反思。作者用別具一格的視角,只關注信息如何進入並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循著這根線索,再讀這部貌似談論時間管理與金錢儲備的著作,就會看到作者一貫堅持的社會文化人類學方法——從細微處見精神,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熟視無睹的遊戲規則作為闡述的對象,分析“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

全書對人們陷入時間困境和物質困境,表達了足夠的憂傷。當然,在個人無法戰勝趨勢的時代大前提下,作者還是以其高瞻遠矚的洞察力給人以希望,他建議,人們學會合理分配資源,讓時間和金錢不再稀缺,更重要的是杜絕稀缺的心態。

美國製造的前世與今生

□禾刀

當美國正在失去汽車等傳統製造業優勢的時候,歐巴馬總統近年來數度公開表示,要通過減稅等優惠舉措,重振美國的先進制造業。重振意味著曾經輝煌。二戰後,美國商品曾行銷全球,賺取大量貿易順差。然而,種種跡象表明,美國製造近年來正在走下坡路:1950年美國製造業在GDP中占比27%,而到2011年僅為12.2%。1979年製造業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高點即1950萬人,而到2010年底卻只有1150萬人。

瓦科拉夫·斯米爾是馬尼托巴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曾於2010年被《外交政策》雜誌評選為“全球百位思想家”。本書中,斯米爾回顧了美國製造業19世紀末的迅速崛起、兩次世界大戰間的鞏固和現代化、1945年後創造消費社會過程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最近遭遇的危機。

在斯米爾看來,失去製造業優勢的美國面臨的問題遠較上述多得多,比如會導致巨額貿易逆差、貧富差距拉大、產品無法形成完整鏈條。更主要的是,製造業“始終是技術創新的基本源泉,也是經濟成長的原動力”。製造業的命運“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社會和醫療體系的總體面貌”。

美國製造業優勢的衰落,反襯德國、日本、中國等製造業的博興。如果把製造業視為一個鏈條,德國占領高端,日本居中,中國墊後。對於日本,美國製造應該刻骨銘心。以汽車為例,本田、豐田等日系汽車在美國的發達壯大,一度完全掩去了美系汽車的光芒。

在所有製造大國中,中國無疑是焦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從加工到製造、從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的華麗轉身。製造業不僅有效解決了中國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積攢了技術力量。不過,儘管如此,中國製造依然沒有擺脫整體水平初級和低端的尷尬,關於“8億件襯衫才換回一架波音飛機”的沉重追問仍舊不時叩擊著國人心靈。

就振興美國製造業這一命題,斯米爾一方面強調其重要價值,另一方面並未想像過同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製造業大國拼人工成本。斯米爾給出振興製造業的新路徑,是通過科技創新,保留優勢製造業;通過調整政策,把一些製造業的高附加值環節留在美國本土。

回顧美國製造業史不難發現,美國製造首先是一部創新史,如汽車、飛機和計算機,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美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正如斯米爾所言,人工成本並非完全不可克服,比如現在越來越多汽車廠商已經藉助機器人(55.210,-6.09,-9.93%)和自動化擺脫對人工的依賴。他指出,美國能否實現製造業復興,人工成本不是決定因素,製造業也並非低人工成本國家的專利——德國便是表率。

沒有人能斷言美國製造一定會復興,但一個將創新潛能全力套用於製造業的科技大國,其未來對中國這樣的新興製造業國家肯定將是巨大的警示。擺在我們面前的,除低人工成本一條道路外,理當應有其它舉措,比如創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