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落格

科技部落格,主要指專注網際網路和科技的新聞資訊網站。據統計,包括虎嗅網、雷鋒網在內的科技部落格,數量竄至15家之多。

基本內容

科技部落格,主要指專注網際網路和科技的新聞資訊網站。

主要代表

據統計,科技部落格數量竄至20家之多。
這些科技部落格有各種流派,有的脫胎於門戶,比如創事記、騰訊科技;有的是傳統媒體人出來做的,如IT市場,鈦媒體,虎嗅網,所以更偏重評論和商業分析;有的脫胎於傳統媒體,如創業家、21世紀商業評論、極客公園快鯉魚TSN24,但是因為團隊的局限,所以特色並不明確。有的靠翻譯國外科技部落格起家,如36氪

出現背景

第一,跟隨。國外科技部落格流行很多年了,比如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The verge等。
第二,數據基礎。國內的科技公司發展足以支撐信息構架,科技改變生活得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客群也夠用了。
第三,衝擊。新媒體在對傳統媒體形成衝擊,高端用戶在往線上流失。
第四,門戶不給力。高端用戶在大而全的門戶上找不到能解饞的資訊。
第五,微博的興起。微博上的自媒體,觀點泛濫,且有140字的局限,需要一個載體能夠將觀點擴展並沉澱下來。

科技部落格的幾種死法

1、內容差而死。閱讀國外或者更高階的資訊,門檻不像以前那么高了,是否是好的內容讀者能夠自行分辨,沒有好的內容,或者非常容易被取代,那就只能等死了。
2、成本高被拖死。好的內容當然需要好的團隊打造,現在的好記者、好編輯可不便宜。創始人如果不計成本的補給團隊,等到錢玩光了,就只有關門了。
3、技術差而死。技術是新媒體的性感帶,好的技術才能帶來快感。Ping west要幾分鐘才能打開,虎嗅網註冊常常比較比較困難,這都影響客戶體驗。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術,加上好的內容,才能一條紅。
4、商業化難而死。有的網站臉皮厚以發軟文為生,有的膽大收保護費,ping west天然具有矽谷的地理位置,光每年把國內的這幫創業者拉過去開會都能把自己養活。但如果想要正經營生的,你們想好要怎么活下去了嗎?

科技部落格在不同層面的意義

1.技術意義–指在產品和技術層面的突破或創新,比如Color 、Path 這樣技術領先的套用,是極客、玩家和產品經理最喜歡的內容。這些技術往往非常新穎和前衛,但也導致很難為普通用戶所接受、尤其是處於不同市場環境中的國內用戶。
2.用戶意義—現在許多的套用、尤其是免費套用,用戶非常喜歡,擁有很好的用戶價值;這樣的套用也許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突破,而且更成問題的是,許多免費套用很討用戶喜歡但是難以形成一個有效的商業盈利模式。比如,免費資源下載、社交套用等等,普通用戶非常喜歡,但是商業連結不易,甚至難以有收入。
3.商業意義—有些產品在技術層面沒有什麼新意,但是因為非常好的結合了商業利益,而擁有了進行商業投資的價值,這些往往是投資領域的人關注的重點。

科技部落格生死觀

科技部落格為何還不會成批死掉

1.方興未艾的科技新媒體是應運而生
在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並存的大前提下,讀者的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隨之變化的,是內容以及表達內容的形式。人們會習慣於在專業的網站上看一些大篇幅的評論,同時,也逐漸習慣在忙碌奔波中,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短平快的信息。科技新媒體同時滿足了以上兩種需求,這類媒體具有針對新鮮資訊的敏銳觸覺和快速反應力和篩選力,也能夠就一些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論。
科技部落格擁有自己的目標用戶群,讀者既包括行業分析師,投資人、科技公司管理層,也包括越來越多的加入到IT和網際網路行業的群體,以及對科技資訊感興趣的人們。隨著IT數碼產品的不斷創新,網際網路熱點的此起彼伏,這個用戶群的數量正在不斷壯大. 在這類剛需的推動下,科技新媒體將並將一直備受關注。 
2.科技新媒體有前車可鑑,亦有榜樣可學
科技新媒體的特質決定了其對理念、價值和原創的注重,不以原創為核心的科技媒體,都不是科技媒體,或者會成為另一種網站模式,但這與科技媒體相去甚遠。這些是科技新媒體賴以生存的基因,將內容視為靈魂,以此而樹立品牌以及公信力科技媒體存在的價值本身決定了其與團購網站大不同, 卻可與財經垂直網站相類比,由此可以引以借鑑。
創辦科技新媒體這個平台就要始終把握和努力展現它的這三個特徵。所謂入行門檻低,拉上幾個人、幾台機器,就可以開工的判斷,只能是玩票,死不足惜。須從技術,內容,人脈和視角四個方面著力,而這一切都需要大代價,大氣力.
科技媒體不會重蹈團購覆轍,原因有四。
1.團購做的是用戶對商品或者服務的需求,在同一時間段,有限的需求必將追求極至的價廉物美,以致優勝劣汰;科技媒體做的是領域,同樣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視角,滿足不同小眾的需求。
2.團購講究一擊必勝,且衡量標準明顯 (價格高低) ,若要做好,必須資金充裕,市場渠道大幅鋪開;科技媒體相反更能做到成本控制,亦張亦弛,其優劣標準在短期沒有明確衡量指標。
3.團購作為一個單一的平台,從網站到客戶需要經歷許多不可控環節,比如商家,物流,支付等,這些往往是問題的主要來源;而科技媒體,作為平台以及內容提供者,直接面對用戶與專欄作者。
4. 在團購網站遭遇從瘋狂到死亡的歷程後,相信科技新媒體能吸取教訓,著眼精耕細作,目光長遠,管理精細,以求生存。
5、科技媒體還在用戶積累期,以及用戶使用習慣的培養期,用戶增長是正比例的。在科技媒體行業格局定型前,說會成批死亡還為時過早。
反觀其他,科技新媒體應當與娛樂,文體,財經類新媒體相類比。譬如財經類新媒體,經過一段時期的整合洗牌,格局逐漸清晰。這類新媒體或依託門戶(比如新浪財經,騰訊財經),或依託傳統專業媒體(財經網,財新網),或依託地域優勢(第一財經網,南海網),轉戰網際網路。由此可見,當科技新媒體,從洶湧澎湃逐漸平穩過渡到波瀾不驚時,同樣會呈現這類資本化,集團化的趨勢。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媒體與財經媒體在內容,形式等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成長中的科技新媒體未嘗不是財經類媒體巨頭們覬覦的對象。

科技部落格如何做大?

3.讓科技新媒體來一場“習慣養成”的運動
雖說科技新媒體行業不死,但行業內的洗牌卻是必然。大浪淘沙,一些低資質,欠專業的網站將被淘汰。所剩者,占天時者生,地利者生,人和者生。
在科技新媒體發展的早期,一些網站(比如36kr)把握時機,通過翻譯國外科技資訊,追蹤國內科技熱點及創業熱潮,選擇適當的角度,結合web2.0的技術,用全新的面貌展示給用戶一個嶄新的概念,這類網站得盡天時之利,但未來各類網站應該會越來越多會通過與行業巨擎合作,與同類網站合作,與傳統媒體合作等,利用人和,以求生存發展(例如鈦媒體、IT市場等)。
不論是科技媒體網間的合作還是與門戶渠道的合作,最終都是為了培育用戶群體,養成用戶習慣(使用科技新媒體的資訊,事例,人物作為工作手冊,生活嚮導,創業指南,商務談判之案例,茶餘飯後之談資)。
1) 網間需抱團取暖,共同做大用戶群
做大圈子,而不是瓜分圈子。
網上評論談及科技部落格的幾種死法,或內容,或技術,或商業化。實際上,真正的威脅在於內耗,尤其是在這類新媒體的幼年階段。較為短視的做法是不斷爭奪專業內的成熟用戶。科技媒體面對的是一定量的小眾團體,這個團體放到網際網路用戶中相比,的確數量少,比重輕,但從絕對數量以及質量來看,這類團體又屬於基數大的優質用戶。科技新媒體在成長,用戶也在成長。不需要僅僅局限於那些成熟的科技用戶,比如網際網路觀察家,分析師,評論員或者科技部落格論壇的專業寫手;更重要的是,要著重培育那些涉及到了科技行業方方面面的廣大網際網路用戶群體,把他們發展到科技新媒體這個用戶圈裡來。只有真正把圈子做大了,影響廣了,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繁榮。忙於瓜分現有圈子內的用戶,只是自掘墳墓。
網間合作需求優先於對抗。許多主流科技網站之間縱橫捭闔,貌合神離。彼此或者不溝通不合作,或者暗地使絆抹黑。而這種行為,只能導致面面俱傷,無法共贏,也無法讓用戶真正感受到科技新媒體的魅力(試想用戶看到各種詆毀謾罵抹黑多於鼓勵讚賞,他是否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更無法讓這一新興行業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相反,如果強調合作,共同進退,各自專精,就能為這個行業發展培育溫潤肥沃的土壤,吸引更多的新用戶加入。
真正的敵人在自己。做好科技新媒體,實際是在隨時和自身挑戰。科技評論,資訊熱點千千萬,如果挖掘篩選,又如何推廣展示,挑戰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新媒體影響小,用戶不買賬,內容被盜用,網站流量低,挑戰自己的信心和耐心;商業化進展緩慢,回報率低,前景不清晰,挑戰自己的決心和毅力。唯有戰勝自我,堅定信念,才能生存發展。網間的緊密合作,亦有益於此。
2) 與行業渠道資源合作,是大勢所趨
社會化分工具體到科技新媒體,就要求這些媒體專注在構築平台(專業),生產內容(個性,深度),積聚和細分用戶的功能,成為整個生態鏈的一個環節。這也使得科技新媒體無法也無需承擔門戶,頻道網站的信息廣泛,全面,及時傳播的職能,也無需親力親為的推廣內容,充當搜尋引擎或者套用閱讀器的角色。
科技新媒體,可以成為門戶,頻道網站的有力補充,在內容專業,深度,個性方面彌補這些網站的不足;同時,也可以為搜尋引擎,閱讀套用提供高品質的內容,提升用戶搜尋體驗。與此同時,門戶頻道,搜尋引擎,閱讀套用也可為這些新媒體帶來新用戶,流量,提升知名度。
3) 新媒體內容尚存在一些問題
視角單一,委屈求“全”
。為了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口味,這些科技新媒體往往來者不拒。在篩選稿件,編譯文章,選擇論題時,只求單一熱點,不求特色。這使得用戶在訪問網站時感覺千篇一律,一談蘋果到處都是iphone5,一談電商到處都是淘寶。國外一篇雄文,每個網站都出現了翻譯。這既不利於網站本身積累用戶,也容易導致行業矛盾,惡性競爭。建議多從特色方面下功夫,轉換視角,求新穎,獨特。
內容重複度明顯。這主要體現在編譯外媒稿件以及使用專欄作者稿件的方面。一旦熱點出現,為了及時,往往都使用類似的外媒內容進行編譯。另一方面,專欄作者也是一稿多投。而現在不少網站又主要靠轉載來維持,使得網站內容看起來紅火,但自己這個媒體缺乏靈魂。建議多原創,也多下功夫在挖掘新的有潛力的評論員。任何一個在科技行業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者,都將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他的經驗和對行業的理解在他自身特定領域裡,也有可鑑。優質專欄作者看似稀缺,其實如同娛樂明星,可以自行造就。
太當自己是媒體。應該尊重那些堅守的第三方、公正報導的新聞原則,講究媒體獨立性的科技新媒體。然而,不能讓這些因素造成視野的局限,造成內容和形式的失缺。即不能高高在上,必須腳踏實地的逢迎用戶的喜好,服務用戶。線上,新聞能做,評論能做,社交能做,視頻能做,web App能做,甚至遊戲也能做;線下更是如此,研討會也好,用戶聚會也好,年會,頒獎,培訓,公益,教育等等,不是不做,時候未到而已。表現形式必須豐富多彩,最好能夠讓人耳目一新,意想不到。
一昧追求專業,忽略大眾口味。有的科技網站,為了追求專業,忽略了用戶的理解能力。如果這樣,即使再好的內容,也無法廣泛傳播。做內容,需要淺入深出 的講資訊,深入淺出的講分析。再專業的文章,也要把讀者放在對行業有所了解,但並不熟悉和專業的定位上。須知,科技新媒體的生存與發展讀者,培訓讀者,擴大客群圈息息相關。
4) 打造行業的旗幟
就如VOGUE是時尚的代名詞,風向標一樣。科技新媒體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引領行業的風向。就目前而言,單個的科技部落格網站尚未成氣候且不具行業代表性。如果網間能攜手聯合,以諸如行業年會,行業獎項,行業培訓等多種形式打造品牌,則能夠形成一股巨大的推力,提前完成培養全民關注和使用科技部落格資訊的意識。
而科技行業的企業,創業團隊,產品團隊,分析師,觀察評論員等也會加入在這桿大旗下,做大市場,從而做大自身份額。這種構想或許太過美好和高尚,那么退一步說,創辦以及運營一個科技新媒體,其終極目標和戰略構想應該是將其建設成為行業標桿,成為科技媒體行業的代名詞。
讓資本關注新媒體的春天
當前主流的科技新媒體(網站),都或多或少的與資本相結合,背後有資本的影子。同時也有更多的科技網站正嗷嗷待哺。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民間資本,天使,VC投資,還是行業內如騰迅,新浪,阿里,百度這樣的大鱷,或者大型傳統媒體集團,實體企業,都在密切關注和試探這個領域。這是由於科技部落格網站本身的屬性所決定。
科技新媒體本身具有價值,可以投資。網站的客群既包括行業分析師,投資人、科技公司,諮詢公司,創業團隊,也包括越來越多的加入到IT和網際網路行業的群體,以及對科技資訊感興趣的人們。擁有這類人群作為用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他們的認知,影響他們的判斷,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資源。行業大鱷或是實體企業,可以藉助科技新媒體,將資源嫁接到其自身的主營業務上,為主營業務提供更多的流量,更精準的客戶和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繁榮的時代,擁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媒體,就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將為新業務的發展,整體業務的布局,提供有利條件。用戶,習慣,影響力,是科技新媒體的價值源泉,這也是筆者不斷強調擴大圈子的原因。
科技新媒體同時具有商業化和盈利能力,有投資價值。
科技新媒體同樣具有自身造血能力。除了傳統的廣告業務,內容收費以外,科技新媒體仍能在增值服務,線下合作等多方面獲得收益。或許不是每一家科技新媒體都能發掘出一條成功的盈利模式,但新媒體靈活,特色的屬性,也使得它能夠迅速轉型,適應新技術,潮流,從而或創新或複製一套新的模式。科技新媒體包括但不局限於科技部落格網站,這更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隨著網際網路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入覆蓋,實現商業化和盈利,只是時間問題。

盈利模式

科技部落格靠什麼賺錢?這個問題老生常談了,基本沒什麼答案。不過,還是可以分析一下有可能的賺錢方式,看看哪家正在往哪個籠子裡鑽。具體說來,其實科技部落格賺錢的方式也離不開傳統那幾樣,只是在形式上會有一些創新。
廣告
前文說過,科技部落格是沒辦法靠流量賺錢的,流量只是體現你價值的一個核心要素,卻並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誰在看你。對科技部落格來說,100個CEO和投資人來看,要勝過10000個小白來看你。但科技部落格要能證明李彥宏天天來看你並不容易,也許人家看兩天又走了也說不準。如果李彥宏和小馬哥真的天天來,為什麼你流量那么少呢,還是不好看對吧。因此,流量雖不關鍵,卻也是必須的。
科技部落格也是可以賣廣告的,但要用傳統的CPC來賣則很傻,掙不了仨瓜倆棗,企業定向投放才是王道。鑒於微信等平台虛高的廣告價格,科技部落格也可以效仿一下,把廣告賣個天價,會有人買單的,只要你影響力在那裡了。
如果你企業是做2B的,在科技部落格上一幅廣告全站投放一天10萬,效果不會比門戶差,總好過99%的C們去看你這廣告更有效。當然2C的就算了,科技部落格上的讀者還是有層次的,不能把他們當小白。有些創業公司,為了找到投資人引起注意,也有可能在這上邊投。我就說嘛,在這方面36氪還是比較穩當的,做了很多創業者服務工作,這個在未來是會有很大價值的,當然不光是廣告價值。
不過這裡邊有個基本條件,那就是你確實在業內叱吒風雲了,影響力非常大。而實現這個目標呢,首先是得保持獨立身份,別瓜田李下讓人說出什麼來。另外,對行業的深度剖析能力也是要有的,整天弄些八卦和小道訊息,沒有前途。
辦會
辦會是科技部落格的一個基本盈利模式,techcrunch就是這么乾的,AllthingsD也這么乾,賈伯斯最後一次和蓋茨同台獻藝,就是在AllthingsD的會上。這么大腕能到場,那簡直是太有面子了。主辦方找一些贊助商和廣告商掏些錢,賣點門票,讓上台發言的CEO們掏點錢,是問題不大的。
可現在的情況是,沒有一家科技部落格能達到這個號召力,中國現在還孕育不出這樣的一個科技環境。中國科技界的會,一般都是由大企業辦的,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等,再不濟也是專業研究機構,如艾瑞和易觀。這個市場基本已飽和了,都知道辦會賺錢,就都去辦了,輪不上科技部落格什麼事。在實踐中,這一點不是沒有得到驗證的,弄一幫二流CEO自娛自樂行,把李彥宏和小馬哥請去難。
給單獨一個企業辦行不行?可以啊,有的是企業願意讓人給他們包辦會展,不過那就等於是公關行為了。如果這樣的話,科技部落格在實力上乾不過藍標和奧美的,這一點都不誇張。雖然科技部落格比公關公司更了解情況,知道請誰不請誰。
辦會這東西,科技部落格從上邊稍微賺點錢不難,想發展成一種商業模式,不容易。中國根本還沒形成那種環境,至於以後有沒有,得先看科技部落格能不能撐到那時候。
培訓和諮詢
這個還是比較靠譜的一個方向,現在新媒體發展快,培訓需求很大。搞科技部落格的人一般都比較全才,結合網站發展,去搞搞培訓倒是不錯。創業者培訓,企業戰略培訓等,行銷培訓暫時別想了,前些年積累下來的那幫行銷專家用100年都用不完,那片海紅得嚇人。
還有諮詢,在科技部落格上搞一些行業有獎調查,效果遠比門戶上強得多,因為目標客戶比較清晰,效果好。另外科技部落格不是能寫么?弄幾份洋洋大觀,說理透徹的諮詢報告不難,還更接地氣。但我覺得搞諮詢吧,最重要的還不是找客戶,而是設計出靠譜的諮詢產品,因為好多時候連諮詢者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該出多少錢。
搞這個業務,最怕的就是界限不分明,有時候諮詢往往帶有公關目的,為了把單子接下來,閉著眼就幹了,這其實對事業損害挺大的。
公關
我可以說,公關是影響力變現的最直接途徑嗎?是的,應該是。流量不能直接拿來吃,影響力也不能直接拿來吃,得拐個彎變成錢才能買東西吃,對吧。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當然,這對理想主義者不起作用,如果他們還沒死完的話,如果他們碰巧有人去搞科技部落格的話。
要我說,公關倒也沒什麼不好,門戶科技頻道這事情還少幹了么?媒體這類事情還少幹了么?科技部落格幹這些,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對你來說,是要當堅挺10年後的紐約時報,還是要眼前的1000萬?我想還是選擇後者的人多,10年後就當紐約時報,本身就是個不現實的目標,尤其是當你拍著空空的肚皮奮力前行之時。
不過啊,當科技部落格走到這一步時,發展空間就已經限定了。不管你搞得多么巧妙,都不免走入這個套路。不過,這裡邊有個科學定律,當你的影響力是100時,夾帶10的私貨很容易被看出來,當你影響力是1000時,夾帶個10的私貨,則於你毫髮無損。因此,還是不要那么早收錢為好,如果還能繼續撐下去的話。

科技部落格的崛起原因

首先,科技與民生和政治不同,對民資而言當然是個最合適的切入點。作為一個垂直細分領域,這個行業有錢,有關注度,還能有那么一幫在數量上不多但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在裡面自娛自樂,顯然比較適合科技部落格的創業。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個行業的目標客戶不具備太強勢的政治地位,這也是科技部落格較其他如金融和石油等行業新聞更好做的一個原因。
其次,新聞領域之前進入的這批資本,如門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被馴化了,因為其過於引人注目。如今的門戶科技頻道,更多情況下是在維護自身母體的利益,機制上僵化不堪,思維上裹足不前,早已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這是科技部落格崛起的一個機會。門戶科技頻道在整體戰略中的地位較低,還不值得嚴肅對待。這,就是科技部落格的機會。
第三,新媒體概念的興起,成為科技部落格占上風的一趟順風車。美國有huffingtonpost,techcrunch和bisinessinsider等,其運作形式同傳統網路媒體大不一樣,傳統門戶幾無模仿可能,而一張白紙的科技部落格,則可以從頭開始照搬一些模式。例如主辦一些行業會議,搞一些投資諮詢等,於是,這個領域出現了一些創業公司。
在中國,科技部落格本質上做的是一種影響力生意,而門戶則做的是一種流量生意,完全不同的東西,這也正是科技部落格崛起後,門戶流量並沒有受到影響的原因。在這個問題上,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科技部落格需要的不是海量瀏覽,而是要像沙裡淘金一般,吸引業內人士,投資人,科技報導記者聚集在一起,因此科技部落格的ip都很有限,因為他們的目標客戶數量很有限。
業內專業人士願意去科技部落格看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是其獨立性和垂直影響力。首先這些觀點都是第三方的,與大公司無關,其次聽說李彥宏和馬化騰也來看,這會形成一種聚眾效應。但這裡面核心的東西還是獨立性,在你不從屬於任何一方勢力時,你偏頗的觀點也是客觀,在你被某方勢力所左右時,你客觀的觀點也是偏頗,很奇怪的事情。
但光有人來看還不行,還得生存,變現。科技部落格在中國的路不會那么一帆風順,因為很難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所謂的商業模式,並不是今天這個公司給筆錢,明天那個公司投點資,而是要找到一種穩定產出的現金流,不以銷售和公關能力為決定因素,錢不怕少,只要能穩步增長,不受客觀因素太大影響,就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