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星空:郭曰方朗誦詩選

科學的星空:郭曰方朗誦詩選

本書精選著名科學詩人郭曰方的60首朗誦詩,全書分為《愛的地平線》、《古風今韻》、《科學與祖國》、《科學的星空》4部分。愛情與鄉情,歷史和今天,現實和未來,光榮與恥辱,醜惡與美麗,帶著深刻的思索與感悟,他把自己所見所聞,用詩,用畫呈現出來,與讀者分享。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才華橫溢、情深意切、詩書畫一體的大家,如何用他的筆、用他的墨、用他的心來表達他的感悟與感恩。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如夢似幻的圖畫,他的品德、氣質與思想時刻感動著我們。

作者簡介

郭曰方,1941年生於河南省原陽縣,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外交官、方毅副總理的秘書,《中國科學報》總編輯,中國科學院京區黨委副書記、中國科學院機關黨委書記,全國科技報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文聯主席、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兼科學文藝委員會主任。出版詩集、散文集、紀實文學、思想理論、科普等各類著作60餘部,組織策劃、編審、撰稿各類著作200餘部,策劃、編審、撰稿電視文獻片40餘集。在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及有關省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曾在北京及全國重點高校舉辦“郭曰方詩歌朗誦演唱會”40餘場,引起熱烈反響。2012年5月在北京舉辦了《郭曰方書畫展》,獲得社會各界好評。
北京市抗癌明星 ;多次榮獲模範共產黨黨員、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中科院先進工作者、金輝老人稱號;曾獲“建國40年來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四大以來有突出貢獻的科普作家”稱號;2012年5月榮獲北京市首屆科學傳播人終身成就獎提名。

圖書目錄

自序
愛的地平線
昨天·今天·明天
生命原本是一條又長又寬的河流
金色池塘
給你
送別
眼睛
寄月今宵
新荷
春夜
贈別
相別在冬夜
茶社
燭光
千年等候
古韻今風
謁西夏王陵有記
嘉峪關的黃昏
橘子洲頭
走出童年
黃河柳
漂泊者
暮歸
地基
捷運
我是一塊煤
圍棋
科學與祖國
共和國科學之旅——寫給科學與祖國的頌歌
為中國喝彩
中華情
歷史性的跨越——祝賀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獻給中原大學生的讚歌
從這裡再次出發
地球,一顆美麗的星球——寫給“世界地球日”
科學的星空
熾熱的岩漿,衝出地層——獻給李四光院士
一生,都在與大地談心——獻給竺可楨院士
豐碑,矗立在滔滔江河之中——獻給茅以升院士
在科學與民主決策的前沿陣地,他是一位英雄——獻給梁思成院士
你把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婦女兒童——獻給林巧稚院士
大愛,使你有了山的巍峨、海的狂瀾——獻給周培源院士
手推車的輪子,徐緩而沉重地滾動著——獻給高士其先生
人民不會忘記——獻給郭永懷院士
人生,是一道算不清的數學難題——獻給華羅庚院士
夢想,化作欏梭江奔騰不息的波濤——獻給蔡希陶院士
箭擊長空,他用攀星摘月的勇氣寫下氣壯雲天的詩篇——獻給錢學森院士
你用生命的原子核,譜寫祖國的繁榮富強——獻給錢三強院士
在歷史的反光鏡中,你看到了科學家的使命——獻給王大珩院士
你熾熱的目光,足以融化天山的冰雪——獻給施雅風院士
你用生命,譜寫壯懷激烈的詩篇——獻給鄧稼先院士
碧血紅花,簇擁著你的微笑——獻給彭加木先生
一生的心血,都揉進了“雜交水稻”的芳香——獻給袁隆平院士
三十年的心血汗水,凝聚成一座宏大的育種工程——獻給李振聲院士
你把生命的熱血,注入了機器人的夢想——獻給蔣新松院士
一個中國人的名字,被寫進世界數學史的經典——獻給陳景潤院士
他的名字,感動了中國——獻給鍾南山院士
你眼前聳立的,是數字與符號密布的叢林——獻給王選院士
你把每一寸光陰,都交給祖國的光學事業——獻給蔣築英先生
為民族的偉大事業添磚加瓦,你感到無比幸福——獻給韓啟德院士
長風破浪,你堅信目標就在前方——獻給白春禮院士
為祖國的未來而飛,為人類的未來而飛——獻給航天英雄楊利偉

序言

自 序
32年前,當突如其來的癌症將我擊倒,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短暫。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獨自想著自己的心事,突然看到窗外的枯樹枝上搖曳著一片樹葉,它在寒風中顫抖著、旋轉著,任憑狂風呼嘯,百般摧殘,卻頑強而執著地依附著樹枝,傲視蒼天,以優美的舞姿和竊竊私語面對兇殘,似乎在期盼著春天的來臨。我想,它一定是在痴戀著那哺育它成長的大樹,和眼前這明媚的天空。它一定是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聞到了花草的芳香,所以,才這樣堅強而勇敢地面對冰天雪地,無所畏懼地矚望明天。頓時,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也許,正是這種詩意的奇妙啟示,給了我與疾病鬥爭的勇氣和力量,我的心胸豁然開朗起來,進入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我才39歲,不能這樣輕易地被癌症擊倒,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用我喜愛的文學作品,去充實我的精神家園。藝術,能夠淨化心靈;藝術,可以陶冶性情。生活是這樣美好,這樣值得珍惜,這樣叫人依戀。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夠多做一些事情,就等於延長了生命。於是,我又一次萌發了寫作的衝動。
我長期在科技部門工作,全部文學創作活動始終圍繞著科技題材。有的記者曾經問我,是什麼力量促使我寫了這么多謳歌科學、謳歌科學家的作品。我總是這樣做答:一是科學家的精神,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立志報國,獻身科學,他們的品格、人格和精神,已經成為我克服困難,去爭取勝利的人生坐標;二是對人生價值的理解,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其長不過百年,名和利都是過眼雲煙,唯有奉獻和創造才是永恆的;三是對科學與藝術的追求,科學是理性的邏輯思維,藝術是抒情的形象思維,二者相通相融,不可分割,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科技工作的長期經歷,對詩歌創作的不懈追求,使我有了一種用藝術表達科學的衝動,有了描述科學的責任感、使命感。
71年的人生歷程,我經歷了舊中國的苦難辛酸,又目睹了新中國的蓬勃發展,我的許多作品都蘊含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歷史和今天,現實和未來,光榮與恥辱,醜惡與美麗,帶著這種深刻的思索,我總想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散文、詩歌呈現出來,與讀者分享。
我期待並努力用藝術表達科學。科學與藝術結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
一、科學與藝術有著共同的追求
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和智慧結晶。通過對這些事物發展規律以新的認識和抽象,尋求客觀真理的普遍性,是科學追求的目標;藝術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和表現人類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通過對自然與社會中人類活動的認識和表現,尋求“真善美”的普遍性,是藝術追求的目標。由此可見,科學與藝術在反映的客觀對象上雖然並不相同,但是,它們的追求目標在很多方面卻是相同的。它們都屬於人類文明的結晶和認知思維,屬於人類文明的精華組成部分。
二、科學與藝術都鍾情於創造性的勞動
創造和創新是科學藝術的靈魂。李政道先生有一句名言:“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聯結它們的是創造性。”這既是科學定理,又是藝術規律。因循守舊,人云亦云,墨守成規,照抄照搬,是科學藝術發展的絆腳石。相反,敢於標新立異,敢於異想天開,敢於超越,敢為天下先,不斷進行創造性思維,是科學藝術取得突破、取得成就的巨大動力。的確,科學與藝術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主要表現在創造性和創新性。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不斷的創造和創新,使它們殊途同歸,最終走到了一起。
三、科學與藝術都需要想像和靈感
科學需要幻想,需要靈感,藝術同樣需要幻想,需要靈感。幻想與靈感是創造和創新的發動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的就是靈感。牛頓在看到蘋果落地的時候,突然爆發了靈感,於是引發了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著名畫家吳作人的那幅《太極圖》就是從正電或負電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獲得靈感,完成了寓意深刻的傑作。如今已成了北京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標誌。儘管每一位科學家、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他們探索和表現的對象不同,感受不同,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靈感和想像。
四、科學與藝術的發展都植根於時代的人文精神
人類科學文化與文明進步的歷史,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一再證明,科學與藝術的發展除了自身的內在規律外,與它所處的時代精神、人文精神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
五、科學的發展為文學藝術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
人類前進的腳步,已經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科學進步一日千里,科教成果層出不窮,科技活動如火如荼,科技人物各領風騷,謳歌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是廣大科普作家、文學藝術家、新聞媒體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繁重而光榮的任務。文學藝術家應該積極深入生活,走近科學,親近科學,表現科學,主動與科學家交朋友,學習他們的高尚品德,學習科學知識,積累創作素材,發現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不斷努力創作出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
蒙科學普及出版社之約,出版我的兩本自選集。這兩本詩歌散文隨筆集記述了我的人生歷程,也是我在科學與藝術結合創作道路上的初步嘗試。生命不止,我會繼續努力前行。感謝科學普及出版社社長蘇青、總編輯顏實給予的鼓勵和支持。
郭曰方
2013年1月12日於北京椿楝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